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民互动>建议提案办理答复>2019年>人大代表建议办理答复

红河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州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84号建议的答复

文章来源:红河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9/12/16 19:18

浏览次数:

文号:

徐艳等2名代表:

  你们在红河州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强特色小镇建设的建议》第184号建议,已转交我委研究办理,你们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细致详实地掌握了特色小镇发展状况,对红河州特色小镇发展的优势、问题和短板等进行认真分析,提出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突出特色、创新发展,开发与保护并重,真正实现政府和企业的双赢,既要达到国家战略意图的要求,又要使当地的优势得以发挥,资源产生效益四大建议,这些建议针对性强,切实可行,富有前瞻性,对加快推进我州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反映出较高的履职水平和认真负责的态度。针对建议,我委高度重视,认真分析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特色小镇总体推进情况

  自2017年省、州启动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以来,我州按照“规划先行、突出特色、城乡一体、产业支撑、市场为主”的基本要求,经过全州上下共同努力,成功将14个特色小镇申报纳入全省特色小镇创建试点名单(其中:国际一流2个,全国一流3个,全省一流9个。2018年10月个旧大屯特色制造小镇淘汰退出省级创建名单)。此外,我委积极指导开远市参照全省一流特色小镇创建标准,开展开远羊街花卉小镇的创建工作,并于2018年3月14日上报《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红河州开远羊街花卉小镇纳入全省一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的请示》(红政报﹝2018﹞17号)至省特色小镇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特色小镇创建具体名单附后)。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州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弥勒市圆满召开,弥勒市可邑小镇作为全省特色小镇创建典型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8个特色小镇获得省级2018年奖补资金12亿元,占全省奖励个数和金额的53.3%。建水西庄紫陶小镇上榜“中国最美50个特色小镇”;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我州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领导建机制。成立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我州创建工作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按照“天天抓实、月月抓紧”工作要求,建立督导巡查工作机制,对特色小镇建设工作进行全覆盖、严要求的督促指导。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研究、调研、推动特色小镇创建,州特色小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也先后多次深入各县市开展督查调研,及时掌握工作推进情况,帮助各个特色小镇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后,制定出台了《红河州贯彻落实省委陈豪书记调研红河重要讲话精神的任务分工方案》(红办发〔2018〕91号)、《红河州贯彻落实全省特色小镇现场推进会精神的任务分工方案》(红办发〔2018〕91号)、《特色小镇建设项目任务清单》(红发改规划〔2018〕536号),并按照一个小镇,一个建设任务清单的方式推进各小镇建设,实施旬报制、月调度制和月通报制,督促项目建设的落实。

  (二)比学赶超营氛围。按照“自愿申报,严格审查”的原则,在积极鼓励县市申报的同时,抽调专业人员组成州创建申报工作组,严格审查县市创建方案。对纳入全省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每个小镇都由一名州级领导挂钩负责,形成相互比进度、比质量、比特色的比学赶超浓厚氛围。按照5月27日召开的全州旅游革命暨“美丽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现场推进会要求,州政府分管领导于6月6日率队,组织相关州级部门、县市和小镇业主到玉溪市广龙旅游小镇考察。6月10日—11日,对建水临安古城、建水西庄紫陶小镇、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弥勒可邑小镇、红河“东风韵”小镇、红河水乡小镇、元阳哈尼梯田小镇、屏边滴水苗城、泸西城子古镇、碧色寨滇越铁路小镇和开远知花小镇等11个特色小镇开展了“一对一”精准指导,从理顺建设关系、要素保障、加快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安排。

  (三)财政扶持强保障。按照省政府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结合我州实际,明确了我州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的支持政策,在省级支持的基础上,对纳入国际一流、全国一流和全省一流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州级财政每个特色小镇分别安排200万元、50万元前期经费,用于规划编制和项目前期工作,并根据每年工作推进情况给予前期经费支持;州级财政每年每个特色小镇分别补助500万元、200万元,重点用于项目贷款贴息。下拨省、州级特色小镇创建启动资金1.41亿元,其中省级1.3亿元、州级1100万元。全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后,下拨省级奖补资金12亿元。

