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新闻发布>州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

红河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红河县专场

文章来源:州政府新闻办

发布日期:2019/09/13 16:58

浏览次数:

  9月5日上午,红河州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红河展览馆举行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红河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红河县专场新闻发布会,发布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州政府新闻办主任 毛杰 主持新闻发布会

  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州政府新闻办主任 毛杰:

  新闻界的朋友们,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继续举行“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红河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八场发布——红河专场新闻发布会。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领导,他们是:

  中共红河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和涛先生;

  中共红河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李继深先生;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杨金万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云南日报、春城晚报、云南法制报、云南经济日报、云南加油报、今日头条、新广网、红河日报、红河广播电视台、红河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朋友们。欢迎你们!

  今天的发布会有两项议程。

  首先,请中共红河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和涛先生发布新闻。

   

  中共红河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和涛 发布新闻

  中共红河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和涛: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可以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红河县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首先,我代表中共红河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全县35余万各族人民群众,向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红河的关注、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红河县国土面积2028.5平方公里,辖5镇8乡,3个社区88个行政村,824个自然村,109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23万人。世居哈尼、彝、傣、瑶、汉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4.02万人,其中哈尼族人口有28.3万人,占总人口的80.4%,是全国哈尼族人口最多的县。哀牢山脉贯穿全境,红河、李仙江两大水系纵横交错,孕育了世界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连片规模最大的哈尼梯田,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乐作舞”、“哈尼多声部”的诞生地,通过“茶马古道”到东南亚经商的广大红河先辈吸收东西建筑文化精髓,从马背上驮出了一座中西合璧、保存完好的马帮侨乡古城堡,旅居海外华侨、华人万余人,是云南省第二大侨乡。“长街宴”、开秧节、“仰阿娜”姑娘节等民俗节庆和活动广为人知。

  1949年,新中国宣告成立,红河县沐浴着共和国的光辉,于1951年正式建县,沿袭600年之久的世袭封建土司制度终被推翻,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红河县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大家庭,迈上了跨越发展的康庄大道。地区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330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43.8亿元,增长132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49年的64.5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8.78亿元,增长1365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红河县与全国一起推开改革开放的大门,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的123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2.48亿元,增长201倍。财政支出由376.6万元增加至25.04亿元,增长665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4元增长到8614元,增长13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99.1元增长到30877元,增长44倍。人均储蓄存款从7.02元增长到9221.9元,增长1313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理念指导新发展、以新长征争取新跨越,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州委“13611”决策部署和县委“三坚持、五着力”发展思路,围绕“三个示范一个通道”定位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县上下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新气象。

  我们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脱贫攻坚大会战精准实施、压茬推进。

  70年来,我们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历届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持续狠抓落实。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紧扣“两不愁、三保障”,聚焦“村村清”“户户清”,全面打响“贫困对象收入清、安全住房清、教育保障清、医疗保障清、安全饮水清、产业就业清”脱贫攻坚大会战,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区域性整体减贫成效发生巨大变化。贫困发生率从1986年由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时的87.7%降低至2017年建档立卡动态管理的29.08%,贫困人口从1986年的19.27万人降低到2017年动态管理的19029户87321人。2015-2018年,累计整合投入扶贫资金21.55亿元,先后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产业发展扶贫项目,累计脱贫14237户71021名贫困人口,出列17个贫困村,退出2个贫困乡镇,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建档初期的36.47%降至15.09%。2019年,将力争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出列10200户46935人,脱贫退出6个乡镇、71个贫困村,确保贫困发生率降至0.97%,实现全县脱贫摘帽。

  我们深入推进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示范区建设,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70年来,面对建县之初文盲充斥、疫病流行,没有1寸等级公路、没有1所医院、没有1座电站、没有1座水库、没有1个工厂、没有1个游乐场这样“一穷二白”的发展状况,我们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努力在全县人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闯出一条具有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特点的路子,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全面消除中小学校舍危房、旧房。建立起完备的幼儿园、小学、初中、中职、高中教育体系,实现村村办有幼儿园,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顺利国家督导评估认定,人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到9.3年。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自2015年以来高考上线率先后4年名列南部六县第一。13个乡镇卫生院、91个村(社区)卫生室诊疗服务能力基本达标,基本建成“县—乡—村—组”四位一体医疗卫生服务网。重要传染性疾病基本杜绝,地方病、流行性疾病得到有效防治,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3.08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9%以上,建档立卡户参保率100%。我们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年均保持88%以上,全县劳动力失业率稳定在3.4%以下。以“乡村振兴”为抓手,2018年农村居民住房安全稳固率达到91.1%,2019年将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目标。农村安全饮水到户率、广播电视覆盖率、4G网络覆盖率、进村道路硬化率均达到100%。以“美丽县城”建设为依托,打造干净宜居特色县城,建成城市保障性住房7481套,已入住7341套,实现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全覆盖。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启动“下山脱贫行动计划”和易地扶贫搬迁进城安置行动,吸引农村人口转移城镇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26.3%。

