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策文件>红政办发
索引号
000014348/2022-03200
信息分类
政策文件
发布机构
红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22-11-10
文号
红政办发〔2022〕69号
信息名称
红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红河州加快推进“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红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红河州加快推进“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红政办发〔2022〕69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各委、办、局:

  《红河州加快推进“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2年10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

红河州加快推进“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的通知》(云政发〔2022〕22号)精神,推动《红河州“十四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目标任务有效落实,进一步加快红河州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一)农业经济总量。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提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

  (二)产业结构优化。到2025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粮食产量达189万吨、肉类总产量达80万吨、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3∶1,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由2021年的1973亿元增加到3000亿元以上。烟草产业支柱地位得到巩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成效显著,形成规模大、效益高、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红河州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生产条件和水平。到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40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2,农业保险深度达1%,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58%以上,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65%以上。

  (四)农业质量效益。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农业“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效,到202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8%以上,农产品出口额达5.3亿美元以上。

  (五)农村生态宜居。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农村生态环境根本改善,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3%以上,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达70%以上。

  (六)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8%以上,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比例达65%以上。

  (七)农村公共服务。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乡村文化蓬勃发展,到2025年,乡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70%以上,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达28%以上,乡镇(街道)范围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达60%以上,县市级及以上文明村和乡镇占比达80%以上。

  (八)农民富裕富足。农村居民持续稳定增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25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000元以上,集体收益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60%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18000元以上。

  (九)梯次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按照先行示范县、重点发展县、稳步发展县分类施策,梯次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率先打造蒙自市、开远市、建水县3个先行示范县,力争2025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个旧市、弥勒市、泸西县、石屏县、屏边县、河口县6个重点发展县,力争2030年前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施策推进红河县、元阳县、绿春县、金平县4个稳步发展县,力争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重点任务

  (一)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围绕稻谷、玉米、麦类、大豆、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和食用植物油、食糖、猪肉、牛羊肉、乳制品、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完善扶持政策措施,构建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

  1. 稳步提升粮食产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保护35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加强对抛荒耕地管控。大力实施科技增粮措施,加大粮食作物新品种研发力度,积极研发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性广、适宜机械化耕作的粮食新品种,推进良种良法配套,推广精细播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杂交稻旱作等关键技术,全面提高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78万亩、2025年产量达189万吨以上。支持规模经营主体开展优质粮加工,配套收粮储粮设施,推进品牌化营销,延伸产业链。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着力保护和调动各级党委、政府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反对食物浪费。

  2. 加快推进规模养殖转型升级。坚持种业优先、防疫保障、市场主导、政策引领、绿色发展原则,以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提高生猪等重要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提升畜产品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稳定生猪、发展牛羊、拓展家禽为着力点,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根本要求,优化区域布局和要素组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畜牧产业发展方式,着力建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畜牧业,实现由畜牧业大州向畜牧业强州转变。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着力提升养殖规模化率,到2025年,力争全州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0%以上。规范生猪定点屠宰,持续扩大牛羊产能,扩大粮改饲范围,落实草原生态奖补政策,稳定提升禽蛋产能。新建和改扩建一批标准化家禽集中屠宰场,到2025年,力争全州年屠宰能力达500万羽的规模化家禽集中屠宰场达到5家以上。打造地方特色畜禽产品品牌,提升肉制品加工水平,新建一批屠宰精深加工厂,加强肉制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加大宜渔资源开发力度,大力发展红河谷流域、南盘江流域、李仙江流域、哈尼梯田等宜渔资源养殖,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陆基圆桶、集装箱养殖及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等绿色健康技术。

  3. 促进蔗糖、橡胶、油料产业健康发展。推进“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加快糖料蔗生产的规模化、良种化、机械化建设。加强天然橡胶生产保护区管理,加快老龄低效胶园更新改造,完善胶园基础配套设施,发展建设一批生态胶园、特种胶园、智慧胶园。以核桃、油茶等木本油料为主,优化食用植物油生产结构,加快新品种培育推广。到2025年,全州甘蔗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75万吨左右;全州天然橡胶种植面积、产量分别稳定在90万亩、3万吨左右;油料总产量稳定在2万吨左右(油菜1.5万吨、核桃0.4万吨、油茶0.1万吨)。

  4. 夯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以提高粮食产能为核心,以粮食生产功能区、永久基本农田为重点,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综合治理,重点加大以田间排灌水利设施、耕地质量提升、田间机耕和生产道路建设力度,打造设施齐全、土壤肥沃、科技先进、高产高效、绿色生态的高质量高标准农田,力争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80万亩、提质改造38万亩。加快石屏、弥泸、红园山等大中型灌区建设。在干旱易发区、分水岭地区、高寒山区建设小型、微型水源工程;在光热条件充足的山区、半山区、干热河谷区探索实施小型提水工程。推广喷灌、微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健全完善量水测水设施,加强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降低农业用水损失。烤烟、水果、花卉等特色农作物核心种植区,建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组建红河州人工防雹网和人工增雨网,降低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打造“绿色食品牌”示范区。以“绿色食品牌”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持续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思路,围绕“育龙头、建平台、创品牌、拓市场、扩影响”的工作主线,大力实施“一二三行动”,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补齐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短板,不断提升壮大农产品终端精深加工业,建设农业数字化平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达到3:1,力争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全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产值实现五年翻番,达到2000亿元以上。

