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新闻发布>州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

“红河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弥勒市专场

文章来源:红河州政府新闻办

发布日期:2022/11/04 15:48

浏览次数:

发布会现场

  8月2日上午,“红河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弥勒市专场发布会,向社会公开发布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红河州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刘红梅主持新闻发布会

红河州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刘红梅: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继续举行“红河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四场——弥勒市专场新闻发布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弥勒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建设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强市”为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一串串发展数据、一个个重点项目、一件件惠民实事,为乘势而上开启弥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中共弥勒市委、弥勒市人民政府相关领导,向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弥勒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中共弥勒市委书记李健先生;

  中共弥勒市委副书记田红梅女士;

  中共弥勒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刘涛先生;

  中共弥勒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黄守良先生;

  弥勒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旭葵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驻滇有关新闻单位、驻州新闻单位、州级各新闻媒体和弥勒市融媒体中心的记者朋友。欢迎大家!

  今天的发布会有两项议程。一是由中共弥勒市委书记李健先生作新闻发布,二是媒体记者提问。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请中共弥勒市委书记李健先生发布新闻。

中共弥勒市委书记李健先生发布新闻

中共弥勒市委书记 李健:

  谢谢主持人!

  尊敬的各位嘉宾、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非常高兴有机会向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弥勒的发展变化。首先,我代表中共弥勒市委、弥勒市人民政府,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弥勒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弥勒市国土面积40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3.91万人,2013年实现撤县设市,被誉为“滇中后花园”;是中国现代数学先驱熊庆来先生的故里,孕育了抗日虎将张冲、清末巨商王炽、古滇名士孙髯翁、明末兵部尚书杨绳武等名人巨匠,阿细跳月、阿细先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发源和传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州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扬优势、挖潜力、抓增量,推动“城镇村”联动发展、“产城人”深度融合,跑出了经济社会争先进位的“弥勒速度”,铸就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黄金十年”。相继荣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等荣誉称号。

  下面,我从七个方面向大家介绍弥勒十年来的发展成就。

  十年来,我们坚持厚积薄发、赶超跨越,发展实力更加雄厚。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39.34亿元增加到496.1亿元,年均增长7.7%,2021年对全州经济贡献率达15.3%;人均GDP由4.42万元增加到9.21万元,年均增长7.8%;固定资产投资由75.15亿元增加到346.49亿元,年均增长20.6%;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07万元、5688元增加到4.37万元、1.8万元,年均分别增长10.2%、14.2%。县域经济连续6年进入全省十强县,经济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十年来,我们坚持做精城市、提升能级,发展空间更加优化。我们重点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用“匠心”精神和“绣花”功夫,精准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形成了一脉相承的城市基因,打造了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福地。一是精准规划。与新加坡墨睿设计、上海同济大学规划院等团队合作,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中心城区发展概念性规划,形成“一主、两副、一园区”190平方公里的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建成区面积由18.42平方公里增加到33.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43.97%提升到54.48%。二是精致建设。围绕“一城、一河、两湖、三山、三入口、三站点、四小镇”布局,按照“退楼建园”“无围墙城市”的建设理念,先后建成庆来公园、湖泉生态园、甸溪河湿地公园、髯翁森林公园等大小公园近百个,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39平方米,水域面积达4000余亩。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累计实施20个片区城镇棚户区、70个老旧小区改造,新建和改造公共洗手设施1061个、公厕135座、智慧停车位4500余个。建成城市规划展览馆、博物馆、秋雨书院等一批公共文化空间,完成主要街道、楼宇、高速路入口等重要节点灯光提升改造。成功创建东风韵、太平湖、红河水乡、可邑四个特色小镇,获评云南省“美丽县城”,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空间格局。三是精细管理。在全省率先完成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建成5G基站625个,智慧城市“一心、一脑、一云+N模块”稳步推进,建成全域旅游综合调度指挥中心,城市治理大数据指挥调度中心加快建设,以智慧化带动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城市变得更聪明、更智慧。

