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红河州专题专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动态

红河州激发脱贫群众经营性增收潜力

文章来源:红河州乡村振兴局

发布日期:2023/07/31 15:35

浏览次数: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深入推进《红河州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和《红河州促进低收入脱贫人口收入过万两年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中,注重优化脱贫群众的收入结构,在巩固工资性收入的基础上,把经营性收入作为脱贫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加大产业帮扶资金投入比重,提升农业产业规模化、科技化、组织化水平,增强脱贫群众参与产业融合、嵌入产业链条的能力,努力让富民产业“特”起来、科技赋能“强”起来、经营主体“带”起来、组织引领“跑”起来,不断激发脱贫群众经营性增收潜力。红河州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2022年度达到14529.63元、2023年前两季度达到8411.84元,保持了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其中经营性收入占比23%。蒙自市、开远市、弥勒市、建水县、河口县脱贫人口经营性收入占比分别超过35%以上,石屏县达到40%以上。

  富民产业“特”起来

  红河州把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作为脱贫群众增收的基础来抓,努力做好“土特产”文章,确保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创新一批。全州2022年投入各级财政衔接资金22.64亿元、2023年已投入各级财政衔接资金22.44亿元,其中产业帮扶资金在衔接资金中的占比超过60%。坚持把乡村产业发展作为重点支持方向,对有劳动能力的脱贫群众和监测帮扶对象,坚持开发式帮扶的根本措施。石屏县对于有产业发展意愿且收入低于1万元的脱贫户和监测对象产业奖补项目实施方式上,划分为生产性成本补助和奖励金,首先给予600元的生产性成本补助,然后根据农户产业收入实效阶梯性兑付600元—1200元的奖励金。州政府将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列入年度10件便民惠民实事来抓,加大对脱贫县主导优势产业的信贷支持。目前,全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累计投放60.93亿元,惠及脱贫户8.56万户,其中2023年新增贷款4.46亿元。红河州抓实小额信贷助力脱贫群众造血增收的经验做法在国家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简报》采用。推广“富民贷”业务覆盖至7个脱贫县,今年来共发放贷款金额2.2亿元,惠及农户1996户,贷款余额17131.72万元,比年初增长8065万元。红河州13县市在大力推进“一县一业”示范创建中,充分发挥“多、特、好、早”农业优势,全部选定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个旧乳业、蒙自水果、河口水果、红河水果、建水水果、屏边水果、石屏水果、金平中药材、开远花卉、泸西蔬菜、绿春茶叶、弥勒养殖、元阳梯田红米的“一县一业”发展格局,并不断挖掘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潜力,丰富乡村发展业态。蒙自市、开远市、绿春县入选云南省“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县名单,建水县、石屏县、泸西县入选云南省“一县一业”特色县名单。蒙自市西北勒乡、石屏县龙朋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创建名单。元阳县、红河县高质量发展“稻鱼鸭”综合种养产业和绿色生态模式,面积分别达到4.52万亩、1.5万亩,实现一水三用、一田多收。通过专家连年测产,示范区亩产值由过去的不到3000元提高到现在的8000元。弥勒市弥阳街道小河边村种植鲜食玫瑰花2000余亩,与龙头公司合作开发玫瑰饼、玫瑰酱、玫瑰醋、玫瑰花茶、玫瑰酒等系列产业,并带动旅游业发展,实现玫瑰花产品的品牌化。村小组年人均收入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0余万元。