  我们深入推进红河谷热区综合保护开发重要示范区建设,产业发展实现跨越性突破。

  70年来,我们先后聚焦“吃饱穿暖”、“发家致富”、“共享红利”发展目标,着力发展甘蔗、茶叶、棕榈、梯田红米、热区水果、特色养殖等产业,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聚焦云南打造“三张牌”战略,深入推进红河谷热区综合保护开发重要示范区建设,启动实施红河谷30万亩热区综合保护开发,着力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壮大,发展连片种植1000亩以上种植基地12户,集中养殖规模100头以上养殖大户37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09个。制定“三品一标”奖励办法,认证“三品一标”标志22项。全年蔬菜检验合格率保持98%以上,水果检验合格率保持99.2%以上。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建成食用菌菌种培育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云南红河中海渔业唐启升“院士工作站”,红河中海稻渔综合种养基地被列入国家级示范区。干热河谷开发经验获得省、州党委政府认可,成为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核心区域之一。充分利用县域资源,积极发展甘蔗、电力、棕榈、石膏等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工业产业发展水平,全县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家,工业类企业79家,201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7亿元,比1978年的443万元增长241倍。大力推行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并存的商贸流通体制,着力改善营商环境,创造良好的投资氛围,市场经济结构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零星分布到全面繁荣,2018年,全县共有市场经营主体7530家,其中内资公司226户、私营企业1040户、个体工商户5905户。服务业产业结构实现全面更新换代。

  我们深入推进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绿水青山逐渐成为金山银山。

  70年来,我们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着力唱响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之歌。继建国初期唱响《阿波毛主席》以来,红河人民从未停止过对美好生活的歌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创建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先后代表云南省前往老挝举办慰侨演出,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展演等国内外演出活动,被国家交响乐团命名为教育实训基地。拍摄全国首部哈尼族母语电影《哈尼药爷》、全国首部反映哈尼族脱贫攻坚的影片《风吹红河谷》,先后出版《梯田舞韵——乐作舞全书》和《醇情红河——摄影大赛作品集》。以哈尼梯田和马帮古城两个优质旅游资源为依托,乘着全省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的东风,启动撒玛坝5A级景区创建和马帮古城4A级景区创建工作,以“一部手机游云南”为抓手全力推进旅游革命建设,打造“云上撒玛坝·醇情哈尼人”“马帮侨乡境·天籁古城堡”2张旅游名片,成功举办撒玛坝“开秧节”大型民俗文化活动和红河哈尼长街宴活动。康藤石头寨帐篷营地建成运营,引导发展旅行社1家,农家乐80家,乡村客栈75家,共有床位4207张,餐位9900人,增加旅游行业就业岗位200余个,带动157户农户从事旅游配套产业。2018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5.5万人次,同比增长15%,实现旅游总收入13.83亿元,同比增长36%。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旅游业的引领下,正在变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我们全力打造边疆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重要通道,发展基础得到全面改善。

  70年来,我们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积极发扬“不畏艰难、精耕细作”的哈尼梯田精神和“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马帮侨乡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着力破解“五网”基础设施瓶颈。元蔓、元绿高速公路即将建成,峨石红高速公路、沿边铁路、红河通用航空机场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元红二级公路、红南二级公路全面建成。行政村(建制村)进村公路硬化率100%。县、乡、村三级农村客运网络实现全覆盖。俄垤水库、红星水库、阿扎河水库、宝华水库等一批重大灌溉(人饮)水库先后建成,虎街河水库、勐甸水库等在建项目稳步推进,主要灌区实现供水主管网全覆盖,全县18座水库,138个坝塘,1446公里灌溉沟渠有效保障了17.27万亩耕地农田的丰收;小河底电站、永兴电站、红九谷水电站和阿底坡、攀枝花光伏扶贫电站先后建成投产,正在推进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设。凹腰山、阿扎河输变电站,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持续发挥作用,能源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所有行政村有线宽带覆盖率达到100%。

  风雨砥砺不忘初心,春华秋实继往开来。站在即将实现脱贫摘帽,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乘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东风,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以新作为、新气象书写红河县跨越发展的历史新篇章,为红河县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决胜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州政府新闻办主任 毛杰:

  感谢和涛县长的发布。下面,请记者提问,在提问题之前请提问记者自报所在媒体名称。

   

  云南加油报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加油报记者:

  红河县过去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交通闭塞,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农村交通公路的建设,红河县有哪些具体的做法?能否详细介绍一下?