  二、针对建议的答复情况

  (一)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在特色小镇创建申报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级相关要求,坚持以人为核心,以产业为支撑,高起点、高标准、宽视野,科学编制特色小镇发展规划,并从州发改委、住建局、规划局等10各部门抽调人员组成督导巡查组,并对各特色小镇发展总体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上门服务指导。在规划编制阶段,组织发改、住建、规划、国土、农业、林业、工信、旅游、文体及商务等领域专家对13个特色小镇的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了审查把关,确保了特色小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相符合,做到了“不踩生态红线、不碰基本农田红线、不毁文化遗产”。一是引入一流团队编制规划。瞄准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建设目标,引入有实力、高水平规划单位进行规划。如建水临安古城引入匠人规划建筑设计公司进行规划,元阳哈尼梯田小镇由国改政社(北京)投资规划研究中心和上海建筑景观设计公司分别编制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全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后,按照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定位,引入沈阳建筑大学、刘方磊(北京雁栖湖国际会都会议中心方案设计人)、荷兰VCS事务所(阿姆斯特丹总规划师)三方组成的策划、规划设计团队,邀请邱建康先生担任顾问,开展太平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策划和规划。二是突出特色优势精准定位。从规划到实施始终严控业态布局,每个特色小镇都聚焦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坚持错位竞争、差异发展。同时,结合每个小镇特色,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人居环境提升、一部手机游云南等纳入规划,力求每个特色小镇都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浓厚的人文底蕴、完善的服务设施、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产业、城镇、人口、文化等功能有机融合的载体和平台。三是将特色小镇规划成为助推脱贫攻坚平台。结合10个特色小镇位于农村的实际,以传统的民族村落提升改造为起点,充分挖掘民族文化潜力,植入民族文化场景体验、娱乐、购物、酒店管理等业态,辐射带动农业、农村和农户与小镇融合发展,实现传统村落得以保护,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最终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2017年至今,特色小镇入驻企业741户,直接带动就业6.85万余人,累计接待游客4732.0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53.75亿元,完成税收3.02亿元。

  (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整合政府、国企、社会资本、市场基金等多种资源和模式,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强劲投资支持。一是整合政府投入。把特色小镇建设作为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引入先进理念,完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等现代要素,激发乡村活力。如弥勒可邑小镇通过政府平台公司开发运营,充分挖掘利用土地、民族文化、特色民居、传统手工艺等独特资源,挖掘传承民族文化,培育旅游产业,农民景区务工变工人,可邑村已成为我州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示范。二是引导国企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华侨城、云南建投等有实力的国有企业作为投资建设主体,创建建水临安古城和红河“东风韵”小镇,推动特色小镇高效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三是引入社会资本。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引导和扶持,撬动本地社会资本先行投资建设,吸引大集团、大企业投入开发运营。截至目前,累计到位资金104.45亿元(其中企业自筹46.34亿元;银行贷款25.56亿元;政府财政资金17.47亿元;其他15.08亿元)。