  十年来,我们坚持产业转型、链式推进,发展动能更加强劲。我们以产业链为单元,集成政策、集成资源、集成要素,全力培育壮大烟草及配套、绿色食品及精深加工、文化旅游及大健康3个百亿级和现代物流、生物医药、绿色能源、绿色新型建材及新材料、通用航空及无人机5个十亿级产业链,以产业转型推进动能转换,三次产业结构由8.3:65.1:26.6调整为9.7:52.1:38.2。一是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建成30万亩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5个10万亩水果种植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温氏100万头生猪、2000万羽肉鸡和10万只云上黑山羊养殖项目有序推进,列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荣获“云南省首届最具影响力烟区”第一名,成为新时代云烟之乡,烟草产业“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发挥。上海麦金地中央厨房项目建成投产,金锣生猪屠宰项目即将投产,农业总产值由35.49亿元增加到81.28亿元,年均增长6.5%。二是现代工业做大做强。始终把工业园区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支点,持续完善“一园四片区”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红河卷烟厂易地技改、生物谷大健康产业园(一期)、浙江大学红河创新研究院产业基地、上海化工研究院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浩翔科技“弥勒造”轻型载人飞机翱翔蓝天。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8户,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3户,工业总产值由199.92亿元增加到282.51亿元,年均增长5%。三是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势头强劲,成功创建4A级景区5个,建成太平湖国际木屋会议中心及美憬阁、太平湖森林木屋酒店等一批高品质酒店,全市宾馆、酒店、民宿达555家,多次圆满承办国家和省级重要会议会展。全市接待游客总数由263.07万人次增加到1001.35万人次,年均增长14%;旅游总收入由12.67亿元增加到109.21亿元,年均增长2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8.34亿元增加到109.6亿元,年均增长12.8%。

  十年来,我们坚持项目为王、大干快上,发展基础更加扎实。我们始终坚持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增后劲。十年来,累计投入各类资金6488.73亿元,谋划实施重点项目1215个,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一是立体综合交通成网成型。弥泸高速、石泸高速、云桂铁路建成通车,弥勒东风机场实现开航,弥蒙铁路通车在即,弥玉高速加快推进,实现了从高速时代、高铁时代向航空时代的历史性跨越。建成农村公路1083公里,建制村通畅率、自然村硬化率均达100%,入选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二是现代高效水网不断织密。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人饮工程277座(件)、城乡水网工程153件;弥泸灌区加快推进,洗洒水库改扩建项目全面完工。三是绿色能源网加快构建。泸西—弥勒—开远天然气管道项目弥勒段正式投产通气,建设天然气支线管道86公里,城镇燃气中压管网215公里。石洞山风电场并网发电,4个井工煤矿、2个风电、5个光伏和1个煤电等“风光水火储”新能源项目稳步推进,累计建成充电基础设施337台540枪。

  十年来,我们坚持绿美先行、厚植生态,发展底色更加靓丽。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弥勒大地得到生动实践。一是绿美城乡成效显著。大力实施城乡绿化、美化、彩化,推进绿美城镇、绿美社区、绿美乡村、绿美交通、绿美河湖、绿美校园、绿美园区、绿美景区建设,建成湿地公园、森林公园5个,创建美丽河湖7个,12个乡镇全部创建为省级生态文明乡镇,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二是生态修复卓有成效。坚持“先做生态、再做产业”的思路,开展石漠化及水生态治理修复,建成甸溪河、太平湖、可邑等生态廊道,甸溪河治理工程(二期)等项目加快推进。全面推进省级林长制试点工作,实施城市面山和通道绿化10.62万亩,石漠化治理20.47万亩,云峰山被列为国家石漠公园,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8.3%。三是污染防治力度空前。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淘汰落后产能25万吨,化解煤炭过剩产能124万吨。坚持面子、里子一起抓,深入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6.19%,乡镇、村庄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分别达100%、89.4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13%,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87%,农膜回收率达88%。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治理河道80.78公里,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21个,河湖功能区水质全部达标。

  十年来,我们坚持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发展活力更加充沛。我们始终用好用活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发展活力得到激发释放。一是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扎实开展助企纾困行动,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成本超过37.45亿元,市场主体由1.86万户增加到5.23万户,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99户,每千人拥有企业15户。二是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率先推进国有平台公司实体化改革市场化转型,成功组建市城市发展集团、市产业发展集团,资产规模超过300亿元,“AA”信用评级平台达3个,成功发行企业债、公司债22.5亿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实现弥阳镇撤镇设街道、东风农场管理局撤局设管委会,成立东风农场有限责任公司。三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强化“说话算话、换位思考、合作共赢”理念,推行“会议协调、负面清单、并联审批、容缺后补”机制,着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先后引进华润三九、山东金锣、山东天同、广东温氏、浙江红狮、深圳前海、云南建投、云南生物谷药业等大商强商落地弥勒,省外实际到位资金突破900亿元,开放发展向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迈进。四是保障机制加快完善。以若干三年行动计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建立财税金融联动机制,促进银政企良性互动。探索推行“1个项目行动计划、3个项目资金库、1个要素保障作战室”的“131”项目推进机制。全面开展闲置土地处置和土地综合整治,为重大项目建设、重点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要素保障。

