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红河州专题专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红河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绿春县“直过民族”苦聪人的幸福故事

文章来源:红河州民宗委

发布日期:2023/11/01 14:54

浏览次数:

  拉祜族,也叫苦聪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苦聪人处于居无定所的原始公社经济社会形态,主要靠采集、打猎为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苦聪人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逐渐学会一些农耕技术和畜牧养殖技术。1985年,苦聪人正式归族为拉祜族。

拉祜寨的感恩石

  拉祜族,是云南省绿春县的一个“直过民族”。全县拉祜族主要分布在南部5个乡镇的边境山林,全县共有拉祜族人口630户3307人,其中,建档立卡户542户2451人。2015年全县拉祜族年人均纯收入不到1200元,经过5年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2020年5月绿春县拉祜族实现整族脱贫,人均纯收入均达到4000元以上,2023年3月19日减贫治理与全球发展(怒江)国际论坛“巩固减贫成果的社会责任”专题论坛上分享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拉祜寨群众从脱贫到建设现代化边境幸福村“一步跨千年”的故事,是整个“直过民族”苦聪人挺直腰杆站在世人面前感恩中国共产党的幸福故事缩影。

  “半个鸡蛋”的承诺

  兑现出“一跃千年”的拉祜寨

  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绿春县大头拉祜寨的脱贫故事在国内主流媒体频发报道,大家有所了解。今天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看拉祜寨的变化,还是得从半个鸡蛋的故事说起。“从一座山头到另一座山头,从一个深谷到另一个深谷,为了找到拉祜寨的每位村民,工作队员不知翻过多少座山、越过多少条河,每天穿行于深山老林之间。”有一次,时任驻村扶贫工作队指挥长、临时党支部书记李晓忠在入山搜寻拉祜寨村民时,一起上山当引路员的拉祜族同胞普初九突然问道:“什么是共产党?”李晓忠想了想,发现自己兜里装着一个鸡蛋,他拿出鸡蛋剥开,分了一半给普初九,对他说道:“共产党就是只有一个鸡蛋,也要分一半给你吃的人。”拉祜群众听在耳里,记在心里,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说:“真的感谢党,是党没有抛弃我们,派来了驻村工作队,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做梦都不敢想的变化。”“如果没有共产党派工作组到拉祜寨,我们没机会看到今天的变化,更不会有今后的好日子。”村民普初九说:“共产党对老百姓这么好,我要申请入党,向先进典型学习,为更多群众做点好事、实事。”

  这个故事,就是在决战脱贫攻坚时中国共产党人对“直过民族”苦聪人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为了兑现这个承诺,2016年绿春县委县政府说干就干,时任绿春县委书记的李国民积极主动向州委、州政府汇报拉祜寨的情况,得到了州委、州政府领导的全力支持。针对拉祜寨“边境、山区、直过民族、深度贫困”等多重困难叠加的特殊实际,探索出了“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综合治理+民族团结”的强边固防模式,通过党建引领、综合治理、革除陋习、发展产业等措施,帮助拉祜寨村民生活上脱贫、精神上脱困,最终啃下了拉祜寨脱贫攻坚这块“最硬的骨头”。2019年12月,拉祜寨如期脱贫摘帽,年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1600元提升到现在的14000元以上,拉祜寨实现了从贫中之贫到逐步走向小康的“千年跨越”。

