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新闻发布>州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

“红河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建水县专场

文章来源:红河州政府新闻办

发布日期:2022/11/04 10:03

浏览次数:

发布会现场

  7月27日上午,“红河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建水县专场发布会,向社会公开发布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红河州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刘红梅主持新闻发布会

红河州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刘红梅: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继续举行“红河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建水县专场新闻发布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水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和省、州党委、政府部署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中共建水县委、县人民政府相关领导,向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建水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中共建水县委书记赵雄先生;

  中共建水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钟红荘先生;

  中共建水县委副书记文武先生;

  中共建水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强先生;

  中共建水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李钢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驻州新闻单位、州级各新闻媒体和建水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朋友。欢迎大家!

  今天的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一是由中共建水县委书记赵 雄先生作新闻发布,二是媒体记者提问。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中共建水县委书记赵雄先生发布新闻

中共建水县委书记赵雄: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在这个生机盎然的季节,很荣幸参加州委宣传部、州政府新闻办组织的“红河这十年•建水专场”新闻发布会,让我们能与新闻界的朋友们在这里近距离见面,分享“建水这十年”改革发展的奋进历程,感受“建水这十年”日新月异的发展巨变。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共建水县委、县人民政府,以及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向州委、州政府,州级各部门以及新闻界各位朋友长期以来给予建水各项事业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建水县国土面积3782平方公里,总人口53.47万人,是全省唯一同时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两顶桂冠的县城,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拥有“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两张亮丽名片。同时,建水也是一块改革发展势如潮涌的热土,昆明至建水“复兴号”动车开通运行,境内天猴、呈元、建(个)元三条高速公路交汇,穿境而过的泛亚铁路东线使建水成为连接东南亚的重要经济走廊。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区位与资源叠加助力,推动建水昂首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过去的十年,历届建水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紧依靠、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抢抓机遇、拼搏奋进,全县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建水这十年取得的成绩、发生的变化。

  一、十年开拓奋进,我们最大的变化在于发展势头更足了

  十年来,我们始终保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奋斗姿态,持续推动三次产业加速发展,县域经济实力稳居全省县域经济30强,成功上榜“中国西部百强县”。县域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96.4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49.97亿元,年均增长率达9.9%;人均GDP由18034元增加到46771元,年均增长率达9.1%;固定资产投资由75.4亿元增加到165.68亿元,年均增长率达8.69%;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18439元、5716元增加到40930元、18597元,年均增长率分别达10.3%、14.4%。

  (一)农业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十年来,我们坚持聚焦农业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和品牌化发展,不断做大做优绿色农业,形成了68万亩粮食、32万亩水果、35万亩蔬菜、10万亩中药材及80万头生猪、750万羽家禽等多元化特色产业规模,葡萄、蓝莓、柑橘、生猪养殖等产业集群化效应不断凸显,电子商务进农村、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等国家级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先后荣获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县、中国果品之乡、中国早熟优质葡萄第一县等一系列“国字号”荣誉,成功入选2022年云南省“一县一业”特色县(柑橘)名单。全县农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35.8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81.34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1.37%。

  (二)绿色工业加速聚集发展。十年来,我们坚持聚焦工业园区建设和绿色铝材产业聚集发展,先后投入100余亿元建设完善园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基本形成“一核四区”工业园区布局,入园企业达56户,60万吨炭素阳极、30万吨绿色铝材、15万吨中高端铝合金新材料等重点项目先后建成投产,全县铝材链条逐步完善、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同时,大力开发利用光伏发电、风电等绿色清洁能源,亚洲最大单体山地阵列式光伏项目南庄光伏发电站建成投用,中石化、中石油成品油管道投入运营,液体天然气气化站建成投产;全面加快轻工业园区建设,以食品加工为主的一批民营企业快速发展,逐步成为工业经济生力军,涌现出天第、宏斌等一批专精特新和成长型中小企业。全县工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91.3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60.0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7.6%。