  1. 全面推进“一县一业”建设。以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组织化、市场化为核心,积极开展“一县一业”示范县、特色县创建工作,大力建设重点产业基地,提升产业规模化生产能力。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大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绿色食品工业园、“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干热河谷区保护利用、“绿色食品牌”交易中心等示范引领工程,加快推进主导产业向优势产区聚集,提升产业发展专业化水平。持续组织好云南省“10大名品”申报评选,创建一批具有文化底蕴、鲜明地域特征的“小而美”特色农产品品牌,力争每个主导产业培育1—2个全国知名品牌。

  2. 大力发展现代种业。立足红河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优势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全面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全方位融入国家种子安全战略,聚焦红河优势种质资源保护和研究,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品种创新,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引进育种专家,加大对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围绕红河州特有的优质稻、花卉、水果、畜禽等领域种质资源,聚焦资源保护、良种繁育、育种创新、测试评价等工作,在种业自主创新、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到2025年,力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国家、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率达85%以上,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达60%以上,大宗淡水鱼良种普及率达80%以上。

  3. 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以推动产销高效对接为核心,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培育农产品电商新业态,壮大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加快建设县市级电子商务园区、物流集散中心,乡镇电商物流配送服务站、村级服务点,尽快形成州、县、乡、村电商公共服务“一张网”。大力推行直销直供、订单农业、“网上交易、网下配送”等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建设一批直采直销基地。加强与国内外大型电商平台合作,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利用阿里巴巴、拼多多、京东、1号店、盒马鲜生等知名电商平台,推广“一部手机游云南”“彩云优品”等APP应用,支持并规范直播带货等新方式,积极策划富有特色的直播活动,展示销售红河州特色农产品。推进特色农产品“云品出滇”行动,依托中国(红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积极探索农特产品电商发展新路径、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壮大跨境电商市场主体,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助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覆盖全程、综合配套、安全高效、便捷实惠的农产品电商流通和服务网络。“十四五”期间,力争全州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

  4. 提升设施化水平。围绕六大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实现节本、增产、提效目标。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在田间地头农产品冷链初加工设施建设。加大对专业化现代化冷库、冷藏车、保温车、低温加工设备的建设支持力度。支持加工物流企业配置低温仓储、分拣与加工等专业冷链设施设备,提高冷链装备水平。建设一批具备中转和分拨功能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形成冷链长短途有效衔接、生产与流通环节紧密联系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促进其与上游生产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及下游的超市等零售市场协同,推进全程冷链发展。大力支持建设冷链“云仓”,整合社会冷链仓储、冷藏车辆等物流资源,提高冷藏设施利用率和流通效率。大力推进农业设施装备建设,积极支持各县市特别是规模化企业以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智能温室、钢架大棚、防虫网、自动化采收等生产设施为重点,实现新设施、新设备、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重点支持莓类等小浆果、茄果类蔬菜、高端花卉等高效农业、标准化养殖小区等加快现代农业设施装备的应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推进催芽育秧机械化、耕种收机械化、植保机械化、烘干机械化和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化等,引进和推广适合山地作业的小型农业机械,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5. 推进有机化发展。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大力推广绿色有机生产方式,探索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优质安全的农业现代化绿色有机生产道路。实施农业绿色有机发展行动,切实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大力推动农业资源养护。坚定不移推进异龙湖全流域种养结构调整,率先实现异龙湖流域全面绿色有机化。围绕“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以标准化生产提升有机化发展水平,从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产品加工、收储等各环节,逐步完善全链条的农业产业标准体系。全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制度,加强属地管理责任落实,推进国家级、省级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体系,构建法制保障机制和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到2025年,新增绿色食品认证360个、有机产品认证340个以上,力争有机产品、绿色食品有效认证数量达到全省前3位。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加快调整种植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销售和使用,力争“十四五”末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

  6. 推动数字化建设。在红河州六大基础库的基础上,加强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整合地理、环境、土壤、气象等资源信息,实现全州农业资源一张图、产业布局一张图、多层数据一个库、各区域变化一网显示。加快建设物联网数据采集点,围绕红河州农业六大主导产业选点建设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建设智慧农(牧)场,推广精准化农(牧)业作业,推进生产管理智能化。率先在农业六大主导产业推动信息化与农业装备、农机作业服务和农机管理融合应用,发展智能作业机具及装备。在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加工、管理、服务等环节加快推广物联网应用,逐步实现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智能化生产、数字化管理和科学化决策。加强与电信、银行、保险、供销、水电气等部门合作,加大涉农部门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整合力度,为农业生产提供全面、精准、便捷的政策、市场、技术等信息服务,提升“云农12316平台”多功能“三农”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到2025年,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云农12316平台”的红河州用户推广达到10万人以上,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标准化建设基地农业物联网应用比例力争达到20%以上。