拉祜寨群众喜丰收

  这份“千年跨越”体现在拉祜寨四个方面的巨大变化。

  一是从原始游猎生活到学会科技种养的生产方式大变化。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在驻村工作队员的帮助下,大部分村民都学会用科学技术发展生产,改变了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拥有了自己的增收产业。目前,全村种植梯田红米90余亩,发展有机茶叶165亩、花椒100余亩、草果500余亩、高原梨等水果15亩;种植30余亩反季节性蔬菜朝天椒、土豆等,每年养殖出栏3批次“拉祜土鸡”共计9000余羽,拉祜群众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拉祜寨的小香菌产业,就是其中的一项新兴致富产业。一袋袋菌棒整齐排列着,一朵朵小香菌陆续冒出“头儿”,村民们正忙碌着采摘,有的挑选、有点采摘、有点装框,忙得不亦乐乎。种植出来的小香菌嫩脆顺滑,香甜可口,在口感上和野生小香菌没有太多差别,深受市场欢迎。且种植周期短、见效快,上市时间也可以人工培育调节,让老百姓一年四季都能尝到新鲜美味的小香菌,所以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拉祜寨村民普才楼说,“在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我们的香菌长得很好,一天可采70斤,到目前我们村总共卖了430斤左右,5块钱1斤,收入还不错”。香菌产业属于“短平快”产业,是去年9月份引进拉祜寨的新兴产业,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就迎来了采收期。对于新增产业的种植管理,拉祜寨一如既往地立足生态优势,采取“党建+基地+村集体+农户”的合作形式,实行“统一采购菌棒、统一组织生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的管理模式,因地制宜推广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持续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首批小香菌产业共投入7000包,预计可增收3.5万元。近年来,拉祜寨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坚持党建引领,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共发展黑木耳、小米辣、生态茶、小香菌、高原土豆等“短平快”特色种植产业,同时加快推进拉祜鸡养殖业,形成了多种特色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实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和稳定增收,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属于拉祜寨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二甫新村拉祜族与哈尼族姐妹共同编制鼓凳产业梦

  二是从靠党委政府扶持救助到主动自立自强的精神大变化。在驻村队员和当地干部的细心引导、亲身示范下,拉祜寨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拉祜妇女同胞学会跳广场舞,不少拉祜小伙少女成双结对外出务工挣钱,全寨呈现出发展致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更值得欣慰的是,通过一些篮球、广场舞教练等社会爱心人士的集中入寨培训后,拉祜寨群众每天都能够自发组织跳广场舞、打篮球,劳作之余不断丰富生活娱乐内容,学会了自我提升、自我改变,向好向上意识不断牢固,自我发展、自力更生能力不断提高,“脱贫感党恩、致富跟党走”的思想观念在拉祜群众心里扎下了根。过去,拉祜族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曾为换取鸦片而私自变卖承包田地,如今,在党支部的细心引导、以身示范下,拉祜寨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小孩不再惧怕生人,不少拉祜青年结伴外出务工挣钱。同时,打造各族群众交往阵地,建设拉祜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每天晚饭后或节假日组织周边汉族、瑶族、哈尼族等群众坚持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增进感情,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拉祜寨群众实现了自立自强的精神之变。“我们从刷牙、洗脸、打扫卫生开始教,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当时拉祜寨驻村临时党支部的成员,李涛是拉祜寨巨变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王九才一家是他的第一批“学生”。虽然搬进了新房子,但是生活习惯还是老样子,一家人共用一把牙刷、一块毛巾。李涛边讲解、边示范,教了几天,王九才和妻子渐渐养成了刷牙、洗脸的习惯。“涛哥教我们讲卫生,要勤洗手、洗衣、洗澡,还教我们用电饭煲做饭。”王九才说,他至今仍记得李涛告诉他的一句话——“人一定要讲卫生,讲卫生身体才会好。身体好了,才能发展生产,要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我不想再过以前在山里找食物的日子了,我想过上好日子!”有了这一信念,王九才的日子充实了起来。每天早上跟着驻村工作队队员跑步、打扫卫生,下午到田里学习生产技能,晚上还积极参与打篮球、唱红歌等活动。2020年8月初,王九才拿到了村里木耳种植基地的5000元分红和管理基地的6000元工资,让他觉得离幸福生活更近了。王九才拿到的分红,是拉祜寨大力发展产业、村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当地党委、政府以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支点,立足资源发展特色,从教授锄地、施肥、浇水、打药等基础技能开始,“保姆式”带领村民发展产业。目前,黑木耳、有机茶、小米辣、花椒、土豆等各种农副产品,成为拉祜寨发展的重点产业,遍布村庄周围。同时,盘活集体林业资产发展林下拉祜土鸡养殖,聘请4名村民进行管理,让拉祜寨家家户户每年都能得到分红,拉祜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有了希望和支撑。