  (三)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十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和480余栋保存完好的连片明清古建筑、500余处造册挂牌保护的地面不可移动文物的文化底蕴优势,立足“滇南最美乡愁之旅”建设和古城保护修复,深度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古城观光小火车开通运营,临安府署修缮完成,半山酒店、智慧景区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临安古城主题特色街区、小桂湖市井文化街等一批主题街区先后建成,现有3A级景区6家、4A级景区5家,区域景区景点全面联动,夜游经济蓬勃发展,旅游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热度持续上升。临安古城创建为全州首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临安古城主题特色街区被认定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建水连续四年上榜“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全县接待游客总数由2012年的276.62万人次增加到2021年的1256.96万人次,年均增长率达18%;旅游总收入由13.89亿元增加到138.76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7.9%。同时,坚持把紫陶产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紫陶街、紫陶里、蚁工坊、紫陶博物馆建成投用,紫陶里创建为云南省第一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数字紫陶产业加快发展,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版权示范园区,均为全省唯一上榜园区,建水荣获“中国紫陶之都”称号,紫陶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全县建水紫陶生产销售企业和个体户达2415户,辐射带动从业人员4万余人,年产值从“十三五”末的11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40.3亿元,真正走出了一条以特色文化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性路径。

  二、十年担当实干,我们最大的变化在于城乡面貌更美了

  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从人民群众和广大游客能看得见变化、感受得到实惠的角度出发,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持续改善城乡面貌,推动城市品质与乡村内涵不断提升。

  (一)古城风貌“耳目一新”。持续聚焦古城保护修复和开发利用,《建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修订完成颁布实施,琴鹤堂、四尘缘等“新老十大院落”和十二眼井、西门大板井等历史古迹逐步修缮完成,焕文、崇正、翰林等传统书院修缮开放,翰林街、红井街等文化主题街区业态初步成型,临安路成功设置为步行街,多条历史街区有序恢复,临安古城特色小镇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名单。同时,我们坚持保护与活化利用相结合,在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主动融入现代价值观念与生产生活方式,深入挖掘人文内涵,推出了朝阳楼灯光秀、福东院“庭院剧场”等一批文化旅游观光和沉浸式演艺作品,让古城业态不断丰富、古城品质和韵味持续提升。

  (二)新区建设“与日俱新”。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4.7平方公里扩大到20.45平方公里,新建城市道路96.8公里、健康步道20.7公里,城镇化率、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51.73%、37.57%、41.21%,分别较2012年提升11.39、6.71、4.91个百分点。“一城四区、四湖三河”总体构架初步形成。西部、北部新区乘势崛起,零公里和火车站片区完成提升改造,紫陶大道、毓秀路、广慈路等断头路陆续打通。五龙湖城市公园、朱德公园等建成投用,212个老旧小区95.5万平方米住房条件明显改善,16292户棚户区群众喜迁新居。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省级“美丽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紫陶小镇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名单,并以全省第一、全国第八的等次成功上榜“中国50个最美特色小镇”。

  (三)城市管理“守正出新”。紧扣省级“数字云南”建设契机,全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重点聚焦“数字+城市管理”,累计新建5G基站402个、智能化电子摄像头4570个,智慧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建成投用,实现城区违规违法、建筑工地等各领域智能化、精细化、可视化管理。聚焦“数字+旅游服务”,依托“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完成5个4A级景区智慧化改造,上线住宿企业266户、餐饮企业2427户、景区慢直播46路、智慧厕所37座、智慧停车场46个。聚焦“数字+交通出行”,搭建“临安e行”APP平台,采取自动化、智能化方式推动智慧停车系统建设,建成3500余个智慧停车泊位,覆盖30余条县城区道路,有效解决行车难、停车难、停车乱问题。

  (四)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危房改造、生活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农村改厕等重点工作成效凸显,完成26个省级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建制村通村道路硬化改造588公里、自然村通村道路硬化改造515公里,集镇、建制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100%。申报3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创建127个县级以上美丽乡村,入选2022年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完成30%的行政村规划编制,成功举办全省、全州“干部规划家乡”现场会,西庄镇白家营村、新房村成为省级试点村,团山村、马家营村成为州级试点村,乡村颜值不断提升。