  (三)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全面推进绿色食品及精深加工产业链建设,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推动农业从种养环节向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二三产业延伸,健全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坚持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鲜肉、肉制品加工、果蔬及花卉加工、功能饮品制造和预包装过桥米线、豆制品等地方名特优食品加工,配套发展保鲜、物流信息、冷链储运和终端销售,打造“养殖/种植—加工—流通—服务”产业链集群。大力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培育壮大产业基地,加快发展肉制品、果蔬制品、豆制品、米制食品、乳制品、精制茶、酒品生产及精深加工。紧扣延链、补链、强链,建立完善重点产业链条,全面理清上中下游支链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互通,突出政府服务职能,推进绿色食品及精深加工产业链实现全州布局,重点推进果蔬生产及精深加工、花卉生产及精深加工、肉制品生产及精深加工、豆制品精深加工4条产业链,加快实施重点产业和全产业链发展,补齐全州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短板,内培外引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壮大。大力发掘乡土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促进农旅、村旅多元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发展一批特色化、差异化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新型服务业,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生产托管、统防统治、烘干收储、技术培训等农业生产性服务。力争2025年,绿色食品及精深加工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100亿元,其中农林牧渔总产值850亿元、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含纳规企业)250亿元。

  (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建立农科教产学研联盟,围绕全产业链科技需求,突出品种创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防灾减灾等关键领域,聚焦在粮食作物超高产、六大主导产业提升发展、红河特色“云”字号农业新品种选育上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设施农业工程技术推广应用,实施设施栽培和工厂化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机械设备更新。加快现代农业装备技术改造运用,提升农业现代装备水平,加强适应红河州农业实际的山坡地、小块地农机推广运用,开展山区、半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着力改善农机作业基础条件,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壮大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户及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农业技术创新人才团队,加大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支持涉农科研院所和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农业科技研究中心,推行“产业+团队+项目+基地”的农技推广模式,实施“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引进计划”,为农业发展提供专业化人才保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机制,建立以知识产权和服务业绩为导向的分配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实施农业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加快培育壮大以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十四五”时期,全州农业企业数量年均增长26%,到2025年达到2万户,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952户以上,实现双倍增目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五)扩大农业开放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云南省“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发挥“滇南中心·国家门户”功能,巩固提升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河口边合区等重大开放平台的整体运营及服务能力,有序构建“一核两区三带多点”的全域开放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统筹推动农业“走出去”“引进来”,加快形成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双向开放新高地。深化省际间农业交流与合作,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农业开放合作试验区,积极引进国内涉农企业、商贸供应链体系进入红河州,参与绿色食品开发、加工、新技术推广及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农业产业合作,构建开放、畅通、共享的要素资源平台,建立工作、项目、投资对接机制,积极推动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推进通关便利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仓储设施、冷链物流、销售网络信息体系等配套建设。积极融入滇中城市群高效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实现协同发展、错位发展、共赢发展。建设农业对外合作服务平台,建设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农产品交易中心、物流中心等。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的重要通道,建设连接南亚东南亚大通道的重要节点,推动形成内联国内、外接南亚东南亚市场的特色农产品交易枢纽,着力创建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高原特色农产品国际交易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和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六)统筹农业发展和安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树牢底线思维,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控新增建设项目占用耕地,严控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持以补定占和数量、质量双到位,做好耕地占补平衡监督管理。严防采矿、工业生产、固体废弃物堆积、污水违规排放污染损毁耕地。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制度全面建立,加强属地管理责任落实,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加强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落实,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推动监管主体从规模化龙头企业向广大种植养殖者延伸,逐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可控、源头问题可追、具体责任可究,“十四五”期间,全州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县市级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明确种养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推进种植业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创建一批标准化基地,推广一批粮油和经济作物生产全过程高质高效技术模式。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持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深入实施农膜回收行动,全面落实“退、减、调、治、管”涉农措施,率先在异龙湖流域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加强农田、渔业水域等区域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治理,落实阻截防控措施,坚决守住农业生物安全底线,确保动物强制免疫病种免疫密度和免疫抗体水平分别超过90%、70%。提升动物卫生信息化管理,实现产地检疫、屠宰检疫100%电子出证。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体系,构建“物联网+检疫”模式,提升植物检疫信息化水平,实现检疫对象可追溯可追踪。建立健全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制度,落实储备任务,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加强气象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强化灾害监测和趋势研判,建立农业气象灾害数据共享平台,提升应对、防范农业气象灾害能力。

