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新闻发布>州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

红河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建水专场

文章来源:州政府新闻办

发布日期:2019/09/13 18:41

浏览次数:

  9月3日上午,红河州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红河展览馆举行“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红河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建水县专场新闻发布会,发布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州政府新闻办主任 毛杰 主持新闻发布会

  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州政府新闻办主任 毛杰:

  新闻界的朋友们,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继续举行“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红河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七场发布——建水专场新闻发布会。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领导,他们是:

  中共建水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冯林春先生;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赵伟先生;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白忠平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云南日报、春城晚报、云南法制报、云南经济日报、云南加油报、今日头条、新广网、红河日报、红河广播电视台、建水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朋友们。欢迎你们!

  今天的发布会有两项议程。

  首先,请中共建水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冯林春先生发布新闻。

  中共建水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冯林春 发布新闻

  中共建水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冯林春: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在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很高兴能在这里介绍建水的发展情况。首先,我代表建水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全县55万各族人民,向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建水的关注、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建水历史悠久,自唐代以来有1200余年的建城历史,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建水55万各族儿女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沿着“双向融入、文旅融合、三产共抓、两城共建”的发展思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

  我们坚持开放发展,主动“双向融入”,县域经济实现新的跨越。在党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紧紧抓住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历史机遇和红河州“新型工业强州、乡村振兴富州、绿色生态靓州、沿边开放活州”发展战略,主动东融滇南中心城市群、北融滇中城市经济圈。坚持开放发展,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改善基础设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今天的建水,县域综合实力位居全州前列。人口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3.69万增长到现在的55万人;县域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7125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161.37亿元,增长近226倍;地方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的1032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19.72亿元,增长近191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5年的359元增长到2018年的13712元,增长近35倍。2018年建水县境内通车公路4134千米,是1978年938千米的4.5倍,其中高速公路97千米,实现了通往内地市县干道高速化、乡镇100%柏油路、行政村100%通硬化路、自然村70%通硬化路。建水从曾经的百废待兴、基础落后、经济薄弱,到今天的交通便捷、城市宜居、产业兴旺、人民幸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我们坚持传承发扬,抓实“文旅融合”,旅游产业实现新的突破。1987年,燕子洞景区开洞迎客,建水旅游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建水紧紧抓住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和打造“云上梯田 梦想红河”云南旅游新方向的机遇,依托全域旅游、特色小镇和古城5A级景区创建,“以文促旅、以旅承文”,充分挖掘、整理、植入建水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文旅融合发展为动力,完善服务设施,优化环境,培育业态,打造品牌,全面推动旅游产业提质增效,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3A级景旅游区2个。2016年,建水被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临安古城项目入选创建国际水平特色城镇名单,紫陶小镇入榜“中国最美50个特色小镇”第八位;“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入选第一批1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名单。“中国红河·建水孔子文化节”、建水文庙“儒家三礼”、建水古城小火车、团山古村、“最美一条街”建水紫陶街、临安米轨主题公园1915艺术区、建水“十大院落”、建水小调、建水小吃等建水旅游符号,给广大中外游客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和文化符号。“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这两张最具建水特色的文化名片,成为建水构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核心竞争力。建水接待国内外游客从2013年的321.4万人次快速增长到2018年的1047.0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17.4亿元增长到105.98亿元。