  三、十年攻坚克难,我们最大的变化在于群众笑容更甜了

  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为本,牢固树立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办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实事,切实回应群众关切,稳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全面脱贫如期实现。我们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乡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不断巩固,医疗卫生、教育条件、农村住房等不断改善,全县3个贫困乡、56个贫困行政村、13439户 51208名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出列,“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得以巩固提升,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二)生态环保扎实推进。我们持续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全省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国土绿化、石漠化治理、水源地整治、水务智慧化平台建设、大气污染联防联治以及林草和矿山生态修复等工程,全力推进“林长制”工作,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7.5%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至52.46%,较2012年跃增10.52个百分点。纵深推进河(湖)长制,全面推进水资源保护及节约用水工程,万元GDP用水量下降45%,用水效率不断提升、用水结构不断优化,被水利部授予“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生态文明乡镇、9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4个国家级森林乡村、36个省级森林乡村,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宜居宜游高品质特点逐步呈现。

  (三)各项事业加速发展。教育教学连创佳绩,临安高级中学建成招生,全县累计新增教学面积35.9万平方米,2021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较2012年提高4.82、18.35个百分点,中高考成绩保持州内领先,教育综合考核稳居全州第一。医疗卫生不断进步,州中医医院挂牌成立,人民医院晋级三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晋升为二级甲等专科医院。从严从实从紧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稳步推进疫苗接种,群众健康保障得到质的提升。“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等国家级医疗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建水获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社会保障有力有序,城乡低保金、特困供养金、临时救助等民生资金惠及更多群众,就业创业更加充分,基本公共就业服务覆盖率达100%,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52万人。民族团结深入人心,民族团结广场、小桂湖民族团结文化街区建成投用,城区清真寺被评为“第三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24个单位获评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纽带更加牢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法治建设深入开展,持续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全县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法治建水、平安建水建设取得新进步,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由2012年的82.56%提升至2021年的96.38%,排名跃升至全省26位。

  四、十年守正创新,我们最大的变化在于党的建设更强了

  十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持续转变作风、提振士气,党建基础更加牢固,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作用更加凸显。

  (一)基层党建基础不断夯实。扎实推进基层党建推进年、提升年、巩固年、创新提质年,以及“智慧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各项任务落实,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教育,大力整顿提升软弱涣散党组织,1650个党支部全部规范化达标创建,31个党支部被评为省、州“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19名基层党组织书记被评为省州县好支书,成功打造了全域党建助推全域旅游、党群志愿服务家游站等一系列党建品牌,2021年县委书记抓党建考评位列全州第一。严把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不断加强理论武装,高质量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学习强国”县级融媒号建设,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临安镇狗街村、建水一小分别创建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明校园”,实现县乡(镇)村三级文明实践体系全覆盖。

  (二)干部人才队伍不断优化。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重一线、重实干、重实绩、重公认的导向,累计从脱贫攻坚、疫情防控、重点项目等基层一线提拔干部849名,对工作不担当、不作为、不胜任现职的25名干部进行转岗或免职处理,推荐52名优秀干部到县外挂职,对927名后备干部进行了定人、定向培养锻炼,有效提高后备干部能力素质。深入实施“建水系列”人才培养九大工程,评选认定“建水系列”人才148名,入选省级以上重要人才项目150人,在农业、食品加工、医疗等领域创建各级专家工作站41个。

  (三)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保持反腐高压态势,给予党纪政务处分730人。坚持聚焦民生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处理相关问题990件2588人(次),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扎实开展“担当实干、争先跨越”大讨论活动和“下沉一线、助企纾困、为民办事”实践行动,深入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建设,全县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得到明显转变。

  媒体朋友们,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党中央和省、州党委各项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多维融入、两城协同、三产融合、城乡共兴”工作思路,聚力建设“千年古城•紫陶之都•乡愁建水”,奋力推动县域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一)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毫不动摇加强党的建设,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切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建水高质量发展。同时,深入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建设,始终传承艰苦创业的实干作风,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向前,奋力谱写好中国梦的建水篇章。

  (二)持续聚焦产业强县。围绕省委省政府“六个大抓”和产业强省等一系列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产业链条建设,进一步发展壮大绿色铝、绿色食品及精深加工、紫陶文旅、现代服务业4个百亿级产业链,发展培育有色金属及新材料、绿色能源及节能环保、现代物流3个十亿级产业链,生物医药1个亿级产业链,持续做好优化营商环境、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市场主体培育等重点中心工作。持续聚焦改革创新和开放发展,扎实推进“放管服”、开放型经济体制、数字经济等各领域综合改革,全面加强与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红河综合保税区、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政策对接、产业对接、项目对接,不断提升建水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真正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建水在新征程中赢得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力争到202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350亿元、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紫陶产值突破100亿元。