  (七)全面推进乡村建设。坚持“以点带面、先易后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循序渐进”的思路,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统筹资源要素,动员各方力量,推动全州农村面貌整体改观、稳步提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分类推进村庄规划建设,实现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全覆盖。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因地制宜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开展城市管网向农村延伸,同步统筹推进消防管网建设。梯次推进乡镇污水收集处理,优先在人口密度较大的乡镇所在地建设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等设施。加快农村路网提质改造,继续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重点在农产品种植、加工、乡村旅游等方面建成一批电气化试点示范工程,持续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提高农村供电服务保障能力。补齐农村消防设施短板,推进农村微型消防站、消防水源建设,配备必要的消防装备器材,提高农村地区火灾防御能力。补齐农村殡葬基础设施短板,加大农村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建设,推行节地生态葬式葬法。实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智慧广电固边工程”,推进边境地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加快有线网络向村组延伸。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全面深度融合。加强农业气象监测站网建设,提升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2. 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统筹布局县城、乡镇、行政村公共服务设施,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乡镇公共服务功能。合理布局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加大乡村学校教师培养和培训力度,加快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标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全民参保,积极引导在城镇稳定就业农民工参加职工社会保险。加大农村敬老院投入并不断提升其服务质量,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拓宽农民群众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空间。

  3. 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坚持宜水则水、宜旱则旱,严把改厕产品质量关、施工质量关、竣工验收关,扎实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加强农村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有机衔接,推动改厕与保障供水同步。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因地制宜采用城乡一体化、镇村一体化和就地就近处理等模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治理异龙湖和南盘江流域、红河流域,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以农户房前屋后、村内河塘沟渠、养殖场户周边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为重点,持续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推动河湖“清四乱”整治范围向农村河湖延伸。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强化村庄规划引领,整治村庄公共空间、庭院环境、各类架空管线及农村户外广告“假乱俗”乱象。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深化拓展以“三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建立健全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村庄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

  4.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文明村镇等创建为抓手,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在乡村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弘扬时代新风。推动全民阅读进农村、进学校、进家庭,倡导乡村文明生活。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古树名木保护力度。推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覆盖行政村并向自然村延伸。推进省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满足农村群众对本地节目需求。鼓励文艺工作者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定期举办“白鹇奖”群众文艺作品评选和“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积极组队参加“群星奖”“彩云奖”重大赛事活动,打造乡村文化精品力作。积极组织各级文艺表演团队深入农村地区开展惠民演出活动,鼓励支持开展乡村“村晚”活动。

  5.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加大农技人员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农技推广人才队伍。重点扶持培养一批乡村工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因地制宜实施科技特派员、特岗教师、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加快将“双创”支持政策措施向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拓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予以积极支持。

  (八)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基层工作活力和内生动力,全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行“党支部+”,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在农村有效覆盖。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提升村干部专业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领域党建工作,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村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深度融合。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夯实农村基层政权。大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深入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经营灵活、管理有效、运行稳健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格局,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健全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规范集体资产有效管理。

  (九)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持续夯实经营性收入,提升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充分发挥经营性收入的支柱作用。推进“一县一业”示范县、“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做强特色现代种养业。努力扩大工资性收入,加快推进农民转移就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就业培训,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和就业创业机会。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承载力。不断增加财产性收入,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工商资本合作,通过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整合土地等资源性资产。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订单收购、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吸纳就业、村企对接等多种形式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强化各级财政支持的设施项目形成资产,能够明确到村组的移交给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所得收益按章程分配到农户。稳定提高转移性收入,持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落实好粮食生产发展政策措施,提高种粮补贴标准和农民种粮收益。整合涉农资金,探索建立普惠性农民补贴长效机制。因地制宜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给予保险补贴。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稳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

  (十)深化农村改革。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充分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审慎稳妥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推动承包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丰富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的有效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果为基础,建立健全集体资产年度清查报告制度,加强集体资产台账管理。推动以县市级为重点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提升完善农村各类产权交易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功能,有效发挥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信息集散、价格发现、资本进退、资源配置和规范交易功能,实现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深化林业、供销、农垦等领域专项改革,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农垦改革,继续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动农村改革提速、扩面、集成。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十一)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持续推进任务衔接,深化“双绑”利益联结机制、股份合作机制、扶志扶智长效机制等“三机制”落实落地。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推进政策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和政策连续性,分类做好政策统筹衔接,健全完善更具“普惠性”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强化脱贫地区财政保障,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财政整合涉农资金优先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其中不低于55%用于支持产业发展。落实过渡期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确保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应贷尽贷。推进机制衔接,全面落实中央关于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县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范围要求,完善行业部门乡村振兴考核评价制度,强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责任,继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发挥沪滇对口帮扶协作和定点帮扶单位作用,推进民营企业“万企兴万村”。集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设,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特别是县市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各县市建立由党委政府统筹协调、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推进的落实机制,加强落实情况的跟踪调度和督导检查,将重点工作落实进展情况纳入年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报告重要内容,确保各项发展目标任务落地见效。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加强组织动员,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参与机制。

  (二)强化资金保障。持续完善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明确和强化政府“三农”投入责任,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的优先保障领域,新增财力重点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任务相适应。分年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到“十四五”末全州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达到10%以上。加大金融支持,健全符合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和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信贷资源配置到农业农村领域。完善保险体系,按照扩面、增品、提标要求,建立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保障体系,推动政策性和商业性农业保险协同发展。

  (三)强化用地保障。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增用地保障机制,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优先保障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和农产品冷链、初加工、烘干、仓储、机库等设施建设用地。将农业种植养殖配建的保鲜冷藏、晾晒存贮、农机库房、分拣包装、废弃物处理、管理看护房等辅助设施用地纳入农用地管理,农业设施用地可以使用耕地。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体系,明确用地类型和供地方式,实行分类管理。