  十年来,我们坚持用心用情、改善民生,发展成果更加惠民。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市财政投入社会民生资金比例每年均在73.5%以上,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一是脱贫攻坚全面胜利。1.2万户产业致富,1.5万人就业增收,1.2万人挪出穷窝,4.7万人告别贫困,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脱贫任务后,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出台衔接配套政策11个,大力推动脱贫人口加快发展。二是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探索推行“四治三融一示范”(四治:治厕所、治垃圾、治污水、治村庄,三融:融入产业、融入文化、融入治理,一示范:打造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示范样板),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累计铺设镇村污水管网35公里,建成农村卫生公厕530座、卫生户厕9.3万座。朋普、西三等集镇示范项目稳步实施,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点36个、美丽乡村215个,可邑村、将军寨、西梭白村、山兴村获评省级“美丽村庄”。三是教育体育欣欣向荣。大力实施校安工程、全面改薄等专项工程,新建弥勒四中、弥勒一小等一批校舍项目,新增校舍面积45.13万平方米,运动场27.32万平方米,增加学位5199个,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增长47.09、0.62、17.12个百分点。连续举办两届弥勒女子国际半程马拉松赛,成功举办云南省第九届老年人健身运动会、云南省校园足球篮球排球啦啦操四级联赛总决赛,阿细跳月艺术团赴德国、缅甸交流演出,文化、旅游、体育深度融合发展,被列为“云南省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及体育旅游目的地。四是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完成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疾控中心迁建,率先在全州完成乡村卫生院(室)标准化建设。新建的市人民医院开诊运营准备工作顺利推进,成功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五是社会保障扎实有效。全力做好就业帮扶、社会保障等工作,城镇新增就业6.7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0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六是治理能力不断提升。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五级网格管理体系建设,基层社会治理不断创新。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平安弥勒、法治弥勒建设深入人心,获评“云南省先进平安县(市)”。民族宗教工作扎实有效,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持续巩固,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十年来,我们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教育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我们鲜明树立重一线、重实干、重实绩、重公认的用人导向,建设敢于担当、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干部队伍。我们大力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践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全市上下工作作风持续改进、工作效能不断提升、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是弥勒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效益最好、民生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十年的发展变化,根本在于我们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于省、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在于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在于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回顾十年发展历程,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充分保障发展;只有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只有融入新发展格局,才能找准发展定位;只有身先士卒当先锋,才能凝聚强大发展合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发挥区位优、生态好、空间大、文化强、资源富、潜力足、服务佳等优势,全面推进健康城、绿美城、儿童友好城三城同创,擦亮“庆来故里、福地弥勒”金字招牌,建设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强市。一是创建健康城。发挥弥勒区位、海拔、气候、生态等独特优势,以康养、体育产业为重点,积极引进医疗研究所、体检中心、康养服务品牌企业落地,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温泉康养,建设国家级亚高原全域体育训练基地,打造中国•弥勒体育赛事名城,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医康养、体学智”全产业链。二是创建绿美城。在成功创建美丽县城的基础上,持续用力,打造绿美城镇、绿美社区、绿美乡村、绿美交通、绿美河湖、绿美校园、绿美园区、绿美景区,让城镇村融入大自然、建成后花园,加快从城市公园向公园城市迈进。探索“绿美+”建设模式,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绿色经济,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三是创建儿童友好城。高起点编制儿童友好城市专项规划,加快中山路儿童街区、东风儿童主题乐园等示范项目建设,试点先行、示范带动、彰显特色,营造“一家人”的弥勒氛围,打造“小手拉大手”旅游目的地。四是打造城市品牌。弥勒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诞生了中国现代数学先驱熊庆来,以“熊氏无穷数”理论闻名世界,是中国数学走向世界第一人,在国际国内享有盛名。我们将加快熊庆来纪念馆建设,举办国际国内系列数学论坛,全方位、多维度宣传“庆来故里、福地弥勒”这张城市名片,并借助《央视走进县城看发展——走进弥勒》的专题报道,借势借力推动城市外宣持续升温,不断提升弥勒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围绕这些目标,我们将以做精城市、做优集镇、做美乡村、做强产业、做活开放、做实保障为抓手,当先锋、挑重担,再创弥勒发展新辉煌,推动弥勒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再次感谢大家对弥勒的关心、关注和支持,诚挚邀请大家到弥勒旅居休闲、康养运动、投资兴业。谢谢大家!