  (三)持续聚焦城市建设。围绕“一湖两城、古城新韵”的发展方向,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抓手,聚焦城市更新行动,持续做好古城保护活化利用大文章,通过以文塑城、以文兴旅的文旅深度融合,积极申报建水古城国家5A级景区,让建水古城的悠远文脉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延续传承,推动千年临安古城在新时代焕发新魅力。聚焦城市功能补齐,加快高铁片区规划建设,持续推进临安新区建设,不断健全临安新区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四)持续聚焦乡村振兴。紧紧围绕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和“五个振兴”目标,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重点聚焦乡村产业发展,立足产业特色、发展资源、地理区位,不断健全完善乡村产业体系,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全面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聚焦乡村建设行动,大力实施“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加快补齐乡村发展短板,着力打造一批配套完善、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

  媒体朋友们,蓝图绘就,正当扬帆起航;重任在肩,更须策马加鞭。建水的发展离不开新闻界的关心和支持。在此,诚邀大家来建水访千年古城、紫陶之都、乡愁建水的古韵新景,观高质量发展的破竹之势。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期待下一个“建水十年”再续佳绩、再创辉煌!

  最后,衷心祝愿广大新闻媒体记者朋友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刘红梅:

  感谢赵雄先生的发布。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请这位记者提问。

《云南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十年来,建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为红河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进入新发展阶段,请问建水县在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是如何考虑和布局的,未来有哪些重点?

中共建水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钟红荘先生作答:

  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早上好,很高兴与你们见面,共话建水这十年。过去这十年,是建水迎战百年大考、奋进百年目标的十年。进入新发展阶段,建水既面临良好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困难挑战,我们将按照“多维融入、两城协同、三产融合、城乡共兴”工作思路,锚定“十四五”发展目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重点做好“产城人”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第一,聚力发展,全力推动“产城人”融合,走高质量发展新路。我们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探索走出一条“产城人”融合发展新路子,形成以产育人、以人强产,以城聚人、以人旺城的良好局面,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抓产业发展,激活县域经济发展引擎。产业兴则经济兴。我们将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建水实际、发挥建水优势,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5+4”现代化产业体系。一产方面,我们将坚决扛牢粮食安全主体责任,重塑烟草产业新优势,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畜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种源培育、农资供应、农产品深加工、冷链仓储物流、农产品交易平台等方面持续发力,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力争2025年农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二产方面,我们将牢固树立“工业强县”理念,狠抓园区建设,以“链长制”为抓手,加快构建以绿色铝材为主导,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生物资源加工、数字经济等多体系共同发展的工业格局,力争202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350亿元。同时,充分利用建水紫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中国四大名陶”的品牌优势,加快紫陶数字化创新园区建设,健全完善以数字化紫陶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为牵引的全产业链,力争2025年紫陶产值突破100亿元。三产方面,重点大抓文旅产业,我们将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昆玉红旅游文化带,加快推进泸江烟柳田园综合体、五星级酒店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积极创建建水古城5A级旅游景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精心打造“滇南最美乡愁之旅”,引领云南旅游发展新方向,力争2025年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

  二是抓城乡统筹,打造宜居宜业“绿美建水”。“产城人”融合,城市是基础。我们将聚焦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打造“绿美建水”。我们将抢抓“一湖两城”发展机遇,坚持城市更新行动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融合,高标准建设临安新区、高铁片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构建高效便利的交通体系、便民共享的公共服务、富有韧性的城市设施。我们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高标准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园区及精品示范村,奋力实现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经济要发展,项目是关键。我们将坚定“项目为王”的决心,聚焦项目谋划、落地、建设全流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要素保障,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真正用一系列大项目、好项目的建成投用为建水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聚焦民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倾心倾力改善民生。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将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办好民生事业、补齐民生短板。抓实脱贫成果巩固拓展这个首要任务,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大抓教育,持续巩固“建水教育”金字招牌。大抓医疗和大健康产业,努力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大抓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水平。

  媒体朋友们,我们坚信,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有党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县委的坚强领导,有全县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我们必将攻坚克难,再创辉煌。建水未来十年可期。

  欢迎各位媒体朋友、观众朋友们来建水见证这十年,见证建水更加美好、更加灿烂、更加辉煌的明天!