  (四)强化评估考核。建立农业农村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各县市实施情况的调度监测。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适时组织开展实施评估,将实施情况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州级有关部门做好对本方案执行情况的督导检查工作。

  附件:红河州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主要任务分工方案

红河州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主要任务分工方案

序号

主要任务

工作内容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1

高标准农田建设

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区域,“十四五”期间,新建高标准农田180万亩、改造提升38万亩;将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完成54万亩以上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

州农业农村局

州发展改革委、州财政局,各县市

人民政府

2

优质粮食生产示范

继续落实“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建设一批优质粮示范县,促进粮食生产导向由增产转向提质,推进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

州农业农村局、州粮食和储备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3

晚秋粮食增产

充分挖掘晚秋粮食生产潜能,发展秋玉米、秋红薯、秋马铃薯、秋杂粮、秋杂豆、秋油菜、秋小麦等作物,拓宽粮食丰收渠道。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4

粮油作物绿色高质

高效示范

建设粮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示范,集成组装耕种管收全过程绿色高质高效新技术,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集中建设一批优质米、双低油菜示范基地。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5

生猪调出大县奖励

进一步发挥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使用效益,充分调动各县市发展生猪生产积极性,促进生猪生产、流通,引导产销有效衔接,保障猪肉市场供应安全。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6

畜禽规模化养殖场

建设

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畜禽规模化养殖,重点进行动物防疫、粪污处理、养殖环境控制、自动饲喂等基础设施建设。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7

奶业振兴

以实现奶业全面振兴为目标,建立完善以奶农规模化养殖为基础的生产经营体系,大力发展优质饲草业,提升饲草料生产加工和养殖装备水平,扩大奶牛精准饲喂规模,支持养殖和粪污处理利用设施建设。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8

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实施一批糖料蔗、油料基地建设,支持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基地及原种生产基地建设;实施国家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建成一批高标准胶园,建设天然橡胶产地仓储设施,改造初加工及环保设施,建设高性能天然橡胶加工基地。

州农业农村局、州林草局

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发展改革委,各县市人民

政府

9

大中型灌区建设

加快推进大型灌区续建、新建与现代化改造,新立项实施一批大中型灌区建设,节水改造面积94.43万亩以上。

州水利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一县一业”示范引领

1

“一县一业”示范县、特色县创建

继续聚焦重点产业,支持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重视程度高的县市申报创建“一县一业”示范县、特色县。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2

“绿色食品牌”产业

基地建设

持续开展产业基地创建、动态监测、评价管理等工作,争创省级重点建设绿色化生产、数字化管理、品牌化营销示范引领的产业基地。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资源,分级打造产业基地发展标杆和示范,引领产业基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3

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建设

建设好蔬菜、花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争创水果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聚焦优势特色品种,争创一批省级特色产业集群。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4

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聚焦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引导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相互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加快推进开远市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引领,积极组织争创国家级或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州农业农村局

州财政局、州发展改革委,各县市

人民政府

5

农业产业强镇

以乡镇为平台、以产业为基础,支持提升原料基地、仓储保鲜、加工营销等设施装备水平,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强镇6个左右。

州农业农村局

州财政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6

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建设

坚持市场导向和绿色发展,以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比较优势为基础,推进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到2025年,建设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5个左右。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7

干热河谷区保护利用

加快推进百万亩干热河谷基地建设,以提水增效、耕地整治、产业发展为重点,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方式,有效提高水、土、热资源匹配效率,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建设一批生态与经济效益并重、特色优势明显、产品竞争力强的热区特色果蔬、中药材产业基地。

州农业农村局

州发展改革委、州水利局、州自然资源规划局、州生态环境局、州林草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现代种业提升建设

1

农作物种质资源

库圃建设

新建或改扩建花卉、中药材、茶树、果树等一批国家、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库圃(含分圃),显著提高资源保护的种类、数量、质量及评价鉴定能力。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2

畜禽、水产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建设

新建弥勒红骨山羊、红河牛等一批国家级或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3

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与中转隔离基地建设

加快国外优异种质资源引进,推进种业对外开放,为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长期提供引种服务,推动检验检疫服务等有关产业发展。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4

农业新品种自主创新

围绕主要农作物和主要畜禽品种科技创新,突破基因挖掘、品种设计和良种繁育核心技术,培育和应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重大新品种。

州农业农村局、州科技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5

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加强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基础设施、生产加工、监管服务能力建设。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6

南方马铃薯净化种薯繁育基地建设

在高山冷凉区域布局“脱毒苗组培快繁+原原种+原种+一、二级良种繁育”一体化的中国南方马铃薯优质种薯基地。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7

优质种子种苗生产

基地建设

以主要粮食作物为主,加强花卉、果蔬、中药材等优质种子种苗生产基地建设,配套改善种子仓储、烘干、检验等基础条件。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8

畜禽水产良种繁育

基地建设

以保障优良畜禽供应为目标,以推动畜禽水产品种改良为方向,重点开展“广明2号”白羽肉鸡、云上黑山羊等种畜(禽)场改扩建,提升优良种畜禽供种能力。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9