刘红梅:

  感谢李健先生的精彩发布。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请这位记者提问。

中国网记者现场提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请问,弥勒市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动乡村建设方面有哪些值得大家学习借鉴的典型经验?

中共弥勒市委副书记田红梅女士作答: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近年来,弥勒市始终把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坚持市级统筹、乡镇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以“四治三融一示范”为抓手,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四治”同发力,推动人居环境再提升。一治是因地制宜“治厕所”。坚持“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原则,科学选择改厕模式,建成无害化户厕9.3万座、公厕530座,修建粪污收集池3136个,强化“建管护”一体化管理,“小厕所”推动了农村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和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二治是常态长效“治垃圾”。建成垃圾中转站14座,实现镇、村(组)垃圾中转站、收集池、垃圾桶全覆盖,建立“户清扫、村收集、镇清运、市处理”垃圾收转运处置机制,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固化提升整治成果;三治是分类推进“治污水”。积极探索坝区、山区、半山区以及干旱缺水等典型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建成集镇污水处理厂7座、金锣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10套、一批无动力厌氧设施、氧化塘等污水处理设施。同时,通过治理村庄水塘、水沟、渠道,让村内水面水体变成了水景观、绿化带;四治是综合施策“治村庄”。扎实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清理整治私搭乱建、残垣断壁,腾退村庄公共空间,统筹做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深入推进乡村绿美行动,因地制宜打造“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等小生态板块,以“小切口”带动乡村风貌“大变化”,村庄乡愁韵味和田园诗意日益凸显。

  二是“三融”添活力,助力乡村建设再升级。一融是融入产业促发展。坚持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差异化打造“一村一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二融是融入文化促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新风示范村创建,目前创建覆盖率达75%,精心打造了一批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文化村落和文化主题广场,熊庆来、张冲等名人故居修缮提升,村庄文化底蕴不断增强,让乡村既有新村又有新貌,既有颜值更有内涵;三融是融入治理促和谐。强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村规民约、家风家教引领农村新风尚,引导群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家庭和顺、邻里和睦、村庄和美、社会和谐成为乡村新标识。

  三是“示范”增动力,引领乡村振兴再加速。突出一个示范带动,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全市乡村建设工作提速升级。整合各级各类资金18.2亿元,建成美丽村庄215个、示范村36个,打造了一批农旅融合示范村、文旅融合示范村、一二三产融合示范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乡风文明示范村,示范村呈现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人精神的美丽乡村新景象。

  以上就是弥勒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进乡村建设方面的具体做法。谢谢!

《云南经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我们了解到,近年来,弥勒市把工业园区作为推进产业链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请问弥勒是如何培育产业链助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中共弥勒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刘涛先生作答: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弥勒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14.6平方公里,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持续完善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承载力和招商吸引力不断增强,产业聚集效应逐步显现。2021年,园区纳入统计企业44户,从业人员6697人,完成工业总产值260.0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79.77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168.15亿元,税收121.33亿元,进入48个省级开发区前十位。

  一是现代烟草产业链培育成型。谋划实施项目7个,总投资74.59亿元。以红河卷烟厂为核心,配套完善打叶复烤、烟叶醇化、包装印刷、仓储物流和工商销售等配套产业,同时,依托弥勒“全省最具影响力烟区”第一名的品牌优势,实施烟草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全力推进弥勒烟草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塑卷烟工业新优势。

  二是绿色食品及精深加工产业链加快发展。谋划实施项目16个,总投资49.44亿元。依托红河州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的资源优势,以工业化思维发展现代农业,先后引进山东金锣、山东天同、广东温氏、隆祥酵母、深圳光筑等知名企业,有效带动全市、辐射全州种养殖规模化发展,实现低附加值原料外调向高附加值商品输出转变,全力打好“绿色食品牌”。