中国网记者现场提问:

  农业产业是实现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请问建水作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县),在农业产业升级、助推乡村振兴方面有什么做法和成效?

中共建水县委副书记文武先生作答:

  首先,感谢媒体朋友对建水农业产业发展的关心和关注。建水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扣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和“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品牌强农”的发展思路,依托建水高原特色农业规模优势、早熟优势、品质优势,着力打造中国早熟优质果蔬重点生产地,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增加群众收入、壮大集体经济,以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推进乡村振兴。

  一、聚焦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动产业振兴

  一是全力抓好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全县耕地保有量在115.36万亩以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在83.85万亩以上。建成高标准农田43.41万亩,2022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67.71万亩,粮食产量预计达23万吨以上,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二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现代化。坚持以“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围绕“粮食、水果、蔬菜、中药材、烟草、畜禽”等重点领域,扎实做好水利、道路、电力、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械配套、冷链物流服务,加快数字农业建设,推进农业资源、产业数字化,建设蓝莓、葡萄两个数字控制中心,着力打造设施完备、绿色防控、高效生态、连片美丽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2021年,建水入围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县。目前已形成68万亩粮食、32万亩水果、35万亩蔬菜、10万亩中药材、6.7万亩烤烟及80万头生猪、750万羽家禽的特色产业规模,十年来,全县农业总产值从35.81亿元增加到81.34亿元。三是全面提升农业品质高端化。突出建水果蔬早熟优质、错季上市的优势,持续推进“一县一业”特色县、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加大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支持力度,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截至目前,全县完成“三品一标”认证71个,力争到2025年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数量达150个以上,着力打造建水农业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不断增强建水农业辨识度、美誉度,持续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四是奋力推进农业生产工业化和融合化进程。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思路,聚焦“种业、生产、加工、销售”四个环节,以“四看四着眼四清”(四看:看有没有工作机制,看有没有工作计划,看有没有工作进度,看有没有工作成效;四着眼:着眼农民增收、着眼龙头带动、着眼三产融合、着眼绿色发展;四清:项目进度清、成效清、账目清、时限清)为遵循,持续做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全面推进绿色食品及精深加工产业链建设,全力构建农业产业体系和特色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力争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7:1。同时,围绕做精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大力推进“一湖两城”滇南最美乡愁之旅、泸江烟柳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建成西庄团山、新房等一批农文旅融合示范村,力争2025年建成100个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五是加快培育高质量农业市场主体。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人才、资金、组织形式等现代生产要素有效导入农业,构建“农户+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持续强化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做好全程陪办“保姆式”服务,招引培育了卓莓、佳沃、温氏、宏斌等一批有品牌、有实力、有市场的行业领军企业、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链主”企业,扎实推进蓝莓示范园、年产15万吨蔬菜深加工等一批产业项目建设。目前建水共有一产类市场主体6261户,其中农业龙头企业有101户(省级14户、州级26户、县级61户),占全州16.32%。力争到2025年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150家以上、省级龙头企业25家以上、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以上。

  二、聚焦农民持续增收,全面推动产业富民

  建水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广大农民共享农业发展成果。一是持续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开展低收入脱贫人口收入过万两年专项行动和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做好“三类人员”(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动态监测帮扶,力争2023年实现低收入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达1万元以上,2024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万元以上。二是持续强化金融助农。充分发挥支农项目资金效益,持续推进“5+5+N”最高可达50万元的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累计投放政策性财政贴息贷款2.66亿元,为群众发展产业注入资金“活水”。三是持续强化电商助农。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建成电商产业园和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不断创新“线上+线下”销售模式,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工业品下行“最后一公里”,实现电商助农增收。四是持续健全富农惠农利益联结。着力完善龙头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收购、就业带动、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带动农户共同发展,构建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产业链发展格局,让农民分享更多农业产业增值收益。建水金剪刀蔬果队“服务型”利益联结机制作为助农增收15种典型实践案例之一在全省宣传推广。十年来,全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716元增加到18597元,年均增长率达14.4%。

  三、聚焦壮大集体经济,全面推动产业强村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有效整合优质农业产业资源以及“链主”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坚持“一村一策”,健全完善集体经济发展推进机制,鼓励支持村集体通过资源开发、三产融合、飞地经济、股份合作、资本引进等集体经济强村工作法,不断增强村集体自身发展能力。十年来,通过实施“六个一批”集体经济强村行动,全县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全县137个行政村中经营性收入达5万元及以上的由38个增加到130个,平均每村收入12.68万元,通过努力,力争到2024年全县所有行政村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0万元以上,有效解决村集体“无钱办事”的问题,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和乡村治理能力。

《云南法制报》记者现场提问:

  建水县在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推进工业产业转型提质升级方面是如何考虑和布局的?

