首页>红河州专题专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动态

红河元阳:党建引领端起土陶“致富碗”

文章来源:红河州乡村振兴局

发布日期:2024/02/05 14:36

浏览次数: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那里村党群干部深入践行“五字诀”开展调查研究,以党建为引领,依托民族、生态、区位优势,形成“村庄变景点、田园变公园、民房变民宿”的发展思路,打造出集田园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旅康养“土陶村”,走出一条促农增收的文旅致富路。

  回引人才,外出取经,确定联农制陶发展思路。坚持“小切口”调研,积极回引大学毕业生和乡村“土专家”“田博士”,召集党群代表、政协委员、乡土人才围绕“土陶资源开发”主题召开“板凳会”“院坝会”等研讨会20次,深入制陶农户小作坊、田野一线调研4次,确定了重点发展非遗傣陶创新开发和乡村休闲旅游两大产业的思路。组织全村54户农户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考察学习文旅经营服务技能,推动形成了以傣陶文化开发为主线,发展多肉种植、庭院经济、民宿服务等的多元产业,擘画了“文化那里、绿美那里、活力那里”建设蓝图。

  支部带头,党员上阵,打通发展动脉。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基层治理不良现象等专项整治工作,探索出“党员联户传帮带、兴产富民促振兴”新路子,建立“1名党员联系5户农户,指导发展N种多元产业”的“1+5+N”机制,党员带头拆除违法建筑、废弃窝棚70余处,指导群众利用废旧石头、木料、瓦罐等材料在闲置土地打造小菜园,全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组建以村干部、老党员为主要骨干成员的村级“智囊团”、纠纷调解队推动基层治理走深入实,采取说事理、讲法理、谈感情的方式,通过“三个三分之一工作法”“乡里乡亲说事法”等,积极帮助联户群众策划发展规划,调解矛盾纠纷,维护村内秩序。“智囊团”通过“我为发展献一策”活动提供建议40余条,化解用电、用水、涉土纠纷20余次,进一步引导全体农户坚定走土陶开发和乡村旅游的思想共识。坚持建章立制,把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移风易俗整治内容写入村规民约,出台人居环境“红黑榜”评比机制,组织党员群众开展村域改造工作,加强文明新风建设,为村庄规划和村貌提升、新风塑造奠定长效化管护机制。

  联农带户,集体制陶,土陶摇身成为明星产业。在村党组织的统一规划下,那里村以保护和发展傣陶制作技艺为主线,深入挖掘傣陶技艺、产品和生活特效,投资250万元建设傣陶实训基地,引入现代化生产机械设备,采用现代工艺技术,实现土陶制作从单一、少量的“家庭小作坊”向种类齐全、规模巨大的“工业流水线”转型换新,产品产量和质量大幅提升,产品类型多达50余种,日产量200余件,每天销售额最高3000余元,“那里土陶”名声在县内外传播。以联农带农为目标,成立元阳县傣陶陶瓷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集体经济模式,主导全村54户村民参与傣陶手工生产制作销售,“陶民”变身“股民”,“村民”变成“社员”,“社员”又当“师傅”,为游客提供揉泥、拉坯、修整、个性化装饰、烧制等土陶制作体验,扎紧增收“钱袋子”。坚持“既强化文化传承和延续,又提供自主就业保障”,与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州民族师范学校签订合同协议成立实训基地,邀请老一辈制陶人对年轻人定向培训,共培训5场180余人,其中13人成为“专家型”傣陶指导员、4户村民在家开设“傣陶小作坊”,助推民族特色产业发展,叩开土陶走向县外的市场大门。

  盘活资源,融入文旅,多维体验带火乡村经济。那里村以土陶产品为依托,盘活用好零散闲置空间,采用“核心街区统一打造+农户自主改造布局”的方式,利用废旧的石头、木料、瓦罐等材料在农户房前屋后打造小花园,将多肉植物栽进土陶,前庭后院成为“多肉植物大观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打卡亮点,吸引游客驻足,带动土陶促销。以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家生活为基础,投入1300余万元,建设土陶农家乐、休闲农园观光栈道、特色树屋体验区,应景打造集河道观光、村民日常休闲娱乐、健身、文艺演出等功能为一体的民族广场。延伸开发森林探险、周六“村”晚、儿童沙池城堡、文创夜市等业态,催生出“节日经济”“周末经济”“夜间经济”,以多种文娱模式吸引县内外游客慕名前来,不仅让村民的收入有了增长,更激发了村民自主创业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振兴由“输血”向“造血”的巨大跨越。目前,那里村庄经营日收入达3000元以上,54户农户户均增收4000元,村集体年收入预计达100万元;18户村民在村内经营冷饮、炸串、烧烤、民族服装等个体产业,众多村民返乡入市,实现家门口的稳定就业。

阅读下一篇

弥勒市:打好“五张牌”铺就乡村振兴幸福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