拉祜寨群众茶余饭后在凉亭闲谈休憩 

  拉祜寨群众喜丰收三是从落后的生活习惯到现代文明的生活大变化。通过工作队员手把手地教育引导,拉祜群众开始主动革除陋习,积极参与爱党爱国、爱村、爱家、爱劳动、爱生活“五爱”实践活动、开展比学赶超“四星”评比,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拉祜群众生产生活的自信心。如今,拉祜寨村民有的购买了汽车,有的学会了开摩托车,学会了手机淘宝购物等,家家户户挂着“四星”评比红旗。拉祜同胞“不读书不行”的思想观念正在转变,实现15名在园幼儿,35名小学生,14名初中生。王宇飞是现在拉祜寨的驻村工作队长,他时常和工作队队员们说,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重要的动力源,也是各族群众团结进步的润滑剂。在抓产业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加快村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每到周一早上,驻村工作队就带领村民们开展唱国歌、升国旗活动,增强拉祜寨村民的国家意识、国土意识、国防意识。当鲜红的国旗飘扬在家家户户的屋顶上时,拉祜族同胞们激动不已。乡风建设需要大量人力支持,工作队人手少怎么办?没事,组建新队伍!2017年,拉祜寨巾帼连心志愿服务队成立,全村妇女都是成员。服务队定期到老年人家庭和困难家庭帮忙收家治家、挨家挨户开展卫生整治、帮助调解邻里矛盾纠纷。“现在想起以前的日子,就像做了一场梦。我记得那些苦,更感受到现在的甜。有了共产党才有我们拉祜族人美好的生活。我要带领我们的妇女同胞,守护好我们的幸福家园。”服务队小组长王永贝用不甚熟练的普通话坚定地说。现在,不管寨子里开展什么活动,王永贝和巾帼服务队员的身影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拉祜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革除陋习促乡风文明建设等行动中发挥着“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作用。平日的文化交流活动也是驻村工作队推动乡风建设的主要方式之一。就在不久前,平河镇200余名哈尼族、瑶族妇女前来参观学习,拉祜寨感恩主题广场上人声鼎沸,身着多彩服饰的各族群众踏歌起舞,嘹亮的歌声一浪高过一浪。“刚刚和大家在一起手拉手跳舞,彼此感觉就像认识了很久的老朋友,马上就亲近起来。”拉祜寨村民王皮勒如是说,她和刚刚认识的哈尼族朋友在家门口的樱花树下拍了合照,还约定下次一起到瑶族村寨唱歌跳舞。不少来访的平河镇群众纷纷表示,从“原始部落”到“文明新村”,拉祜寨的新面貌魅力无穷。站在感恩主题广场连心池边,平河镇人大主席白云宝看着拉祜寨和瑶族村寨群众脸上绽放的笑颜,深有感触地说:“村内的这座连心池,是拉祜族同胞相亲相爱、拉祜族儿女与其他兄弟民族心心相印、拉祜族群众同共产党血浓于水的象征。未来,我们要和拉祜寨驻村工作队、广大群众一起,积极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把边境幸福村建设得更好!”

拉祜寨群众活动广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场)

  四是从刚刚脱贫到边境幸福村的人居环境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回信指出,“脱贫是迈向幸福生活的重要一步,我们要继续抓好乡村振兴、兴边富民,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边疆繁荣稳定。”牢记总书记嘱托,沐浴着党中央和省、州的政策光辉,拉祜寨开启了建设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的新征程——紧扣“六个现代化”建设标准,在房前屋后建设风格各异的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建设连心池、连心墙、感恩石、忆思楼、思源水等标志性设施,打造出以感党恩为主题的特色民族村寨。走进如今的拉祜寨,青山环绕着崭新的砖混楼房,屋顶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宽阔平整的水泥路像一条玉带,180米长的壁画描绘了拉祜寨脱贫攻坚的历程。在驻村工作队队员和当地干部的细心引导、以身示范下,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如今,通过篮球、广场舞教练等社会爱心人士的集中入村培训,拉祜族群众还会自发组织跳广场舞、打篮球,劳作之余不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自我提升、自我改变,向好向上意识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自力更生能力不断提高。现在的拉祜寨,家家有产业、孩子有学上、老人有所养、看病有医保、出行有保障、旧貌换新颜,一幅幸福祥和的崭新画卷在边境一线铺开。村民们正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坚定前行,齐心协力建设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拉祜族与哈尼族同在一个村的交融典范