中共建水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李钢先生作答:

  近年来,建水县紧密围绕省委有关打造“绿色能源牌”战略部署,红河州委“13568”工作思路和县委“多维融入、两城协同、三产融合、城乡共兴”工作思路,持续完善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要素保障和扩大招商引资工作,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扩充工业经济总量。为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推进工业产业转型提质升级,建水县立足实际,全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园区集聚效应

  建水县坚持以蒙自经开区建水片区园区建设为依托,充分发挥本土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奋力抓好园区建设工作。目前,已形成了羊街新兴工业园区(核心区)、青云农产品加工园区、南营寨传统工业园区、建水紫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一园四区”产业发展格局,绿色铝材一体化产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两大龙头产业初具规模。园区用地指标充裕,交通路网完备、建有铁路专线,电力、通信网络、供水、水处理、供气、供热等保障有力,已经具备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总体框架,形成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接下来,建水县将继续积极争取符合中央、省预算内项目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全力推进羊街工业园区内部路、水、电、气及轻工业园区污水管网、管道燃气等项目建设,努力为项目落地提供完备的要素保障。

  现有入园企业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涌鑫铝业年产30万吨电解铝加工项目,配套源鑫炭素年产60万吨炭素阳极项目、德福环保电解危废渣料处理利用项目,延伸涌顺年产15万吨中高端铝合金新材料生产线项目和马腾年产2.5万吨炼钢用铝系合金生产线项目;云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事特色蔬菜制品研发及精深加工,建有年产15万吨发酵蔬菜生产线的红河宏斌食品有限公司;以真空法制备有色金属新材料和以有色金属资源再生利用为核心技术支撑的建水展创新材料有限公司。

  二、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一)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形成集聚效应

  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有色金属及新材料项目、生产制造及精深加工等高附加值项目落地投产,推进粉煤灰、炉渣、尾矿、磷石膏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全力加快铅、锌、钛等有色金属企业升级改造,深入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有色金属工业由原料型向材料型转变,打造更稳定、更强大的特色产业集群。

  (二)坚持“产学研”结合,推动工业新型化

  积极采取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按照“优势带动、突出特色、加快集聚、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培育了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产业空间新格局。目前,已建成高新技术企业7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培育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户、“成长型”企业7户,州专精特新企业10户。

  (三)围绕高原特色农产品,打造绿色食品加工产业

  持续引进一批绿色食品行业龙头企业,培育本土潜质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配套冷链物流、电商企业服务产业发展。位于青云农产品加工园区的红河宏斌食品有限公司,今年6月与海天集团签订并购协议,为公司上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强化政策引领,促进工业经济稳健增长

  (一)密切关注县内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不断助企纾困

  持续聚焦国家、省、州有关工业经济奖补措施和惠企政策,积极探索制定出台帮助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地方政策。同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弘扬“店小二”精神,深入实施县级领导挂钩帮扶企业制度,采取“一企一策”方式制定个性化帮扶措施,树牢主动下沉、服务企业的意识,全力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稳产、达产,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以优质服务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二)持续抓实“一把手”带头招商,引进更多优质项目

  坚持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外出开展精准招商,积极梳理对接意向目标企业,着力为企业的发展营造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努力引进更多增量,促成更多项目签约落地,实现合作共赢。

中国网记者现场提问:

  我们知道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请问,十年来,建水县在擦亮“千年建水紫陶”亮丽名片中取得了哪些成果,下一步在做大做强紫陶文旅产业链方面有什么考虑和安排?