  中共红河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和涛:

  感谢这位媒体记者对红河县交通运输发展的关心与关注。2010年之前,红河县大多数乡村道路还是土路,路面坎坷不平,一下雨就泥泞难行,行人、商旅跋山涉水实为不易,晴通雨阻情况常有发生。过去有种说法,叫“山间铃响马帮来”,说的就是过去哀牢山里红河县九曲十八弯的交通状况。

  2016年以来,红河县坚持“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的发展思路,围绕“四好农村路”建设要求,千方百计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县道为骨架、外连毗邻县、内连各乡镇、辐射乡村的公路交通网,为全县民族统一战线、脱贫攻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一)科学规划,“建好”农村公路。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原则,全力以赴抓好农村公路建设,着力补齐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截至2018年底,县道四级以上等级公路达100%,乡道四级以上等级公路达100%,实现了13个乡镇、所有建制村公路全硬化目标。目前已启动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通硬化路项目208个、358公里,力争到2020年完成419个、652公里;完成窄路加宽项目31公里;完成安全生命防护工程项目 35条、处治隐患里程达600公里。初步形成以县道为骨架、外连毗邻县、内连各乡镇、辐射乡村的公路交通网,基本实现了到昆明3小时、蒙自2小时“经济圈”。

  (二)完善机制,“管好”农村公路。建立健全县乡农村公路管理运行机制,全面落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健全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县级成立了农村公路质量监督站,乡级政府设立农村公路管理所,加强农村公路管护,爱路护路乡规民约制定率达到90%。结合省州人居环境整治百日行动要求,广泛宣传维护公路路产路权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农村公路超限超载车辆的治理力度,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畅、安、舒、美”的通行环境,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持续改善。

  (三)建养并重,“养好”农村公路。按照农村公路养护规范化、专业化、机械化、市场化发展要求,建立健全“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 的养护工作机制,坚持建养并重,切实抓好农村公路养护常态化,实现有路必养、养必达标。目前全县境内农村公路列养总里程为1199.940公里(其中:省道2条216.14公里,县道21条615.722公里,乡道36条293.014公里,村道20条75.064公里),农村公路经常性养护率达县道100%、乡道85%、村道季节性养护率100%,优、良、中等路比例达82%。

  (四)优化服务,“运营好”农村公路。统筹城乡需要,努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建制村全覆盖的城乡客运服务网络,让群众“行有所乘”。截至2019年,全县营运车辆拥有量为1136辆,其中营运货车937辆,营运客车166辆(班线客车91辆、出租车60辆、公交车15辆)。县内公交线路4条,投放公交车15辆;客运班线31条,其中市际班线7条,投放客车17辆;县际班线9条,投放客车27辆;县内班线15条,投放客车47辆。目前,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基本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农村客运网络。

  新广网记者现场提问

  新广网记者:

  红河县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素有“华侨之乡·歌舞之乡·棕榈之乡”的美誉和“云上撒玛坝、醇情哈尼人”的美称。请问红河县在发展旅游产业方面有哪些具体做法和打算?

  中共红河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李继深 答记者提问

  中共红河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李继深:

  非常感谢媒体朋友对红河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关心。首先我想向各位介绍一下,红河县旅游发展的优势:一是我们拥有文旅产业大发展的必要条件。红河县是全省第二大侨乡,侨乡文化独树一帜;哈尼梯田面积达26万多亩,其中,有中国面积最大的哈尼梯田-撒玛坝哈尼梯田;有底蕴深厚的土司文化;有历史悠久的哈尼长街宴,独具一格的“奕车风情”,以及“哈尼多声部”、“乐作舞”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我们拥有难得的政策机遇。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意见》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2017年6月,红河县增列为云南省旅游扶贫示范县。省文旅厅、云南大学等诸多单位挂钩联系红河县,这些优势条件为红河的旅游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和政策机遇。三是全县上下达成了发展旅游产业的共识。旅游产业被列为全县“三坚持,五着力”的战略部署,纳入了“13662”精准扶贫体系,实施“旅游经济开发带动扶贫”工程,部分贫困群众通过“房入会、田入股、文化入景、农特产品入市”实现了脱贫增收致富,群众参与发展旅游产业的愿望较为强烈。