  三是生物医药产业链影响力稳步提升。谋划实施项目7个,总投资13.88亿元。支持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红河灯盏花”发展,形成种植、研发、生产和销售完整产业链的生物制药产业,成功引入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华润三九三七高质量发展基地。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着力打造“中药材种植—精深加工—中药提取—生物制药”产业链条,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链加快发展。

  四是绿色新型建材产业链加快推进。谋划实施新型建材产业链项目4个,总投资34.78亿元。深化与浙江大学、上海化工研究院“产、学、研”合作,相继引进浙江大学红河创新技术研究院中试基地、上海化工研究院云南省高性能材料产业基地和浙江红狮新型建材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在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创新与应用上取得新突破。

  今后的工作中,弥勒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推行链长制落实“六个大抓”决策部署,紧扣“延链、补链、强链”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园区优化提升、基础设施配套、要素保障、招商引资和产业链培育工作,聚力打造综合产值达千亿级的产业园区。

  我就讲这些,谢谢!

新浪云南记者现场提问:

  弥勒市于2020年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后,在全域旅游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请问下一步弥勒市将重点采取那些举措,持续巩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

中共弥勒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刘涛先生作答: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结合,绿美景区与绿美城市建设相结合,依托四个特色小镇,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弥勒市将继续遵循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和“高端化、国际化、特色化、智慧化”发展方向,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内涵,加强文旅资源要素集聚,优化全域旅游融合布局,健全文旅公共服务功能,推动多业融合文旅共享,全力打造文旅融合、城旅融合、产旅融合、农旅融合等“旅游+”融合发展新IP。一是做特小镇。按照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的原则,在一镇一业上做文章,太平湖森林小镇以生态旅游度假为主体,东风韵小镇以艺术、康养为主体,可邑小镇以彝族文化、民俗风情为主体,红河水乡以时尚健康运动休闲为主体,做强最有基础、最有优势、最能成长的特色主导产业,打造行业“单项冠军”。二是丰富业态。充分用好弥勒独特的温泉资源,开发系列多层次的温泉康养产品,将大健康产业打造成全域旅游的核心旅游产品,实现深度游和沉浸式旅游体验感的双重融合。依托四个特色小镇提质升级,巧用现代时尚设计,不断丰富亲子游和亲子研学产品。打造水乡糖街、文昌街特色街区,发展夜间经济。依托绿色食品加工园,重点开发肉制品、果蔬加工、生物健康产品,丰富旅游商品。力争到2025年,文旅产业总收入达400亿元以上。三是融合发展。大力实施“旅游+”战略,加快建设红河未来城体育中心、甸溪河体育公园、篮球公寓、运动员康复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一批篮球学校、篮球主题公园,打造国家级亚高原篮球训练基地、全国三人篮球赛主办地。谋划举办冲浪、帆船、自行车、马拉松等国际时尚运动品牌赛事,提高弥勒名气、引来人气、聚集财气。谢谢!

《云南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上个月18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走进县城看发展”特别节目走进了弥勒,通过央视全媒的宣传推介,让更多人了解了有“滇中后花园”之称的弥勒。请问,就进一步提升弥勒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下一步弥勒市在对外宣传工作上面有些什么打算?

中共弥勒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黄守良先生作答: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弥勒外宣工作的关心关注。正如您所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走进县城看发展”特别节目以“飞越山水福地 俯瞰城市田园”为题对弥勒市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型城镇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并称赞弥勒市“走出了一条文旅农旅融合、带动县城建设的绿色发展之路”。此次央视全媒直播报道,充分展示了弥勒市新时代10年的巨大成就和伟大变革,进一步提升了弥勒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极大增强了全市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信心、勇气和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弥勒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入滇中城市群、昆明都市圈,狠抓经济社会发展,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强市建设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刚刚我们市委李健书记用“7个更加”向大家作了介绍。此次直播报道之所以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是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弥勒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为我们的宣传报道提供了说不完、道不尽的资料库,使我们有亮点可选、有素材可挖。

  下一步,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聚焦“品牌、内容、方式”三个关键节点,真实、立体、全面展示弥勒形象、讲好弥勒故事,不断提升弥勒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是在外宣品牌打造上再发力。认真落实市委“文化兴市”各项要求,继续加强与中央和省、州主流媒体的沟通对接,在不断拓展“庆来故里”文化品牌内涵和外延的同时,加强重大主题策划,主动提供正能量新闻素材,推出更多“福地弥勒”向着幸福美好生活阔步前行的特别节目、特别报道,推动“庆来故里 福地弥勒”外宣品牌打造取得实效。具体工作上,我们将积极挖掘整理弥勒特有文化底蕴,加大“庆来故里”文化名片打造,谋划推进熊庆来纪念馆建设,加快特色主题文化街区建设,推动文化兴市战略落地落实。