区域性品种测试站

建设

建设一批区域性品种测试站,逐步实现试验田间作业机械化、试验数据采集自动化、试验结果分析智能化,提高新品种试验承载能力和试验的准确性、科学性。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10

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中心(站)建设

改扩建一批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中心(站),建设实验室,配备种子质量、品种真实性、转基因检测设备,建设田间鉴定设施,提升种子质量检测中心(站)检测水平。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农产品电商培育

1

农村电商人才培训

围绕电子商务实操、网络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等内容,加强技能培训,提升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

州商务局、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2

直采直销基地建设

引导由国内知名农产品商贸流通企业、规模化生产企业、进出口企业等与生产主体共建直采直销基地,建立稳定的供应关系和利益共享机制。

州商务局、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3

生鲜农产品产地仓

建设

引导国内知名电商平台企业、农产品商贸流通企业和省内重点农产品商贸流通及进出口企业,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投资建设一批涵盖采后处理、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的农产品产地仓。

州商务局、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4

农村电子商务提质

增效行动

继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夯实农村物流设施设备基础,健全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壮大农村市场主体,促进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

州商务局、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5

实施农村电商新零售业态发展

对接知名电商平台,构建农产品电商交易数据分析一张图,推动建立农产品网络销售标准体系,开展媒体策划、品牌塑造及网络营销,提高农产品网络销售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

州商务局、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生产设施提升

1

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加快田头冷库、生产基地冷库及区域性集散地、中心城市和重点口岸农产品综合冷链物流集配中心建设,推广移动式冷链物流设施。行政村基本实现物流配送网点全覆盖,建成覆盖生鲜农产品主产区的冷链物流网络,花卉、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产地预冷保鲜提高到50%以上。

州农业农村局、州商务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2

茶叶初制所改造

积极争取项目支持,改善环境卫生条件,添加购置现代化设施设备,对不符合标准规范的茶叶初制所进行提升改造。

州农业农村局、州乡村振兴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绿色有机发展

1

标准化生产建设

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加快优势特色产品生产标准制(修)订,构建形成覆盖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2

绿色有机认证

积极推动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等优质特色农产品,支持企业申请国际通行的农产品认证,促进政府间标准互认合作,对获得有关认证的基地和产品给予补助。

州农业农村局、州市场监管局

州财政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3

农业绿色发展支撑

体系建设

继续高质量开展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和认定,形成一批适宜不同类型特点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为全面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样板。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数字农业赋能

1

农业农村大数据库

建设

统筹涵盖自然资源、种质资源、农业产业、设施设备、农业科技和主体信用等领域信息,协同省级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县市级数据采集和管理系统建设。在红河州六大基础库的基础上,建设红河州农业农村专题库。

州农业农村局、州数据发展中心

各县市人民政府

2

农业农村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

协同省级开发种植业、畜牧兽医、渔业渔政、监督管理、科技教育、资源环境、农机农资、国际合作、政务管理、市场监测等管理系统。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通过数据交互融合,建设云南农业资源一张图、高标准农田一张图、产业一张图、基地一张图、品牌一张图和农村发展一张图等“一张图”系列项目。

州农业农村局、州数据发展中心

各县市人民政府

3

农业农村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

协同省级建设植物病虫害预测防治、动物疫病预测防治、专家远程问诊服务、农机对接服务、农资供需对接服务、技术推广培训服务、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分析、农村公共服务、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等农业生产数字化技术服务平台。

州农业农村局、州数据发展中心

各县市人民政府

4

农业数字化示范基地建设

积极申报建设一批农业数字化示范基地,推进生产数字化。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5

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

支持一批重点产地市场(冷库群)配备具备通信功能的信息设备,采集鲜活农产品产地、品类、数量、流向、价格等信息。引导田头市场、批发市场采用电子结算方式交易,形成产地销地市场信息数据系统。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6

农产品全产业链

大数据建设

以“数字云花”为切入点,构建从生产、流通、交易、消费和质量追溯、金融服务为一体的花卉产业全产业链数字化体系,实现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并逐步向茶叶、蔬菜、水果等产业拓展延伸,推进各产业数字化进程。

州农业农村局、州数据发展中心

各县市人民政府

7

数字农业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

围绕花卉、茶叶、水果、蔬菜、中药材、肉牛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争创县域数字农业农村试点,全域推进农业产业、乡村治理、质量安全监管和“农产品出村进城”等领域的数字化改造。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

1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科学观测站建设,建设一批现代化科学实验基地。

州农业农村局、州科技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2

质量导向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瞄准质量兴农的重大技术瓶颈,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条件,集中支持、集中设备、集中科技人员、集中攻关,提升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州农业农村局、州科技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3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

体系建设

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持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力度,加大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不断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

州农业农村局、州科技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4

科技特派团

以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为主线,以“一县一业”为突破口,开展“一团一业”科技服务。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应用一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一批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培育壮大一批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建设一批科技示范乡镇、村。