  引领出边境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二甫新村

  半坡乡地处绿春县最南部,其中二甫村离乡政府驻地最远最偏僻,地处“两国交界—有责、两江交汇—有业、两族交融—有情、山水交映—有景”之地。距绿春县城134公里、乡政府58公里,东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隔小黑江相望,有30公里河界。境内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越南孟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老挝风沙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尾相连,形成“绿色大三角”。二甫[ èr pū ],哈尼语意为“泉水喷涌”,因二甫老寨地处喷涌泉水旁而得名,寓意边疆人民自强不息的感恩奋斗精神。村内有二甫连队和黄连山自然保护区管护所等驻村单位。二甫新村(村委会驻地)于2010年底实施“党建上山引直过民族下山”搬迁工程,由二甫(哈尼族)和四工区(拉祜族)相互嵌入式构建而成的新村,是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主要经济来源为橡胶、砂仁、胡椒、蜜蜂养殖、鼓凳编织、生态补偿及沿边补贴等惠民政策。

  一是共同搬在一个寨子。谈到二甫新村民族团结幸福故事,还得从县委县政府实施“党建上山引直过民族下山”搬迁工程说起,2011年和2012年,伴着蓝天白云、清风、云海,哈尼族、拉祜族两个民族同胞携手搬迁到了如今的二甫新村。来到这里后,他们团结和睦、相互学习,共命运、同发展,世代扎根边疆,一起守护着神圣国土,共同坚守在祖国的边境线。目前,村里有哈尼、拉祜2个少数民族同在一个村民小组生产生活,其中哈尼族116户502人,拉祜族34户156人。村里环境整洁、房屋整齐,哈尼族和拉祜族同胞的房屋顺街道两旁而建,两个兄弟民族在这里共同繁衍生息,只要是村里的事,任何事情商量着办,村里到处洋溢着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带来的优越感,一幅民族团结进步的边境和美宜居乡村体现得淋漓尽致。目前,在二甫新村,拉祜族和哈尼族组成16对通婚幸福家庭。

    二是共同建设美丽家园。一个高颜值的村庄离不开好的人居环境,一个好的人居环境离不开村民的支持。为建设好美丽家园,提高村庄人居环境建设,让二甫村真正成为边境线上一颗最灿烂的新星。近年来,通过引导党员群众主动腾退建设用地45亩,拆除私搭乱建猪圈、烤房、柴棚等1800处,投工投劳5000余人次,建设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小庭院、小广场6000余平方米,进一步提升了庭院及村内绿化美化功能。2022年,二甫村获评云南省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精品村。

二甫新村全景

  三是共同守护边境安宁。为守护边疆,确保边境安全,二甫村巧用边境综合治理办法激活乡风文明,深化“边疆党建长廊153工程”,构筑守边固边钢铁长城,全面压实党建引领“四级包保、十户联动”网格化责任,村支部压实“一组十户、党员包保”网格化治理责任,将全村150户村民划分为50个网格,每个网格由1名党员或半脱产任网格长,排查“一牌三卡四清单”,每天坚持开展“敲门行动”,不仅加强村内管理,更加注重边境巡逻,凡是陌生人往来做好造册登记,并及时报告村委会,防止越境偷渡和做违法事情。

  四是共同发展特色产业。二甫村拉祜族和哈尼族立足“鼓凳”这个传统手工编织产业,探索“党组织+编织协会+农户”产业发展举措,铺就边境直过民族发展路径。2022年,二甫村委会实现了“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家业”的目标,人均纯收入也达到了1.66万元,覆盖全村84%以上的农户,人均增收10000元以上,真正实现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二甫新村党支部将鼓凳编织技术较好的7户专业大户组织起来,于2015年8月成立了“绿春县二甫新村鼓凳协会”。通过协会带会员“1+1”的滚动发展模式带动社员向年倍增模式发展,5年来已发展会员112户,产业滚动资金惠及农户84%。针对自产自销、规模散小弱、粗放化管理等突出问题,实行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统一销售,按照不同尺寸市场均价在50元—120元/只,全村年可实现鼓凳收入近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6年前的不到2000元提高到现在的15700元。退役军人李正昌一只腿残疾活动不便,父亲常年卧病,加上其媳妇离家出走后家徒四壁一团糟,2019年,第一书记陆玉亮和村党支部书记李元昌主动站出来为他担保提供产业滚动资金1万元股本,并动员李正昌振作起来干事创业,李正昌不会编制鼓凳,就把鼓凳主干部分自己打好架,大户帮助请人编制凳面,半年功夫就把股本赚回来了,他把股本交回合作社,走上了编制鼓凳创业致富路。2022年,李正昌编制鼓凳创收5.4万元。拉祜族群众王夫沙说,“现如今通过国家帮扶,房屋建好了,村庄越来越漂亮,我们老百姓心里暖暖的,我们要拿出干劲,通过产业发展,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近几年来,通过政策引领,拉祜族同胞的内生动力不断得到激发,思想上得到质的转变,2020年9月王夫沙还荣获了红河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然而,这样的荣誉代表的不仅仅是王夫沙,它代表的是拉祜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对拉祜群众团结进取,守护边疆的肯定。

