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文化机构信息公开>非物质文化保护信息公开>非遗项目名录及简介

彝族祭龙

文章来源: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日期:2022/04/15 11:22

浏览次数:

  彝族(阿哲人)祭龙是彝族(阿哲人)民间传统习俗中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之一。“祭龙”,阿哲人语“咪汁边”,即祭祀生命之源神的意思。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巡检司镇、五山乡、江边乡等彝族(阿哲人)聚居的地区。

阿哲人祭龙“祭公龙”之出村(2015年3月20日摄于陶瓦村,相关人员:村中男人,陈保摄)

  《弥勒州志》载:“夷人无天不祀,物皆有神。”彝族(阿哲人)认为龙是人类繁衍的神圣图腾,因此每年都要进行祭拜。陶瓦村的祭龙分为“祭公龙”和“祭母龙”。农历二月初一“祭公龙”。全村男子拎着黑猪去龙山杀猪祭龙,女性回避,其寓意为祈求公龙保佑全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农历二月初二“祭母龙”,这天晚上是公龙和母龙相会的日子,要迎接母龙进村,包含着母龙进村保佑人畜平安、一切顺利的含义。

阿哲人祭龙“驱祸祟”队伍(2015年3月21日拍摄于陶瓦村,相关人员:村中男人,陈保摄)

  陶瓦村的彝族(阿哲人)祭龙习俗世代流传,祭祀流程保留完整,庄严古朴,传统文化的原真形态保存完好,特别是“祭母龙”,当地人称“女子祭龙”,独具特色,祭祀的内容和形式蕴含了远古母系氏族的文化特征。

阿哲人女子祭龙之“食祭”(2015年3月21日摄于陶瓦村,陈保舜摄)

  神秘古朴的阿哲人祭龙,展示了原始神灵崇拜的精彩场面,再现了人类繁衍发展的历史痕迹,折射出彝族(阿哲人)对祖先、对自然、对人类生殖图腾的崇拜,体现了彝族(阿哲人)历史演变、民族起源、哲学思想,具有史学、文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研究价值和较高的学术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

阿哲人祭龙“小羊吃稀饭”(2015年3月21日拍摄于陶瓦村,相关人员:村中妇女、儿童,陈保摄)

  2017年6月被列为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寨门(2013年3月13日拍摄于陶瓦村,陈保舜摄)

阅读下一篇

弥勒市巡检司镇高甸村委会下高甸彝族(阿哲)传统文化保护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