  因此,红河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优势,以创建旅游扶贫示范县为抓手,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加快推进撒玛坝哈尼梯田和马帮侨乡古城多元文化旅游经济开发,着力打造“云上撒玛坝、醇情哈尼人”的文化旅游形象。

  (一)强化规划引领。按照“打造一条环线、做强两个片区”的思路,围绕“马帮古城”和“哈尼梯田”两个重点旅游文化集聚区,编制完成了全县旅游总规、哈尼梯田景区旅游总规、迤萨马帮古城景区旅游总规及其他一系列配套景点规划,重点抓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和新型业态培养,规划“十三五”期间建设旅游项目42项、投资总额37亿元。涉及交通基础设施、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乡村旅游质量、乡村环境整治改善、旅游营销推广等诸多方面。

  (二)抓实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撒玛坝哈尼梯田创5A级旅游景区,正在加快推进撒玛坝游客中心、长街宴风情街、土司文化展览馆、苏红古村落等核心景区重点设施建设,启动建设曼版、凹腰山游客中心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完成旅游环线提升改造工程,力争年内将撒玛坝3A级景区升格为4A级景区,实现景区系统化运营,加快旅游业向规范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围绕马帮古城创4A级旅游景区,加快推进景区拆迁任务,分片区推进古城建设,力争年内将马帮侨乡古城2A级景区升格为3A级景区。全县共启动大小旅游项目43个,完工19个,在建20个,前期工作4个,涉及投资9亿元,已经完成投入19168万元。

  (三)完善旅游软件体系。围绕全省“一部手机游云南”智慧旅游体系,加强旅游管理体系建设、旅游景区保护、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开展旅游智慧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饭店创建活动;致力旅游市场分析和开拓,以主流媒体为平台,策划包装旅游主题、旅游线路,宣传推介旅游资源、旅游形象,开展旅游目的地营销。同时,组建“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旅游工商”三支队伍,切实提高旅游市场执法监管效率。

  (四)全力打造旅游扶贫示范县。按照“田入股、房入会、农特产品入市、文化入景”的旅游扶贫工作思路,全省旅游扶贫示范县创建起步实施,着力打造一批旅游企业、特色民居客栈、乡村旅游合作社、旅行社经营主体。到2020年,创建旅游扶贫示范镇4个、特色旅游扶贫村20个、旅游扶贫示范户200户,带动旅游环线贫困村13个、贫困户3030户13355人通过参与旅游产业发展脱贫出列。

  云南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日报记者:

  红河县作为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红河州四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请问红河县脱贫攻坚工作进展如何?能否在今年如期脱贫?

  中共红河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和涛:

  红河县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共有建档立卡户25415户121168人,贫困发生率36.47%;2014—2018年脱贫出列17个贫困村、14237户71021人贫困人口,剩余未脱贫人口11178户50147人,贫困发生率从36.47%降至15.09%;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年计划脱贫出列71个贫困村、10200户46935人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将降至0.97%,实现全县脱贫摘帽。

  2019年是红河县全面实现脱贫摘帽的大会战之年,是取得决定性攻坚成果的关键之年,要实现有8个贫困乡镇,88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121168贫困人口脱贫,全县实现整体性脱贫的目标任务。红河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和省州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严格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制,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严格对标省州贫困退出机制指标要求,按照州委脱贫攻坚“六清”工作部署,加速冲刺,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2018年以来,计划总投资25.85亿元,实施项目库9大类,入库项目79个。截至目前,投入各类项目扶贫资金扶贫资金12.98亿元。重点围绕七个方面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一)提高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按照产业片区开发带动扶贫的思路,择优集中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25.28万亩,形成了具有片区特色、与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带。按照农特产品加工园区带动扶贫的思路,主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逐渐增强,覆盖贫困户1974户。按照旅游经济开发带动扶贫的思路,启动旅游扶贫规划实施,巩固发展旅行社、旅游商品加工、旅游商品销售等旅游企业12家、宾馆及乡村客栈146家、农家乐80家,覆盖贫困户762户。二是产业易地集中式扶贫初具成效。组织实施产业易地集中式产业扶贫。三是农特产品电商扶贫实现新突破。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扩大梯田红米电商扶贫规模。