  从外出务工到娶妻回乡创业

  碰撞出拉祜小伙与广东汉族姑娘的幸福生活故事

  近年来,随着地处中越边境线上的大头拉祜寨搭乘时代的春风,实现了从深度贫困到全面小康的“千年跨越”。一批有志青年回到家乡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深耕希望的田野,播种一个个小小的梦想,挥洒青春与汗水。 大头拉祜寨村党支部书记王建设,是一个90后拉祜族小伙子,之前在广东、深圳等地打工闯荡好几年,娶上了东莞籍的媳妇,开上了私家车,在看到了国家沿海城市繁荣发展的情景后,更惦记着家乡的改变和发展,所以小伙子决定回到家乡,带领村里的父老乡亲一起过上好日子,还把外地媳妇也带回了拉祜寨,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在拉祜寨真正树立起了致富带头人的榜样。像王建设一样,拉祜族村民李攀龙、王先山、李加鲁等成为当地政治上的“明白人”、致富上的“带头人”。

  “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我学会了很多生活生产技术,将来我要发展更多的产业。”“我们这里的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合发展种植业。我将带领大家一起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拉祜小伙王建设不仅这样说,而且更加坚定地带领拉祜群众发展致富。王建设是拉祜寨里第一个走出去务工的人,也是家乡巨变的亲历者。2020年,在全国疫情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在外务工的王健设四处筹集口罩,自掏腰包将500只口罩寄回家乡,解了父老乡亲的燃眉之急。近几年,村子的变化王健设都揣在心里、看在眼里。2021年,他再也按捺不住回家创业的心情,与驻村工作组沟通后,毅然决然地回到了拉祜寨,开启了他的返乡创业之路。这次返乡创业,王建设还带上了来自广东的新媳妇余洁洁。“广东姑娘嫁进云南边境小山村”,讲的就是广东东莞80后姑娘余洁洁嫁给绿春县大头拉祜寨小伙子王建设的生动故事。2022年5月20日,随着广东东莞80后姑娘余洁洁和拉祜寨男朋友王建设结束爱情长跑,嫁入拉祜寨,余洁洁成了村里唯一的汉族。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远嫁到偏远的边境小山村,很多人不理解,余洁洁的家人也曾极力反对。但在余洁洁看来,拉祜寨早已不是外人眼里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如今的拉祜寨民风淳朴、风景如画、家家户户住上“别墅”式民居,拥有着城里人向往的山青水碧和美生活。目前,汉族姑娘余洁洁在拉祜寨办起了小超市、养起了山地鸡、种起了重楼,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通过努力当上拉祜寨村小组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组长后,王建设更坚定了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信念,“现在我们要建设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整治村庄环境、打通特色农副产品销路,以后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从脱贫攻坚伟大斗争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兴边富民行动到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云南绿春县630户拉祜族(苦聪人)家庭实现家家有产业、孩子有学上、老人有所养、看病有医保、出行有车辆,村村修建文化广场、休闲凉亭、健身设备等公共服务设施,村庄绿化、美化、亮化颜值全面提升,年人均纯收入从脱贫之初的4000元提高到现在10000元以上,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六大目标”正逐步变为现实,中越边境绿春3000多拉祜族人民过上了幸福祥和的生活,迈向现代化的好日子,拉祜族人民的日子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

阅读下一篇

绿春县边境山村展新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