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红河州专题专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红河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共有精神家园

泸西县讲好红色文化史共铸民族团结魂

文章来源:红河州民宗委

发布日期:2023/12/04 16:22

浏览次数:

  红色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泸西县坚持以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为抓手,深挖红色资源、建强红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融合推进传承红色文化和民族团结进步同频共振,凝聚起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信心和力量。

  深挖红色资源,共绘民族团结底色。近年来,泸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切实将红色本土文化传承保护、开发利用作为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底蕴、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爱国主义热情的抓手,不断盘活革命老区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以“修复一古建、擦亮一条街、复苏一座城”为理念,通过“一馆一书一片一合作”的有效载体,深挖红色历史,厚植红色家底。泸西县作为云南省59个、红河州仅有的2个革命老区之一,云南“边纵”的发源地,云南省反蒋武装斗争的策源地和革命中心根据地,一大批泸西儿女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赴汤蹈火,甘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生命不息、信仰不灭的雄壮史诗,张永和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2022年,以纪念上海交通大学的第一位共青团员、中共党员、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交通大学党团组织创建人,泸西籍第一位大学生,泸西县第一届解放委员会主任、第一届临时人民政府县长,红河州第一个中共党员张永和同志诞辰120周年为契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收集文物史料、修复旧址旧貌、整理出版文籍画册,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弘扬革命党史人物艰苦奋斗、不畏风险、不惧强敌、敢于斗争、开拓进取的伟大斗争精神,共同绘就老区人民红色革命精神底色。

  建强红色基地,共筑民族团结阵地。为追寻红色足迹、保护红色资源,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张永和同志任弥泸地区行政专员公署副专员和泸西县临时人民政府县长时的办公旧址建成张永和纪念馆,该馆紧邻中共弥泸地委和滇桂黔边区第一人民政府专员公署革命遗址,与泸西县党史、革命斗争史陈列馆相互呼应、相互印证。同时,以“两馆”为基础,配套建成研学室、革命遗址展室、史志书屋、多媒体学习教育室、党史广场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泸西县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自2022年12月基地建成以来,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累计接待3万余人次,现已成为全县广大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各族群众追忆红色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阵地。

  传承红色基因,共讲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张永和纪念馆以“赤子初心”为主题,以史为据,按照时间节点分为“信仰之光、革命之火、信念之磐、民族之魂”四个部分,通过图文展示,数字模拟,情景还原,珍贵历史影像、档案重现等形式,再现云南早期中共党员,革命火种的传播者、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者、革命道路的开拓者张永和同志的英雄事迹;创新“课堂+基地+实践”多维现场教学模式,构建观摩一遍主题展馆、观看一部红色影视、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等“八个一”参观学习流程图,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着力打造“资源独特、内涵丰富、可观性强”的红色实境课堂,让各族干部群众在开展红色故事集中宣讲,追寻红色根脉中不断增进“五个认同”,有效发挥了红色基因库在民族团结创建中浸润引领、育人教化的作用。

  赓续红色血脉,共铸民族团结之魂。2022年,整合上海交通大学等资源,征集张永和文献图书及仿真件展品100余件,组织团队奔赴省委党史研究室等地,调查征集张永和珍贵档案资料80余份,不断丰富张永和纪念馆陈展内容、史实资料;配合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校史部门,编纂出版了《永励后昆——张永和纪念文集》,该书成为沪滇两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教材;以“信仰的召唤、信仰的践行、信仰的坚守、信仰的忠贞”为主线,拍摄制作《信仰之光》党教片,全面讲述张永和同志在大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事迹;今年4月,以张永和纪念馆为依托,充分利用合作共建革命纪念设施的创新成果,举办“泸西县共建红色阵地•共续红色血脉•共赢未来发展”合作交流活动,持续加强和深化与社会各界、各族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共赢发展、共创未来,让红色精神更好传承下去。基地自2022年底建成以来,已成为泸西对外历史文化交流交融、互通共享的重要窗口,成为县内外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及青少年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现场打卡学习地,成为革命老区县红色文化地标品牌,促进了各地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使得各民族人心精神相依,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升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思想底蕴不断丰富。

阅读下一篇

开远市东城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