  二是在外宣内容上再聚焦。我们将更加聚焦弥勒在推进健康城、绿美城、儿童友好城建设上的生动实践,把握好云贵川和广西及粤港澳大湾区两个重点方向,把弥勒“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和亮点讲清楚、说明白,吸引更多的人来弥勒投资兴业、旅游康养。具体工作上,我们将围绕弥勒城市发展定位,依托弥勒大健康产业发展优势,邀请各级主流媒体,策划开展集中采访和宣传推介活动。

  三是在外宣方式上再创新。我们将按照“全媒联动、移动为先、多元传播”的思路,创新外宣方式方法,注重官媒与自媒相结合,强化移动端平台建设和内容生产,构建多元传播渠道,把弥勒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良好发展成果转化成外宣工作的强大实力,形成步调一致、齐头并进、各具特色、各展所长的良好外宣局面。具体工作上,我们将加快市融媒体中心深度融合发展步伐,聚焦党的创新理论在弥勒的生动实践,加大本土原创优质内容供给,切实建强用好主流媒体。此外,我们将加大对“弥勒市自媒体协会”的工作指导和业务支持力度,组织策划“自媒话弥勒”等活动,并积极寻求与国内知名自媒大V的合作,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需要,加快弥勒特色农产品的宣传推介工作。

  最后,再次感谢广大媒体朋友对弥勒的宣传推介,热忱欢迎大家继续来弥勒采访报道,共同见证弥勒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谢谢大家!

《云南法制报》记者现场提问:

  近年来,弥勒市如何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理念融入城市建设,打造生态宜居之城?

弥勒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旭葵先生作答: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对弥勒城市建设的关心!

  近年来,弥勒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指示要求,涵养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全力打造“国家园林城市”,助推城市品质提升。

  一是做足“水”文章。弥勒水资源储量达7.9亿立方米,通过利用这一优势资源,我们全面加强城市景观水系建设,以自然植绿、生态留白、城区增水的形式,在市区布局河湖水域及景观水体近百个,水域面积4000余亩,年可开采温泉约600万立方米。同时,推进甸溪河综合治理、红河水乡等项目建设,构建了水体相连、交相辉映、灵气丰韵的独特水景观,实现了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以水聚气、以水增色,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

  二是突出“绿”底色。按照“先做生态、再做产业”“先进公园、再进城市”的建设思路,借助本土自然植物多样性的优势,通过规划建绿、拆违补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等方式,因地制宜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完成城区“三纵四横”及三个高速路入口等绿化提升,改造绿化面积约93万平方米,现有绿植种类150余种,实现了一街一景、一路一貌,四季常绿、季季有花的绿化大格局,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道路绿化普及率分别达45.1%、40.12%、100%,真正把城市种进森林、映入河湖。

  三是秀出“山”韵味。充分尊重自然,注重山水交融,深入开发锦屏山、咸和山、拖白山,着力呈现“山水田园”的城市风貌。在城北片区,完善升级锦屏山4A级旅游基础设施,新建城北城市绿肺湿地,将甸溪河、锦屏山、可邑小镇有机衔接,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城西片区,依托咸和山孙髯翁墓、玉皇阁等历史文物建筑,以“联圣”文化为核心,新建秋雨书院,提升改造髯翁森林公园等,全面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增加市民休闲空间和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在城南片区,围绕拖白山策划建设运动员康养交流中心,联动红河未来城体育运动中心,打造体育运动休闲公园,持续增强城市的活力、张力。谢谢!

刘红梅:

  感谢李旭葵先生的回答。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记者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记者的积极提问,也感谢各位发布人的介绍与解答。

  刚才,李健书记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弥勒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及未来发展方向作了发布,向大家展示了弥勒实力厚、空间大、动能强、基础实、底色靓、资源富、潜力足的新景象,各位发布人就弥勒市城乡建设、产业发展、文旅融合、对外宣传等媒体关心关注的问题作了回答。希望媒体朋友们多角度、多方位地宣传好、报道好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内容,并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弥勒的发展。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领导,感谢新闻界的朋友,我们下一场发布会再见!

阅读下一篇

“红河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石屏县专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