  (三)突出特色,创新发展。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中,紧扣“特色、产业、生态、易达、宜居、智慧、成网”七大要素,每个特色小镇都聚焦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坚持错位竞争、差异发展,积极培育具有哈尼族、彝族、瑶族、苗族和边地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和紫陶产业,避免了大量新增建设用地搞房地产开发的现象。同时,每个小镇着力完善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促进人才、资源、产业等各种要素向特色小镇集聚。元阳哈尼梯田小镇以世界遗产地保护为方向,打造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农业生态系统,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传统农耕技术、延续哈尼梯田红米种植方式,将梯田红米、梯田红米衍生产品、刺绣产品等一批适合哈尼梯田遗产区文旅融合产品推向了市场;建水临安古城注重对历史建筑遗存和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开发、利用,根据街区历史文化背景,植入相关商业业态,打造一批特色文化街、百年老街、特色民俗街;建水西庄紫陶小镇突构建“传承+创新+加工+销售+体验+培训”一体化紫陶产业发展模式,打造“紫陶文创+田园度假+观光体验”的复合产业体系,最终建成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紫陶艺术小镇,目前建成紫陶实训基地4个;红河“东风韵”小镇以“文化艺术”为核心,依托稀缺的艺术资源,引进名家名企入住、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打造“立足云南、面向世界”的文化艺术交流殿堂;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引导苗圃、旅游等绿色产业在太平湖片区落地生根;弥勒可邑小镇应用墙体文化、陈列室、3D多媒体、演艺等多种体验形式,展示阿细民族传统文化,助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实现“二次腾飞”。红河水乡以国际F3赛事为引擎,通过开展每年12场国际汽摩赛事吸引人流,促进酒店、餐饮、运动休闲、会展、商贸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集运动、时尚、会展、商贸等为一体的全国一流特色小镇;屏边滴水苗城彰显独具的民族风情,围绕“苗文化+旅游”、“苗医苗药+健康”、“健康+旅游”的产业发展思路,构建多元融合的苗族文化风情旅游产业、苗医苗药健康产业和健康旅游产业;泸西城子古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传承和展示土掌房民居建筑文化、本土民族民俗文化和原生态农耕文化;开远知花小镇聚焦高效现代农业突出花卉、优质水果和珍稀苗木,不断为小镇建设带来发展动力与活力。全州各特色小镇紧扣优势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在错位发展中实现了串珠成线的联动发展。

  四、开发与保护并重,真正实现政府和企业的双赢,既要达到国家战略意图的要求,又要使当地的优势得以发挥,资源产生效益。小镇创建中,科学合理规划布局特色小镇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超前考虑生态修复、治理、保护各项措施,在开发的同时保护好周边生态环境,不触碰生态红线、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有机融合山、水、林、田等自然元素,按照“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原则推动生态保护与小镇发展相互促进,实现生态发展、绿色发展。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大抓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生态治理,植树造林,修复生态,使万亩荒山坡地变森林,净化了流入太平湖的水质,治理了太平湖西岸石漠化倾向。元阳哈尼梯田小镇紧紧围绕生态资源,把生态资源通过特色小镇建设转化成生态经济,带动当地老百姓养成自觉保护梯田,保护遗产意识。建水临安古城持续推进古城保护与恢复工作,鼓励原住居民和外来投资者主动参与有价值民居的保护恢复及不协调建筑的改造建设。红河“东风韵”小镇既合理利用原有的森林、水塘、沟壑,依山就势布局道路、建筑,又根据项目进展进度,及时跟进完善污水、垃圾和环湖截污等配套设施。弥勒可邑小镇森林栈道、森林酒店及系列配套设施立足原始森林,又跳出森林,实现森林、建筑的有机融合。屏边滴水苗城突出苗文化、做足水文章、发挥绿优势、挖掘山潜力,着力建设“精、特、美”宜居宜业宜游森林城市。泸西城子古镇以“一村一府一古都”为品牌主题,着重开展土掌房集群保护、面山生态修复、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开远知花小镇以高效现代农业园和田园村资源为依托,通过对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完善及农旅融合发展,将小镇建设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品质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载体。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项目建设资金压力大。就目前情况看,我州特色小镇融资模式比较单一,吸纳社会资本投入不足,难以适应特色小镇高投入、长周期、宽领域的资金需求。部分特色小镇以镇一级作为创建主体之一或配套设施建设主体,在财力保障上略显不足,影响建设进度。

  (二)有情怀有实力的投资主体不够。特色小镇投资产生盈利周期较长、回报率不高,很难招到有情怀、有实力的社会投资主体参与建设。从我州目前特色小镇已落实的投资主体情况看,投资主体实力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其中多数特色小镇是由州、县平台公司开发建设、运营管理,有实力、有情怀的投资主体明显不够。