州农业农村局、州科技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5

农机购置补贴

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优先保障粮食、生猪生产机械购置补贴,围绕打造“绿色食品牌”和“一县一业”,突出丘陵山区特色经济作物适用机械的推广应用。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6

农机化生产试验示范基地

积极培育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土地深松、秸秆粉碎还田等农机化技术,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7

农业市场主体倍增

行动

强化农业企业招大引强扶持,定期开展农业产业化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的认定和监测管理。开展国家、省、州、县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四级联创,持续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范围。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农业开放合作

1

农业对外开放合作

示范区建设

鼓励开展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争创农业对外合作“两区”。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2

农业“走出去”主体

培育

加强与国外农业投资、贸易、科技、动植物检疫方面的合作,鼓励企业拓展国外市场。

州农业农村局、州商务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3

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

在“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基地中,鼓励有条件的基地经营主体积极扩展境外市场,建设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州农业农村局、州商务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农业安全发展支撑建设

1

耕地质量提升技术

集成示范

建立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示范区,以高标准农田工程建成区、退化耕地问题突出区和新增补充耕地为重点,集成技术,综合施策,着力改善耕地质量。

州农业农村局、州自然资源规划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2

退化及污染耕地治理

在粮食生产重点地区治理强酸性耕地,施用石灰和土壤调理剂,开展秸秆还田或种植绿肥,潜育化耕地配套建设排水系统。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3

耕地轮作试点

以资源约束紧、生态保护压力大的地区为重点,与生态退耕等有关规划衔接,继续开展耕地轮作试点,落实轮作制度补贴,不断提升耕地质量。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4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

提升改造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站),积极争取支持一批“菜篮子”产品主产县配备相应设施设备,实现与智慧农安监管信息服务平台实时交互。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5

重点流域农业面源

污染治理

加快推进异龙湖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综合治理示范带动,引领全州农业绿色发展,系统解决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6

畜禽粪肥利用种养

结合

积极争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支持建设以液体粪污肥料化利用为纽带的种养结合提升县,支持建设一批以大型沼气工程为纽带的种养结合提升县。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7

重点水域增殖放流

以红河、泸江、李仙江、异龙湖等为重点,选择适宜品种,合理安排放流数量,开展增殖放流,促进渔业种群资源恢复,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增加渔业效益和渔民收入。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8

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建设

建设提升动物疫病监测预警能力,积极申报建设陆生动物疫病病原学监测区域中心、水生动物疫病监控区域中心和一批边境动物疫病监测站,提升动物卫生监督能力。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9

病死畜禽无害化

处理厂建设

采用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模式,建设一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厂,构建起科学完备、高效运转,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10

植物保护工程

积极争取改造和新建一批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分中心田间监测点,完善生物灾害监测预警网络。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11

救灾备荒种子储备

按照省级下达的年度计划,组织完成杂交玉米种子、常规水稻种子、马铃薯原种的救灾备荒储备任务。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十一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1

农产品加工园建设

依托现有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园。积极争取新建加工厂房及购置设备、技术改造等给予补助。

州农业农村局、州工业和信息化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2

“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

依托资源优势,选准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地域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业态类型丰富、创新创业活跃、综合实力强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5

乡村休闲旅游精品

培育

培育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打造一批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美丽休闲乡村、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

州文化和旅游局、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6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

积极争取创建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先导区,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围绕挖掘优质农产品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

州农业农村局

州发展改革委、州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十二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1

乡村振兴“十百千”

工程

建设15个以上乡村振兴示范乡镇、150个以上精品村、1000个以上美丽乡村,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现代农业与全域旅游、大健康产业等深度融合。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2

乡村振兴示范园创建

以农业产业为根、以田园风光为韵、以农耕文化为魂、集“一流产业基地+乡村旅游+美丽乡村”为一体,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园(田园综合体)。

州发展改革委、州农业农村局

州乡村振兴局、州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人民政府

3

农村公路建设

建设完善层次清晰、功能完备的农村公路网络,加快农村路网提质改造,继续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

州交通运输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4

农村电网建设

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重点在农产品种植、加工、乡村旅游等方面建成一批电气化试点示范工程。持续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提高农村供电服务水平、推广电能替代技术、推动特色用能建设、推介新型用电产品等。

州能源局、云南电网红河供电局、州农业农村局、州住房城乡建设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5

农村能源基础设施

建设

因地制宜建设农村分布式清洁能源网络,实施分布式能源系统示范项目。开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千村示范。启动农村燃气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清洁气体燃料利用规模。到2025年,农村天然气基础设施覆盖面显著提高。

州能源局、州农业农村局、州住房城乡建设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6

农村交通物流基础

设施网络建设

优化重要节点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完善物流分拨中心、公共配送中心和末端配送站点三级网络建设。支持农贸市场等传统流通网点改进提升现有设施设备,拓展配送等物流服务功能。完善农村客货运服务网络,支持县市级客运站及乡镇客运综合服务站建设和改造。

