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策文件>红政办发
索引号
000014348/2021-03890
信息分类
政策文件;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红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21-12-23
文号
红政办发〔2021〕48号
信息名称
红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红河州“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

红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红河州“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

红政办发〔2021〕48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各委、办、局:

  《红河州“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1年11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红河州“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

  防震减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事关国家总体安全,是全州综合防灾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十四五”国家防震减灾规划》《云南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红河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红河州“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实施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红河州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不断深化全州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红河州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实施。全州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力度加大,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红河州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新建的9个基准站、4个基本站、110个一般站建成投入使用;石屏地震综合观测站、蒙自西北勒地震台及电磁卫星接收站、蒙自雨过铺地震观测站及红河、元阳、绿春3县地震监测站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州内北部县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4级、南部县达到1.6级,监测能力显著提高。第五代全国地震区划图宣贯、减隔震技术推广、教育“全面改薄”、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城镇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防震减灾示范创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等震灾预防各项工作措施得到落实,全州城乡房屋设施抗震性能显著提高,地震灾害防御能力稳步增强。全州震情会商与地震应急响应技术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地震应急救援“第一响应人”培训持续开展,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地震应急检查制度和《红河州地震应急防范准备工作整改方案》得到较好落实,地震应急救援管理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对2016年“5·4”个旧4.6、4.7级,2018年“8·13”和“8·14”通海5.0级,2020年“7·12”绿春4.4级等地震及其他有感地震快速有序实施了应急处置,处置能力不断提高。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时期,防震减灾工作面临新形势、新需要和新挑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以及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防震减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是指导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深入人心,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关注度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对防震减灾的需求及人民群众对包括地震安全在内的美好生活需求不断增强,防震减灾事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全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集中,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特别是交通、油气、水电等重大基础设施越来越密集,各类地震灾害风险交织关联,各种隐患威胁相互叠加,防震减灾工作将面临新的巨大挑战。

  (三)“十四五”时期的问题与挑战

  震情形势复杂严峻。红河州地处云南地区四大活动块体中的三大块体交汇部位,构造环境特殊、复杂。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深刻改变了包括云南在内的我国西部地区地震活动格局,致使云南6级、7级地震平静突破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极限。红河州自2000年1月27日弥勒丘北间5.5级地震后,21年来无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发生,同样突破了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极限。持续多年的地震弱活动状态,与历史地震活动图像形成强烈反差,使未来5年全州的震情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防震减灾基础能力不足。地震预警项目建成后,红河州仍有3个测震台站空白县和6个地球物理台站空白县,地震监测站网密度低、布局不合理。现有监测台站的观测环境不断恶化,监测系统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低,故障率逐年升高。地震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难以满足公共服务以及“全灾种、大应急”联动协同需求。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产品单一、服务范围狭窄、服务技术落后,不能满足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需求。县市地震部门人员编制少、专业人员匮乏问题将长期制约基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弱。红河州大部分地区山高坡陡谷深,全州91%的乡镇处于Ⅶ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州内至今没有开展过隐伏活动断层探测工作,对城市地下活动断层认知不多,对大震构造认识仍有不少盲点。境内的油气管线、高速公路、铁路桥梁等现代化基础设施接近或直接处于大震危险源地带,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巨大。全州地震灾害风险底数不清,风险管理理念及措施还不到位,防治能力较弱。

  “防大震、救大灾”应急能力不足。长时间的地震平静导致社会公众地震危机意识不强,防范意识薄弱,各级各部门缺乏地震应急处置实战经验。地震科技支撑及大震救援装备物资储备不足,地震次生衍生灾害防范能力不强,地震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震减灾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进一步夯实监测基础,加强预报预警,摸清风险底数,强化抗震设防,保障应急响应,增强公共服务,创新地震科技,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提高全州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防范化解重大地震灾害风险,为红河高质量建成“三个示范区”提供可靠的地震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加强党对防震减灾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健全完善防震减灾工作体制机制,有效动员全社会积极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地震安全需求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全州地震安全服务保障能力。

  3.坚持预防为主,提升地震灾害风险管理能力。牢固树立地震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科学认识和把握地震灾害风险演变规律,摸清风险底数,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沉、主动防御,全面提升地震灾害风险综合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

  4.坚持改革创新,推动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制约红河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的“瓶颈”问题,紧密结合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创新防震减灾发展思路和举措,全力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四大工作体系建设,推动全州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

  5.坚持系统观念,主动融入全国全省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贯彻落实中国地震局《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纲要(2019-2035年)》和各项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方案,科学系统谋划全州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健全完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清单,努力提升服务能力,主动服务全州经济社会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初步形成以监测智能、防治精细、服务高效、科技先进、管理科学为标志的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框架,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地震灾害风险防治、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和地震应急救援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地震预警工作取得突破,地震科技和地震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高质量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进一步提升,地震灾害风险对全州经济社会和公共安全的影响持续减轻,满足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地震安全的需求。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