  (三)产业引入没有大的突破。我州特色小镇建设从总体上看已经初具雏形,对逐步成为云南旅游新方向增添了新的内容和亮点,但由于旅游产业类小镇过多,入驻企业多以酒店、餐饮、旅游项目为主,且加之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在业内特别是全省、全国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特色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培育发展仍然任重道远,产镇互促共生、融合发展的生动局面远未形成,不利于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加快特色小镇创建工作进度。在下一步工作中,强化规划引领,以钉钉子精神,坚定不移将一张蓝图干到底。加快去年获得省级财政奖补的8个特色小镇项目建设进度,抓紧营造特色产业和亮点,从“小”找特色、挖细节、寻亮点,赋予特色小镇新的形象与活力,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确保按期完成创建任务。去年没有获得省财政奖补资金的特色小镇,积极开展创建省示范特色小镇工作,对照《云南省示范特色小镇评选办法》,围绕小镇创建定位,加快推进项目进度,培育小镇业态,切实在小镇发展短板上下足功夫,全面加快特色小镇创建步伐,以实实在在的建设成效,力争获得省财政奖补支持。

  (二)进一步加快特色小镇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紧扣我州多样的民族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鲜明的特色产业等元素,聚焦生态、建筑特色、文化、业态、基础设施和服务等核心要素,充分融入产业转型、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人居环境提升、“健康生活目的地”和“一部手机游云南”等相关主题,全力打造和培育具有哈尼族、彝族、瑶族、苗族和边地文化的特色旅游产业、紫陶产业等为主的特色小镇。

  (三)进一步加大特色小镇招商引资力度。针对当前我州特色小镇投资主体中国内外一流企业较少、投资主体实力不强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以最优的服务、最优的政策、最优的环境,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特色小镇建设领域。将特色小镇作为招商推介的重点对象,积极向商家推介我州特色小镇建设现状、发展前景、独特优势,提高我州特色小镇的知名度、影响力,做好特色小镇项目策划和包装,提高项目吸引力,吸引更多商家到我州投资特色小镇建设。

  (四)进一步完善特色小镇配套服务设施。进一步加快特色小镇道路、供水、供电、排污、防洪、景观绿化、垃圾处理、公共停车场、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完善景区免费WIFI、电商平台、游客服务中心、商城、医疗卫生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提升特色小镇承载能力,完善特色小镇配套服务功能。推进“互联网+特色小镇”建设,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加快推进特色小镇智慧建设,接入“游云南”APP和微信小程序“游云南观景区”,链接各级旅游网站及同程网、携程网等知名在线旅游网站,实现小镇景区和公共场所免费WIFI全覆盖,网上定票、刷脸扫描入园。依托“一部手机游云南”,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公共交通、公共服务等体系建设,为游客提供便捷的吃、住、行、游、购、娱等信息查询、询价、咨询和在线交易服务。

  (五)进一步加大特色小镇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借助各类主流媒体、创新运用新媒体,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广泛开展特色小镇宣传,擦亮“云上梯田•梦想红河”名片。定期不定期对建设成果、典型经验、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度报道,提高我州特色小镇知名度和影响力,增进社会各界对特色小镇的共识,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特色小镇建设的积极性。加大对建水紫陶、梯田红米、高原特色水果、民族工艺品、花卉等红河本土优势特色产业的宣传推介力度,提高红河特色产业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

  (六)进一步加强对特色小镇建设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压实责任,久久为功,以严的作风、实的措施,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进一步明确目标,强化组织,将特色小镇建设任务细化实化具体化,落实到每一个责任单位、责任人,加强工作调度,确保全过程、各环节工作落地落实。进一步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汇聚各方力量,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强化要素保障,及时解决困难和问题,形成密切协作,强势推进的工作合力。

  感谢你们对我州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红河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9年8月28日

阅读下一篇

红河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州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65号建议的答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