  我们坚持绿色发展,协同“三产共抓”,三次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聚焦云南打造“三张牌”战略,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突出建水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聚集,实现三次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78年的53.6:25.4:21.0调整为2018年的19.6:43.4:37。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聚焦“绿色食品牌”,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先后引进了联想佳沃、天华山果蔬、温氏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大批农业大户落户建水,推动建水农业从农户分散种植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规模化发展转变、从粗放管理型向设施精细化转变、从自产自销向专业产销多元化转变,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到2018年,全县葡萄、柑橘种植面积均达10万亩以上,已成为全国成熟最早、面积最大的夏黑葡萄基地,荣获“中国果品之乡”、“中国早熟优质葡萄第一县”称号,被誉为“中国乃至北半球最早熟的柑橘产地”。蓝莓等小浆果特色产业正以高新科技质量标准的方向快速迈进,农业产业正在“走出云南、走遍全国、走向世界”。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抓手,聚焦打造“一流绿色能源产业”,以铝产业链延伸等为重点大抓工业,加快推进冶金、化工等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县以冶金、化工、建材等为重点行业的工业企业迅速发展,出现了云南涌鑫铝业、云南源鑫炭素、红河州紫燕水泥、云南红塔蓝鹰等一批骨干企业,工业发展蒸蒸日上。工业总产值从1952年的328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200亿元。以紫陶产业和文化旅游发展相融合,秉持“传统手工、唯精毋滥”的理念,大力发展建水紫陶产业,建水紫陶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是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建水紫陶制作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紫陶企业和个体户1266户,紫陶企业从业主体人员2.78万人,紫陶产业产值达24.15亿元,“千年建水紫陶”的靓丽名片更加耀眼。

  我们坚持保护开发,携手“两城共建”,千年古城焕发新的容颜。1200多年的建城历史,为建水留下了丰厚而宝贵的城市文化遗产。建国之初,建水古城外廓占地仅2.5平方公里。保护古城,建设新城,成为建水城市建设的历史性选择。我们抓住云南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的机遇,按照“古城古典化,新区特色化”的思路,围绕建水古城传统风貌保护与恢复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先后实施了学政考棚、临安府衙等十余个重点项目,修建了30余条道路,完成了古城区31条历史街区青石路面改造,西城门、南城门、北城门相继建成,建水古城完整性基本得到恢复,千年临安古城的品质和韵味持续提升。2002年以来,建水在北部发展区近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修建了全长5.6公里、贯穿古城东西的建水大道,新城建设进入重要发展阶段。以争创全省美丽县城为契机,以临安古城、西庄紫陶小镇项目建设为引擎,加快北部临安新区建设,紫陶大道、五龙湖健康主题公园、民族团结广场等城市基础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在新城不断呈现,建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力度改变着城市面貌。今天的建水,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84年的4.5平方公里扩张到现在的19.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9.6%。一个融合了古典与现代风格,特色鲜明的文旅新城、生态新城、活力新城初展新颜。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国梦”,我们肩负更多的责任。下一步,我们将紧跟全国、全省、全州的发展步伐,沿着“双向融入、文旅融合、三产共抓、两城共建”的发展思路,努力推动建水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县各族儿女的共同努力下,建水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州政府新闻办主任 毛杰:

  感谢冯林春县长的发布。下面,请记者提问,在提问题之前请提问记者自报所在媒体名称。

  红河广播电视台记者现场提问

  红河广播电视台记者:

  高原特色农业是建水的一大特色,请问未来县委、县政府对发展壮大特色农业有哪些新的举措或推进措施?

  中共建水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冯林春回答记者提问

  中共建水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冯林春:

  我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紧紧围绕打造“红河特色、云南样板、全国示范”三大目标,建设生产、加工、流通 “三大园区”、发展蔬菜、水果、畜牧“三大产业”、实施基础设施、主体培育、支撑体系“三大工程”,抓好“水、田、路、产业结构调整、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五个环节,稳步、扎实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到2018年末,全县农业产值52.2亿元,其中,水果种植面积28.99万亩,产量31.32万吨,产值20.86亿元;蔬菜种植面积33.5万亩(含复种),产量50.15万吨,产值10.02亿元;全县生猪出栏146.2684万头,牛出栏9.3171万头,羊出栏21.7535万只,家禽出栏1439.3205万只,肉类总产17.6566万吨,奶类产量2.6071万吨,禽蛋产量5.0045万吨,畜牧业产值30.21亿元。下一步,我县高原特色农业将采取以下措施推进工作:

  (一)加强基础设施,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我县将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道路建设、水利建设方面的项目立项、申报和实施,改善水、田、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产业发展中旱能灌、涝能排,道路畅通,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二)绿色引领产业发展,推进产业质量提升。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以“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工作要求,强化招商引资,强化项目支撑,加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培植蔬菜、水果、畜牧、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加工园区设施和服务,补齐“加工”短板,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和“三品一标”认证,推进提升产业质量。

  (三)抓经营主体培育,坚实产业发展基础。积极营造投资环境,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引导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开展高原特色生产经营活动;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采取“合作社+农户”“合作社+企业”“企业+大户”等多种联合发展模式,推进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和标准化建设,实现生产与市场的对接。

  (四)抓支撑体系建设,保障产业稳健发展。开展农资市场清查整治工作、加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充分应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为产业发展做好融资服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

  (五)抓宣传,拓展建水农产品知名度。加大资金投入和科技支撑力度,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开展农产品精包装和深加工,将农产品销售与建水旅游业相结合,使农产品成为建水农旅产品的伴手礼。加快区域公共品牌注册,提高农产品地理标准、地理证明商标使用率,不断提高建水农产品知名度。

  红河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红河日报记者:

  近年来,建水县旅游知名度日渐打响,请问建水县是如何挖掘、整理、植入建水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从而实现文旅融合的?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赵伟回答记者提问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赵伟:

  建水围绕“恢复一座古城、擦亮两张名片、做强三个品牌、挖掘四类文化、打造六大景区,实现国际型旅游城市目标”的旅游发展思路,在旅游产业中不断挖掘、植入建水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

  (一)以“创临安古城5A级景区”为重点,推进文旅融合基地建设工作。结合我县创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我们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临安古城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领导小组,细化各工作组职责,明确创建责任主体,根据规划实施创建工作。先后编制了《建水国际旅游目的地体系规划》《临安古城旅游景区总体规划》《建水临安古城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提升规划》《建水临安古城景观资源评价报告》四个规划。重点推进临安古城传统风貌保护与恢复项目,累计投入资金32.28亿元,对古城区范围内不协调建筑开展风貌恢复和环境整治,启动31条历史街区风貌恢复及古城内市政基础设施等建设,重点实施了临安府衙、朱家花园、武庙(指林寺)、玉皇阁、迎晖路、文献名邦、北城门等一批风貌保护恢复项目及南城门游客接待中心建设。

  (二)以“六大紫陶”为抓手,推进紫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紫陶文化产业园区由“一核”“三区”组成,总面积358.85公顷。园区创建以人才紫陶、双创紫陶、金融紫陶、智慧紫陶、博览紫陶、诚信紫陶“六大紫陶”为抓手,核心区项目已完成投资2.6亿元,紫陶小镇龙窑生态城片区完成投资13.51亿元,紫陶博物馆完成主体工程70%,五龙湖片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临窑—建水陶文化艺术游客服务接待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2019年5月举办了第二届亚洲财富论坛·建水紫陶·世界艺术大赛,推动世界陶艺文化交流融合。建水紫陶品牌效应日趋突显,紫陶已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地理证明商标;建水被授予“中国名陶之乡”称号;建水紫陶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三)以提升景区品质为重点,深入挖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推出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打造高端体验项目。建水文庙重点充实儒家文化、国学文化;学政考棚重点充实科举文化内容展示;朱家花园主要充实家风文化。重点培植文旅融合产品—建水小调。把建水的市井文化挖掘出来,通过“民歌小调、方言说唱、民族歌舞”与游客共享,使“建水小调”成为一台旅游者到建水爱看、想看、必看的好节目。

  (四)以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为示范,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围绕“以古为基、以文为魂、以旅为业”思路,变静态保护为活化利用,让历史和文物说话。全县505处在册文物中,朱家花园、十七孔桥等7个国保100%、学政考棚等省保85%得到活化利用。开通百年滇越铁路个碧临屏米轨支线建水至团山米轨旅游观光专列,为全域旅游开辟了新的法式、民国、人文、田园、农耕为要素的流动型独特视角,成为国内外保护开发“米轨文旅”的典范。