  科技赋能“强”起来

  红河州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力破解高中教育“县中困境”,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的质效,让孩子特别是农村户籍孩子能够在家门口上好学,促进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均等化。高度重视控辍保学工作,注重农民工子女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和关心关爱,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根本上阻断脱贫代际传递。扎实推进脱贫劳动力“人人持证、技能致富”专项行动和“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探索脱贫人口高标准培训模式输送比亚迪公司就业,开展乡村振兴“电商达人”培训,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实效性,确保有劳动力的脱贫户至少有一名劳动力参加培训,实现“培训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综合效益。积极整合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和“万企兴万村”行动等项目和市场资源,引导科技特派团、产业顾问组等加快匹配特色产业、有效发挥作用,及时出台《红河州“红河奔腾”人才计划(试行)》,实现全州行政村(社区)人才挂联支持全覆盖,把科学技术送到老百姓手里,把论文写在红河大地上。开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立数字花卉产业链平台,引进云之澳、景泰等25家企业入驻园区,充分发挥科技孵化功能,鼓励种植能手创业,由企业统筹种植面积、品种规划,提供种苗、技术支撑,负责采后指导、产品协助销售。在智慧农业联农带农方面,做到一部手机管理农场,在种植管理和销售环节提供精准服务,用温度控制大棚花卉开花时间和花期,将气候变化、价格波动等信息与农户共享,实现农户利润最大化。同时,红河州各地善于发现、挖掘和培养当地的“土专家”,带领群众逐步增强科技素质。建水县注重全链条式培育乡村工匠助农增收,经验在省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工作简报》推广,南庄镇“金剪刀”蔬果队服务型利益联结机制入选全省助农增收15种典型实践案例。红河州乡村振兴局总结提炼的《十年磨一“剪”——建水县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的成功之道》在中国农村杂志社《农村工作通讯》刊载。屏边县及时发现、真诚培养、大胆扶持杨国安、陶玉春等乡土专家和创新创业致富带头人,该县白云乡积极协调县级有关部门给予59.4万元财政衔接资金的支持,支持乡土专家带动农户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有效破解了高寒山区产业发展慢、群众增收难的课题。目前,白云乡阳荷种植户发展到200户,种植规模发展到2000余亩,实现年产值800余万元。

  经营主体“带”起来

  红河州瞄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有条件的小农户成长为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据需要办企业,从而把群众组织起来,把企业激发起来,把土地流转起来,把市场对接起来,实现企业赢利、地方发展、群众增收的高度融合。目前,红河州共有农业企业9759户,其中农业龙头企业704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128户),成功引进荷兰安祖公司、广东温氏集团、陕西海升集团、联想佳沃等一大批知名企业。注重健全完善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纳入帮扶项目资产管理的经营性项目资产,原则上都建立了联农带农机制,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让脱贫群众更多参与并分享乡村产业振兴的收益。泸西县培育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76家(其中省级14家、州级18家),明康汇生态农业集团泸西种植有限公司进驻该县金马镇后,公司直接种植蔬菜4000亩,通过群众订单种植蔬菜6000多亩,总的种植面积覆盖上万亩。据了解,泸西县土地流转21万亩,每年土地流转租赁金收入超过3亿元,农户务工收入约18亿元,成为泸西县2022年度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17480元的重要支撑。红河县库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先后投资3.5亿元,开发荒山4.1万亩,昔日的陡峭山坡和不毛之地,已成四季常青、瓜果飘香的满山绿海,并采取土地流转、优先务工、基地培训、产业帮扶等多种方式带动1万余名农村群众增收致富,并培养“明白人、带头人”100 余人。

  组织引领“跑”起来

  红河州为充分激发脱贫群众经营性收入的潜力,把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放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上,不断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组织和引导群众充分认识到“党的政策这样好,我们要努力向前跑”,通过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把村级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各类社会组织等力量拧成一股绳。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种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确保全州每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以县为单位,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尽快达到10万元以上。泸西县81个行政村通过党组织领办农民合作社,把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联结为利益共同体,跑出群众增收“加速度”,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2022年,全县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15724.96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50万元的34个、50万—100万元的2个、100万元以上的4个,做法被省乡村振兴局推广。建水县南庄镇干龙潭村在规模化种植1.7万亩葡萄基地的过程中,村党总支注重引领农民发展合作社,做到“一条龙”服务群众,从土地流转到水电设施、到技术培训、再到销售市场,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红河县迤萨镇勐龙村委会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20万元,主要来源也在于党组织领办果蔬合作社,让懂市场、善经营的“明白人、带头人”白福担任村总支部书记和合作社理事长,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收购,在村集体组织成员内部抱团发展,维护农民根本利益。这样,村集体经济收益有保障,人民群众也得到很大的实惠。2022年,勐龙村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2400亩(两季),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21年的1.95万元增加到2021年2.23万元。

阅读下一篇

屏边县打造“土特产”品牌助农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