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红河州专题专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动态

红河县:“四多四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文章来源:红河州乡村振兴局

发布日期:2023/06/16 14:48

浏览次数:

  红河县把乡村建设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结合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创建,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累计投入涉农财政资金1.59亿元,组织实施57个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多元投入强保障。一是整合多方资源。抢抓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机遇,做实项目谋划,全力争取上级资金,包括涉农资金13305万元、沪滇协作资金2067万元、中央单位定点帮扶资金550万元,并以每个行政村10万元的标准支持村庄规划编制,集中资金和资源每年度打造一个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二是优化资金分配。在资金分配上,县直部门参与政策指导、项目储备全过程,乡镇提前谋划、抓好项目储备,并按照“看得准的先干、有条件的先干”原则,分年度申报实施项目。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倡导“资金支出越快、绩效管理越好、支持力度越大”的工作导向,务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三是撬动社会资源。宝华镇龙玛村示范点,依托撒马坝旅游资源,动员村内农户自筹资金860万余元,打造民宿、农家乐5家,现每年预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4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2万元,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76人。浪提镇妥勺村示范点,以樱花谷山庄为依托,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引导蔬菜种植户、养殖户及农家乐“组团抱团”,形成了“你种菜、我养鸡、他家来开农家乐”的良好发展势头。

  多向发力强提升。一是理清思路添动力。县级领导牵头、在深入一线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梯田旅游环线为轴、以乡村旅游带动为主”“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建点连线、以线带面”的发展思路,率先组织实施15个示范点项目建设。二是强化学习增活力。坚持“组织现场学”和“外出观摩学”相结合,推进乡镇及“五大振兴”相关主责部门“现场听、实地看、深交流”;组织乡、村干部赴外地学规划、学产业、学治理。迤萨镇勐龙村依托热区河谷优势,推广“稻—渔—菜—菜”三熟四栽,发展热区水果5800余亩、蔬菜2400余亩,群众收入实现翻番。三是全员参与聚合力。在项目谋划推进中,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充分动员群众参与谋划、建设、监督全过程。累计动员在外人才、党员干部、公职人员983名参与乡村规划,累计完成68个村庄规划审批。以党务公开为引领,健全“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制度,形成全员参与、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的良好局面。

  多点突破强示范。一是网格化推进示范点建设。把示范点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构建了县、乡、村三级网格化推进体系,实施的3个集镇产城融合发展、6个文旅融合发展及48个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均由一名县处级领导干部、一名乡镇主要领导、一名村委会干部挂联,形成了责任闭环、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制度化推动涉农资金项目。财政资金项目实行“一月一通报”,对项目推进慢、资金支出进度慢的进行通报,严重滞后的进行约谈。将项目资金推进执行情况纳入县效能办“红黑榜”和县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红黑榜”,按月通报,累计“加”“扣”分,纳入年终成效考核范畴。三是常态化开展集中分析研判。按照年初谋划、年中研判、年终总结的原则,及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专题会议,认真总结推进经验、深入分析困难问题,确保各个示范点有效推进。针对甲寅镇龙普旧寨村有竹资源、有竹工艺但产业支撑不足的问题,红河县紧盯“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目标,争取上海帮扶项目资金393万元,建成竹艺展销中心,同时引入省林科院、西南林大等科研团队技术力量,建立竹种苗引种基地100亩、甜笋示范基地500亩,带动群众发展竹产业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竹工艺产品价格从原来的15元至30元提升到50元至100元不等。

  多管齐下强美化。一是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探索“党组织+”“党员+”的“红色网格”长效管护机制,不断完善村规民约,有效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迤萨镇勐龙村建立党员街长制、党员片区制、党员联户制,点线面结合、治用保并举、联引督共建,实现村内环境卫生“每天如一”干净、整洁,先后获评为“云南省卫生村”“云南省精品示范村”。二是全面推进绿美乡村建设。统筹用好乡村建设因素、少数民族发展等资金,聚焦“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四地”(边角地、空闲地、闲置宅基地、拆违地)及庭院,按照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宜花则花、宜果则果的原则广植乡土植物,大力推进绿美乡村建设,2022年建成1个省级绿美村庄、3个州级绿美村庄和78个县级绿美村庄。三是着力抓好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党建引领,建立县处级领导、党委(党组)书记党支部工作联系点351个,384支3万余人的党员、巾帼、青年志愿者队伍参与乡村治理,建立甲寅“农耕生态”法庭、浪堤“马帮侨乡”法庭,“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配备率达100%,形成“三治融合”新格局,为乡村振兴聚能增势。车古乡创新推行“党建+自治”“党建+联动”“党建+服务”的“1+3”基层治理模式,实现基层治理无上访、无命案发生、无新增吸毒人员、无黑恶势力、社会和美的“四无一美”目标。

阅读下一篇

红河州科技局开展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工作调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