  夯实地震监测基础。加密、优化测震观测和地球物理观测站网,争取实现全州数字化测震台县县覆盖目标。加强南部县地球物理站网建设,有效提高红河断裂带以南及附近地区地球物理场监测能力。配合做好滇南跨地块动力过程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立项建设工作。继续推进全州温泉水温监测试验,丰富监测项目和震情短临跟踪资料。稳步推进地震监测站网标准化建设及观测环境改造,更新老旧监测设备,在重点县市打造优质示范台站。加强地震监测站网运行维护与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全州地震监测质量。

  强化地震预测研究。健全完善地震趋势预测、危险区判定和短临预测指标体系,积极探索基于预测指标体系的地震综合概率预测业务。加强重点危险区震情跟踪,进一步完善震情会商机制和地震会商技术系统。构建并完善地震预测评价体系,力争做到中期预测准确率不断提高,短临预测水平有所突破。

  精准发布预警信息。全面完成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红河州项目建设,实现震后秒级地震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能力。加强地震预警科普宣传,营造预警信息发布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强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示范终端推广和管理,形成部门联合、上下衔接、管理规范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二)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

  摸清风险底数。实施并完成全州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作,掌握地震灾害风险底数,建立地震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识别,编制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区划图。

  加强抗震设防。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建设单位、地震部门、行业部门、各级地方政府抗震设防管理责任,构建权责明晰、科学有效的抗震设防要求与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体系。落实一般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提高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抗震设防标准,推行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有效管控各类建设工程地震灾害风险。加快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加固工程,大力推广应用减隔震等抗震新技术。

  (三)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

  构建服务体系。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州、县(市)、乡(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加强部门协作,鼓励社会参与,形成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合力。建设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技术系统。

  增强服务供给。以目标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丰富服务产品、拓宽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实现服务智能化、精准化、常态化,努力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利用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应急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APP等平台,建设立体化传播网络和个性化接收终端,实现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均等化。拓展地震预警行业应用,为高铁动车、大型桥梁、水库大坝、油气管线、供电企业、危化企业等行业用户提供预警信息,拓展信息服务范围和能力。

  (四)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完善体系建设。健全州、县(市)、乡(镇)三级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完善统一指挥、响应迅速的地震应急指挥体系,不断提高“防大震、抢大险、救大灾”能力。重点提升滇南中心城市和重点县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推进地震专业救援队伍标准化建设,开展救援能力分级测评。提升基层基础应急能力,开展示范社区创建,实现95%的县级政府开展年度应急演练。规范和引导社会应急力量参与地震救援。

  保障应急响应。建设地震灾情信息实时获取、汇集、分析、研判、处理及灾情快速评估与综合展示技术平台,提升大震巨灾应急科技服务水平。持续抓好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系统基础数据库年度更新录入工作,保证预评估结果可用性。开展年度重点危险区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建立地震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技术保障机制。强化大震应急物资储备和调运能力。完善地震现场应急装备,加强和规范余震监测与震后趋势预测、地震现场调查和灾害损失评估、次生衍生灾害防范等地震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五)增强地震信息化支撑

  推进全州防震减灾信息化建设,加快地震监测台站、信息节点、地震短信发送平台、震情会商与地震应急响应技术系统等业务系统功能整合,逐步构建支撑地震监测预警、应急响应、风险防治、公共服务等业务,上下左右相联通的业务管理系统,提高地震业务工作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通过多网融合,推进地震应急响应技术系统与政府、应急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对接,保障大震巨灾应急指挥决策信息的高效互通。

  (六)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统筹抓好重点时段宣传和日常宣传,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技能。继续推进防震减灾示范创建工作,“十四五”期间力争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小区、村)15个,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0所。强化科普阵地建设,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纳入地方综合科普场馆建设。利用“互联网+防震减灾科普”,持续推进防震减灾科普“三微一端”建设。加强涉震舆情监测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七)推进防震减灾法制建设

  健全完善地震监测及预警管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政府规章或规范性文件。依法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全面实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运用“互联网+监管”手段,提高执法监督效率。组织开展防震减灾法规宣传,提高社会各界防震减灾法治意识。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参与机制,依法引导和规范全社会参与防震减灾工作。

  四、重点工程项目

  (一)红河州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根据《中国测震站网规划(2020—2030年)》和《中国地球物理站网(地壳形变、重力、地磁)规划(2020—2030年)》,依托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大工程”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对接省地震局“地震监测站网升级工程”“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云南场区建设工程”,立项实施红河州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完成石屏乾阳山地震观测站洞体观测项目建设,建成泸西县钻孔应变观测站。立项实施石屏综合观测站扩建优化项目,并努力争取将其纳入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项目;立项建设河口、绿春地震监测站,争取在弥勒市或开远市立项建设小江断裂南段地球物理观测站和测震二类基准站,在泸西县及南部6县立项建设测震一类基本站,在全州加密建设测震二类基本站。分别在建水石屏断裂带、小江断裂带、红河断裂带区域立项建设地壳形变基本站和重力、电磁基本站。对现有监测台站实施标准化、信息化升级改造和观测环境提升改造,实现地震观测自动化、技术装备现代化、业务应用智能化。加密布局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终端,扩大地震预警信息服务面。争取立项建设红河断裂带南段钻孔应变观测台阵、红河州温泉水温监测网,丰富全州地球物理场监测项目。