中共建水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王强先生作答:

  十年来,建水县始终把紫陶产业作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来打造,使“千年建水紫陶”这张名片在悠远的历史传承、独特的工艺技艺、广阔的市场前景中得以大放光彩,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紫陶之都”等称号,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十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强化产业支撑激活产业生命力。强化政策支撑。组建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党工委、园区管委会,统筹紫陶文化产业发展;制定《建水县陶土资源管理保护管理办法》《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发展奖励办法(试行)》等政策,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强化人才支撑。健全完善政校企人才培养机制,红河学院、红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输送各类紫陶产业人才1000余名。与中国美术学院等机构合作设立专家工作站4个、大师工作室57个。培育国家级大师3名,省级大师31名,各级非遗传承人68名,吸引外来创客近千名。强化科技支撑。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组建“上海交通大学—建水紫陶联合研究中心”,开展紫陶泥料与性能研究和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强化金融支撑。不断丰富紫陶金融信贷产品,降低贷款利率。目前,县域金融机构发放“紫陶贷”贷款余额1.43亿元,为572户中小企业注入了金融活水。

  第二,强化数字赋能增强产业竞争力。我们实施“互联网+”发展战略,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电商培育开辟“新赛道”。建成紫陶电商孵化基地、直播基地,孵化电商240余户,单个账号月销售额突破70万元,电商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产业数字化开辟“新蓝海”。推进“数字紫陶”区块链综合应用,“数字紫陶”扫码溯源技术使建水紫陶拥有了“身份证”;启动电子发票建水紫陶市场场景应用,云南首个文旅数字藏品——建水紫陶“兽耳方尊”线上成功发售,完成数字化创新园区规划,为产业转型升级插上腾飞的翅膀。

  第三,聚力陶旅融合提升产业影响力。我们围绕“一核三区”融合发展思路,投资29.79亿元打造西庄紫陶小镇,紫陶文化创意园、紫陶博物馆和紫陶街等相继建成,紫陶街、紫陶里特色街区激活“夜间经济”,蚁工坊等艺术空间成为“网红”打卡点,形成“陶在城中、城中有陶”的发展格局。我们与普洱茶产区建立政府、企业、协会间的联系制度,深度开展市场化合作,提升“茶醒了,陶醉了”的品牌美誉度。我们推进紫陶与咖啡、名酒等行业的融合发展,形成“紫陶+”跨界联动效应。我们组织举办紫陶文化节、孔子文化节,积极参加中国四大名陶展、南博会、文博会等知名展会,不断提升建水紫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接下来,我们将紧紧抓住州委、州政府把紫陶文旅产业作为全州12条重点产业链打造的重要机遇,围绕2025年建水紫陶文旅产值实现100亿元的目标,按照“两区布局、四轮驱动、三化推进、四融四扶一跨”的发展思路,坚持产城人一体化、陶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传承、产业共建与文旅融合取得更大成效。

  一是夯实产业发展基本功。制定建水紫陶行业标准,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贯标认证工作,积极培育链主企业和领军人才,做优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争创国家版权示范城市。二是打造陶旅融合增长极。依托建水紫陶文化创意园、数字紫陶创新产业园,围绕产业链图谱精准招商,做精传统紫陶、做强现代紫陶,形成艺术陶、景观陶、生活陶等多元产品格局;积极拓展陶文旅融合新业态,促进紫陶艺术创作、生产加工、文博服务、文化旅游协同发展。三是创新科技赋能强链条。深化产学研融合,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专家工作站建设,积极开展陶瓷新材料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四是走好数字紫陶创新路。加快紫陶区块链溯源平台、数字赋能中心建设。抢抓“丝路电商”机遇,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全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历经千载岁月,窑火生生不息。我们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建水紫陶文旅产业全链条、全要素、全价值连接,构建全新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培育壮大新动能,全面促进紫陶产业优化升级,把建水建设成为国内闻名、国际知名的中国紫陶之都。

刘红梅:

  感谢王强先生的回答。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记者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发布人的发布和解答,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刚才,各位发布人向大家全面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建水县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其中包含了大量丰富、生动、具体的新闻信息,希望媒体朋友们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报道好建水的经验做法和实践成效,生动展示好建水县在聚力建设“千年古城•紫陶之都•乡愁建水”过程中的美丽图景,建水源远流长的文脉传承别具一格。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欢迎各位记者朋友们多多走进建水、了解建水紫陶,欢迎各位记者朋友们多多走进建水,了解建水,宣传建水的古城韵味,还有深藏老乡、老巷的乡愁气息,期待人们不断发现和品味。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领导,感谢新闻界的朋友,我们下一场发布会再见!

阅读下一篇

“红河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开远市专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