州商务局、州交通运输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7

农村消防设施建设

建立必要的小型消防站、微型消防站等站点,建设安装必要的室外消防栓、消防水池等消防设施,配置必要的消防装备器材,建设消防宣传阵地。

州农业农村局、州自然资源规划局、州住房城乡建设局、州消防救援支队

各县市人民政府

8

农村新一代信息网络建设

重点支持边远地区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改造提升乡镇及以下区域光纤宽带渗透率和接入能力,力争到2025年,全州行政村固定宽带接入能力达500Mbps。

州工业和信息化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9

农村殡葬基础设施

重点支持农村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建设,力争到2025年,实现农村公益性安葬(放)设施乡镇全覆盖。

州民政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十三

乡村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1

乡村教育质量提升

行动

积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和基础教育学校校长职级制改革,激发教师校长队伍活力,全面提升乡村学校教育质量。

州教育体育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2

健康乡村行动

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继续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健康乡村建设,建成一批整洁有序、健康宜居的示范村镇。

州卫生健康委

各县市人民政府

3

农村养老行动

统筹规划建设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到2025年,农村普遍建立覆盖县、乡镇、村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60%的乡镇有1所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养老机构(中心)。

州民政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4

全民参保行动

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和居住的农民为重点,鼓励持续参保,积极引导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参加职工社会保险。加大社会保障卡发放力度,不断提高乡村持卡覆盖率。

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州医保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5

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行动

有效整合各部门资源,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等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1万人次,确保各类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1次相应的职业培训。

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州农业农村局、州乡村振兴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6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行动

推进基层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就业服务全程信息化,开展网上服务,进行劳动力资源动态监测。开展基层服务人员能力提升计划。

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十四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1

农村厕所革命

以偏远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为重点,稳步提高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推广适宜的改厕模式,规范改厕流程,统筹推进厕所粪污治理。“十四五”期间改造卫生户厕18.44万座以上。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2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推行城乡一体化、镇村一体化和就地就近治理3种模式,在进一步完善各乡镇镇区和村组垃圾收运车辆、垃圾收集箱(房、桶)等收运设施的基础上,加快终端处置设施建设,提升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建立并有效执行村庄保洁制度,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就近分类、源头减量试点,推动各县市建立奖励引导机制。

州住房城乡建设局、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3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生态为主、经济适用、易于维护”的原则,遴选具有区域代表性的村庄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示范带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梯次推进,确保如期实现全州治理目标。

州生态环境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4

乡镇污水处理

因地制宜采取纳管和自建终端处置设施两种模式,优先在人口密度较大的乡镇所在地,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站、一体化设施等)和配套管网等,提高乡镇生活污水处理水平。

州住房城乡建设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5

村容村貌整治

推动农村地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和村庄清洁行动,及时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拆除残垣断壁。推出一批乡土特色突出,符合农民意愿,保护传承和发扬建设并重,可复制可推广的绿美村庄。

州卫生健康委、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十五

乡村文化和人才振兴

1

农耕历史文化保护

传承行动

按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路,充分挖掘和弘扬云南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加大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力度。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2

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行动

传承农村文化,探索古村落、古民居利用新途径,使之有机更新,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州文化和旅游局、州住房城乡建设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3

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示范行动

围绕乡村民间文化传统和独特文化资源,加强创意、设计与民族民间工艺品生产的深度融合,建设一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工程。

州文化和旅游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4

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

组织1万名左右人才结对帮扶1万个行政村(含社区),助推全州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全面振兴。

州委组织部

各县市人民政府

5

乡村建设人才队伍

培育行动

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培育一批农村创新创业主体,遴选一批农村创新创业导师,培育一批乡村企业家队伍。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十六

乡村治理能力提升

1

法治乡村建设行动

大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育一批以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

州司法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2

道德模范引领行动

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开展文明村镇、农村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农村道德模范、最美邻里、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寻找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

州文明办

各县市人民政府

3

平安乡村建设行动

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基础性制度、设施、平台建设。加强农村警务工作,大力推行“一村一辅警”机制,扎实开展智慧农村警务室建设。推进农村地区技防系统建设,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

州公安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4

农村法律服务供给

加强行动

加强乡镇司法所建设。整合法学专家、律师、政法干警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资源,健全乡村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平台建设,鼓励乡镇党委、政府根据需要设立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村民委员会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进一步加强村法律顾问工作。

州司法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5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

保护行动

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工作领导机制,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教育关爱,严厉打击拐卖、拐骗、虐待、遗弃等侵害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权益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州公安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6

村级集体经济强村

行动

以县市为单位,统筹整合项目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投向村级集体经济项目。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十七

深化农村改革

1

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行动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等六大制度建设,承担有关改革试验任务,以改革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州农业农村局、州财政局、州发展改革委、州民政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行动

统筹推进户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土地、财政等有关领域制度改革,创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体制机制,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转移支付分配办法,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政策,促进城镇化提质增效,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州发展改革委、州公安局、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3

土地流转平台建设

行动

建设一批县市级土地流转平台,盘活土地资源,推进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实现土地资源流转信息化、便捷化。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4

农村承包地日常管理服务行动

做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收尾工作,巩固拓展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加快建立健全农村承包地日常管理服务机制,增加管理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州农业农村局

各县市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