  (二)红河州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程

  依托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大工程”之“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立项实施红河州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程。以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为契机,全面实施完成全州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作,摸清风险隐患底数。完成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推进国家级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河综合保税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围绕新建油气管道、高速公路、大中型水库大坝等建设工程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要求以及地震地质灾害防治要求,确保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立项实施红河州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全面提升全州房屋设施抗震能力。

  (三)红河州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对接省地震局“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立项实施红河州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工程。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及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成果和信息资源,努力建设面向政府、重点特殊领域、社会公众、重要活动或特殊时段等不同受众的决策服务、公众服务、专业服务、专项服务四类公共服务产品链,建成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实现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集约化、便捷化、智能化。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市建设综合防灾或防震减灾科普馆。大力开展监测台站防震减灾文化建设,依托台站建设防震减灾科普展室,建成当地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阵地。继续抓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与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加强防震减灾科普人员教育培训,推进全民防震减灾意识与素质提升。

  (四)红河州防震减灾智能化工程

  依托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大工程”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对接省地震局“防震减灾智能化工程”,立项实施红河州防震减灾智能化工程。对全州防震减灾各核心业务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和整合,集中分析处理地震大数据资源,形成系列化地震公共服务产品。实施防震减灾社会服务互联互通对接工程,架通服务政府、行业和社会公众的信息桥梁,推进防震减灾业务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跨行业融合,多种方式为政府、行业和公众提供服务。实施红河州地震群测群防信息化工程,实现群测群防网络和地震宏观测报管理工作信息化和智能化。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各级规划的纵向衔接并组织实施。健全目标导向管理机制,发挥防震减灾相关行业、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明确规划指标,落实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细化措施,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完成。

  (二)健全投入机制

  全州各防灾减灾部门、各县市要紧扣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大工程”及省政府相关规划,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最大限度争取上级防灾项目资金支持。州、县两级财政要建立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经费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的投入机制,确保两级地震工作专项经费、地震群测群防经费、“十四五”项目配套经费列入预算、按时拨付,为本规划顺利实施提供经费保障。

  (三)统筹协调发展

  强化行业内外统筹协调发展机制。要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州、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做好本规划与应急、住建、水利、自然资源规划等防灾部门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特别是与《红河州“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衔接,确保全州规划总体目标一致、各有侧重、协调互补。本规划提出的重点建设项目,一并纳入《红河州“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实施。建立防震减灾相关行业信息共享与合作机制,实现行业间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地震基本业务、地震科技创新、防震减灾社会治理等领域协同发展,激发事业发展活力。

  (四)强化人才培养

  通过送出去培训和挂职锻炼、定期举办培训班、到上级部门跟班学习或顶岗锻炼等方式,加强全州地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为全州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五)建立评估制度

  建立健全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制定科学的规划实施体系和评价标准,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后期评价工作,加强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和评估结果应用,推动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实现。

附件

红河州“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重点工程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依据

建设内容(规划建设的子项目)

1 

红河州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大工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中国地震局《中国测震站网规划(2020-2030年)》和《中国地球物理站网(地壳形变、重力、地磁)规划(2020-2030年)》;云南省地震局地震监测站网升级工程”“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云南场区建设工程 

1.完成石屏乾阳山地震观测站洞体观测项目建设 

2.建成泸西县钻孔应变观测站 

3.立项实施石屏综合观测站扩建优化项目 

4.立项建设河口、绿春地震监测站 

5.立项建设小江断裂南段地球物理观测站 

6.在开远、弥勒间立项建设测震二类基准站 

7.在泸西及南部6县立项建设7个测震一类基本站 

8.在全州按照5千米~7千米间距加密建设测震二类基本站 

9.分别在建水石屏断裂带、小江断裂带、红河断裂带区域立项建设地壳形变、重力、电磁基本站 

10.完成现有监测台站标准化、信息化升级改造和观测环境提升改造 

11.加密布局500个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终端 

12.争取立项建设红河断裂带南段钻孔应变观测台阵 

13.争取立项建设红河州温泉水温监测网 

2 

红河州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程 

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大工程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 

1.完成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 

2.推进国家级蒙自经济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及各省级经济开发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和重大建设工程的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3.实施完成全州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 

4.实施红河州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 

3 

红河州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工程 

云南省地震局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争取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市立项建设综合防灾或防震减灾科普馆 

2.实施地震监测台站防震减灾文化建设工程,建设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阵地 

4 

红河州防震减灾智能化工程 

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大工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云南省地震局防震减灾智能化工程 

1.实施全州地震信息节点设备更新工程 

2.实施全州震情会商与地震应急响应技术系统功能拓展与完善工程。 

3.实施红河州地震群测群防信息化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