  (二)提高就业扶贫组织化程度和覆盖面。建立完善劳务输出网络体系,实施劳动力转移就业交通费用扶持办法。以县人社局就业服务机构为中心,发展劳务输出公司7家,在广东、上海、江苏、昆明、版纳、蒙自等建立了劳务服务点,架通了农民工培训、转移、就业、跟踪服务“一条龙”渠道。目前,完成转移就业22433户43415人,劳动力转移率73.5%,劳务产业到户率88%。

  (三)攻关住房保障工程。易地扶贫搬迁方面,红河县共需完成搬迁对象12905人,涉及11个乡镇43个安置点。2016—2018年搬迁任务已全部完成,2019年易地搬迁工作有序进行。农村危房改造方面,全县4类和非四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总存量数21567户,近期可实现全部清零。

  (四)实施长短结合的生态扶贫。2018年以来,就地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5403个,组建13个生态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吸收有劳动能力的280户建档立卡户参与项目实施。以红河谷30万亩热区综合开发为引领,致力构建长远生态扶贫效益,推进红河谷3000亩生态循环林暨食用菌菌棒原料生产项目和红河谷山地未来创新中心建设。

  (五)抓好教育医疗社保普惠性工程。教育扶贫方面。抓基础,提质量,推进全面改薄、学前教育等项目建设,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认定;持续深入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清零行动”,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数共53058人,贫困户在校学生23918人中无辍学生;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资金、高中学费减免、普通高中生活补助、助学金等扶持政策实现对贫困户学生的全覆盖。健康扶贫方面。抓好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费用兜底保障政策落实,推进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重病兜底保障行动,推进县级二级甲等医院、乡镇标准化卫生院、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达标工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慢病救治3448人,救治进展100%;大病救治2826人,救治率100%。兜底保障方面。全县共有农村低保对象4755户10496人,其中建档立卡对象3699户8676人,占低保总人数的82.66%,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达3500元;全县符合参加养老保险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78714人,已办理参保78714人,参保率100%。

  (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提质达标工程。按照2018年脱贫出列标准,红河县所有行政村安全人饮均已达标;2019年,根据云南省最新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标准,经排查,全县范围内达不到“四项指标”要求中“水量”“供水保证率”的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有199户874人,目前项目正在紧张有序开展中,计划于2019年7月30日前全面完成工程建设内容。对照“四项指标”摸排虽达标,但枯水期和汛期对“水质、水量”产生不同程度影响而存在的隐患性,需进一步巩固提升的还有192个自然村14873户7.24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357户3.0805万人)。目前正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开展前期工作,计划于2019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建设内容。

  (七)营造脱贫攻坚文化氛围。一是开展常态化宣讲培训。建立新时代脱贫攻坚讲习机制,建成103个“讲习所”、227个自然村“讲习阵地”和13个党建脱贫“双推进”党员干部实训基地,组成党员教育培训讲师团500余名,推动理论政策宣讲延伸基层、深入农村,打造基层群众“身边学堂”,实现对领导干部、科级干部、村(社区)干部的全覆盖。二是开展文明创建。深化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运用,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总平台,统筹全面推进县乡村三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典型选树活动,形成以县带乡、以乡带村的全域创建格局,致力提升城乡居民文明素养。三是营造脱贫攻坚文化氛围。聚焦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培养,组织开展“小手拉大手·助力脱贫攻坚”等主题活动,在88个贫困村和3个社区全覆盖建成“自强动力小站”,引导群众以主人翁姿态融入脱贫攻坚战,营造“移风易俗改陋习、村民齐心整环境、志愿服务效率高、动力小站鼓劲干、大手小手共脱贫”的脱贫攻坚文化氛围。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最关键的阶段,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满怀信心、充满希望,以年内实现全县所有贫困乡、贫困村脱贫摘帽的目标,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谢谢。

  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州政府新闻办主任 毛杰:

  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到此结束。

  相信记者朋友们通过今天的发布,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红河县70年来砥砺奋进的光辉历程和新时代跨越发展的强劲势头,看到红河县在各领域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沉甸甸的、来之不易的答卷。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新闻点充实,新闻眼丰富,新闻线索非常多,希望记者朋友们能够充分挖掘好、报道好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内容,共同助推红河县的发展,共同营造迎接庆祝新中国70周年华诞的浓厚氛围。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阅读下一篇

红河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绿春专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