  (五)搭建一个智慧平台,构建文旅融合系统提服务。已开设“建水县旅游网”,开通“建水旅游”微博,“建水旅游”“上善建水”微信平台;各景区开通微信公众号和微博;4家4A级景区实现电子售票、电子讲解等设施全覆盖,完成景区名片、AI识景、手绘地图、语音导览、数字化门禁系统安装等工作,实现“一脸通”“一码通”; 完成完成34个直播点建设;完成14座智慧厕所改造,21座旅游厕所定位上线,17座市政厕所地理位置信息上报。5个智慧停车场、20个景区停车场已定位上线。

  云南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日报记者:

  近年来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多,交通拥堵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请问建水县是如何进行城市管理加以缓解的?

  中共建水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冯林春:

  随着建水旅游的大力发展,旅游人数增多,我县交通拥堵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为全力缓解城区交通拥堵,提升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水平,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以缓解交通拥堵为突破点,精细制定管理措施,完善各类交通设施,依法维护交通秩序,主动破解交通堵点,拥堵现象明显改善。

  (一)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理机制,优化道路交通组织。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工作,发挥规委会的汇审作用,大力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积极争取城市文明畅通提升改造项目资金,打通断头路、完善机非隔离,科学规划路面停车泊位及科学管理、停车场建设。

  (二)进一步优化勤务模式改革,强化交通秩序整治。结合城区交通实际,在现有警力少的情况,积极调整勤务模式,全面实行包片包线包路段的“路长”责任管理制,明确路长主要负责责任路段的日常巡逻、违法查处、隐患排查、交通宣传、轻微事故处理等工作,切实做到责任到人,实现路面管理由粗放管控向精细治理转变。重拳治理三驾(酒驾、醉驾、毒驾)、三乱(乱停车、乱变道、乱用灯光)、两闯(闯红灯、闯禁行)、两牌(套牌、假牌)、三车(电动自行车、老年代步车、工程运输车)等突出交通违法,重点整治路口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闯红灯、违反规定调头、非机动车不走非机动车道、闯红灯、逆向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仅今年以来,共查处无证驾驶485起,酒后驾驶554起,逆向行驶3636起,不系安全带3815起,不按导向车道行驶14721起,车辆乱停乱放21893起。

  (三)进一步科学重要节点勤务,确保交通秩序畅通。制定特殊天气、重要节假日保畅工作预案,全警动员、全员上岗、全力以赴,科学勤务,对城区交通堵点及时分流,适时路况发布,引导群众出行。

  (四)进一步推行事故快速处理,实现事故快处快撤。大力推广运用交管“12123”管理平台,秩序巡逻民警发挥“一警多能”作用,对城区轻微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减少因交通事故引发的道路拥堵现象,实现轻微事故由梗塞街头向快处快撤转变。

  (五)进一步突出宣传教育提示,营造文明交通氛围。始终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充分利用“双微”平台、手机短信等媒体发布警务动态,让广大交通参与者从思想上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筑牢交通安全意识防线。持续深入开展“七进”宣传工作、安全提示和曝光行动,全面提升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和文明意识,营造文明交通出行氛围。

  (六)进一步加强科技管控助力,挤压违法滋生空间。将科技手段运用到交通治乱工作中,对重点治乱区域增设视频监控、电子警察系统等来弥补路面管控警力不足、力量单薄等弱点,并采取“路面现场执法+视频巡查执法”的方式,通过远程抓拍手段,对影响交通安全、造成交通拥堵、扰乱正常行车秩序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交通乱象、交通违法行为实时视频管控,违法抓拍录入系统,充分扩大交通治乱覆盖面,进一步挤压交通乱象滋生空间。

云南加油报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加油报记者:

  建水县被授予“中国紫陶之都”荣誉称号后,通过哪些措施擦亮“千年建水紫陶”文化名片的?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白忠平回答记者提问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白忠平:

  建水紫陶传承千年,文化底蕴深厚。早在3500多年前建水便出现了原始的制陶业,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釉陶,清有紫陶”之说。清道光年间,逐步形成完善的建水紫陶制作工艺。1932年,建水紫陶远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首次亮相便荣获了博览会美术大奖。1953年,北京举办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紫陶因艺而珍,因文而雅,具有“质如铁、亮如镜、润如玉、声如罄”的特点。

  21世纪以来,建水紫陶在政府、企业以及各界人士的努力下得以快速发展,目前的紫陶产品,以独特的阴刻阳填、无釉磨光技艺,将中国传统文学、字画艺术、西方绘画艺术和建水多元文化相结合,赋予建水紫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使之成为了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工艺品,是中国陶瓷界的一朵奇葩。2008年,建水紫陶传统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8月,建水县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名陶之乡”的称号。2016年,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建水紫陶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7年6月,建水紫陶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同年10月,建水县紫陶文化产业园区正式列为全国首批1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2019年5月,建水县通过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等多家部门联合开展的“中国紫陶之都”升评工作,建水紫陶产业的发展得到了评审专家们的高度认可。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建水县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把文旅融合发展作为建水县振兴文化旅游的有力举措,擦亮“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两张靓丽名片。

  (一)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部署。积极做好建水紫陶产业的品牌建设与营销推广工作。组织建水紫陶精品和优秀企业参加中国—南亚博览会、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等会展活动。通过举办中国·建水紫陶世界艺术大赛、建水紫陶文化节以及陶瓷界专家论坛,不断扩大建水紫陶的知名度,提升品牌影响力。逐步形成辐射南亚、东南亚及国内一线城市线上、线下立体的宣传、推广、销售网络,充分发挥建水紫陶文化的宣传和辐射带动作用。

  (二)主动融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建水紫陶产业作为一项富民产业。在拓展人民群众就业和增收渠道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用一组数据来说明:2004年建水县注册登记的紫陶企业只有7家,从业人员200人。到2019年6月份,建水县注册登记的紫陶企业已经有1440家,从业人员2.8万人,建水紫陶产业如雨后春笋,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在今后工作中,建水县将多措并举,让更多的紫陶企业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来。加大紫陶企业开设“扶贫车间”力度,鼓励贫困户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到产业园区就近务工。探索出一条“送岗上门、就近就业、产业发展、企业壮大”的脱贫攻坚新路子,为贫困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搭建就近就业的用工务工双向平台。同时,建水县将进一步抓实优秀人才的引进与本地从业人员的培养提升。让人民群众在紫陶产业发展中实实在在受益。

  (三)推动建水紫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坚持政府引导、科学规划、传承创新、有效保护、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建设“人才紫陶、双创紫陶、金融紫陶、智慧紫陶、博览紫陶、诚信紫陶”为抓手,以创建建水紫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契机,以建水紫陶的品牌建设、产量提升、价值升级为目标,进一步做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陶土资源保护、人才引进培养、培育壮大市场与产品创新、质量溯源与市场监管、品牌营销宣传等几项重点工作,完善以紫陶创新、加工、展示、销售、体验为核心产业链,导入“文化保护产业、工业设计产业、艺术创作产业、工艺培训产业、陶瓷加工产业”五大驱动产业,带动“文化旅游服务业、艺术中介服务业、电子商务服务业”三个延伸产业的发展。力争到2020年成功创建建水紫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打响建水紫陶中国驰名商标,成功打造全国一流的建水西庄紫陶特色小镇,从业人员达到4万人以上,年产值达到40亿元以上,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擦亮“千年建水紫陶”的文化名片。

  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州政府新闻办主任 毛杰:

  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到此结束。

  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发布会全面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建水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骄人成就,希望各媒体发挥各自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好、报道好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内容,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建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当前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和经验做法,营造共庆祖国华诞、共享伟大荣光、共铸复兴伟业的浓厚舆论氛围。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阅读下一篇

红河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红河县专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