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红河州专题专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动态

利益联结、土地轮作、消费帮扶……绿春县以多元模式促增收

文章来源:红河州乡村振兴局

发布日期:2023/11/24 11:21

浏览次数:

  今年以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增收的鲜明导向,认真落实《云南省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促进脱贫群众增收。截至目前,全县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现人均纯收入12699.42元,比2022年同期增长1692.25元,增速为15.37%。

  特色资源促增收

  绿春县茶业发展中心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合作,针对茶叶加工及茶园管理粗放、病虫害严重、品牌化程度低等突出问题,研发茶园高产安全管理、省力化栽培、高值化加工与品质提升等关键技术,为绿春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引进长援农业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等企业,推广哈尼梯田稻鱼综合种养13万亩、梯田红米种植2.5万亩。建设梯田单轨运输机3.1公里,有效减轻群众运输负担和生产成本,户均节省运输成本1200元。建成三猛乡游客服务中心,打造桐株、腊姑梯田旅游示范村,2个村委会增加乡村旅游经济收入达3万多元。

  利益联结促增收

  实施“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种植、市场化运作、标准化管理。健全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让脱贫群众积极融入产业链,不断拓宽增收渠道。

  目前,全县共培育、扶持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77家、家庭农场38家,33家农业龙头企业与86家农村合作社建立利益联结关系,有效绑定并带动2.1万户脱贫家庭实现稳定增收。

  土地轮作促增收

  整合重庆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长宁区、云南省政协等定点帮扶单位的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探索鲜糯玉米、大豆、花生等新型轮作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拓宽增收渠道。大兴镇阿迪村委会规洞村民小组在国家科技特派团(水稻组)指导下,盘活半山腰闲置山地,覆膜旱种400余亩香糯水稻,示范亩产超500余公斤。

  消费帮扶促增收

  结合绿春县实际,深入推进“832平台”消费帮扶活动,倡导各基层工会为会员采购节假日福利时优先通过“832平台”购买农副产品。发动定点帮扶单位现场直接采购或间接线上销售帮扶村挂钩户的农产品,帮助挂钩户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今年以来,累计实现消费帮扶资金232万元。

  入股分红促增收

  绿春县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效作为选拔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切实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制定下发《绿春县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配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探索“保底分红+收益分红”股权分红模式,有效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和资源、资产、资金滚动式升值。

  全县33个村通过资金入股收益223.31万元。整合多个村(社区)的村集体发展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采取“政府+公司+村集体”模式,共同投资产业园区项目,每年可获收益51万元。

  此外,绿春县还积极推进绿色食品及精深加工产业链建设,2个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投产。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第一批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初步设计报告评审、项目招投标等工作,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促群众增收。今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1.07万亩;茶叶种植面积25.25万亩,产量4022吨,同比增长11.81%;蔬菜播种面积1.4336万亩,产量0.4685万吨,同比增7%;水果种植面积5.067万亩,产量1.208万吨,同比增加19.6%。

阅读下一篇

以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为引擎,红河州弥勒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