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文化机构信息公开>非物质文化保护信息公开>非遗项目名录及简介

西一镇红万村彝族(阿细)传统文化保护区

文章来源: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日期:2021/02/22 14:33

浏览次数: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西一镇起飞村委会红万村,地处弥勒市西一镇南部15公里处,是阿细祭火文化的发祥地。红万村村民小组由大寨和小寨组成,均为彝族(阿细支系),语言属汉藏语言藏缅语族彝语支东南部方言阿细土语,使用汉文字。

  红万村大寨、小寨现存民居大体可分为:土木结构式传统民居、砖木结构式传统民居和砖混结构非传统民居三种,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建筑用材大都采用飞松和棵松为主要用材,顶为青板瓦、铜瓦。砖木结构民居,多采用木材作梁架,用飞松和棵松为主要用材,用青砖、红砖砌墙或土基墙,屋顶盖青瓦。建房习俗:择地基、选向址、选材料、圆木、竖柱、进新房。

  红万村阿细妇女服饰,色彩鲜艳,美观大方。红万村阿细人的服饰情况大体有以下几种款式:

  上衣:阿细妇女的上衣呈长袍形,用蓝布和灰布、黑布、白布做成,前面稍短,后面略长,衣袖、衣领和胸前都绣有各式各样的图案,美观大方,老、中、青妇女都喜爱穿。

  裤子:阿细妇女的裤子多用黑布、青布制作,长稍过膝,在裤脚边缘镶有一道绿色花边。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年妇女大都买汉族女裤来穿,颜色不拘,也不镶花边。

  阿细男子服装:阿细男子服装在清代,上身穿的对襟衣、袖子、领子、胸前都绣有花纹,明末清初逐渐有所变化,现在除了白底黑条纹(三条线为一组)的麻布褂以外,没有其他突出的特点。裤子:阿细男人在清代以前,穿大裤脚、裤脚宽为一尺七八。现全部穿汉装。

  腰饰和首饰:(1)腰带:红万村阿细妇女系的腰带用红布和绿布配搭连接起来,长一丈余,两头通口,成尖角,绣有花边,现已少见。(2)小围腰:阿细妇女系的长7厘米、宽4厘米的小围腰,平时作为装饰,劳作时也可披在肩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多用自纺自织的白底黑条花麻布做成,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人从街上买花布来做,两根带子上绣有自己心爱的图案。(3)首饰:红万村阿细妇女喜爱佩戴银首饰,如手镯、戒指、耳环、耳珠子、耳坠等。现在的青年妇女大多只戴耳环了。

  由于居住在高寒山区,阿细男女老少均爱穿胶鞋、布鞋、半拖鞋,有时也穿皮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大都穿草鞋。

  发型与头饰

  红万村彝族阿细妇女发型:在辫子15厘米左右处用一根红毛线把银做的阿细语称“红子诺”拴在头发上,然后用黄草(阿细语称“六都”)、红毛线、电光珠、银扣子贝壳把头发绕在头上,再拿包头包好。过去还包上长1.5厘米、宽13厘米的青布或黑布做成的包头,两边绣有花纹,佩戴时用包头绕头发4转,折成四叠。两边角各戴一支鲜艳的彩带折成鲜花,别有一番特色花样,使人看上去精巧秀丽。现今大多戴简易头套。

  阿细男人在清代都留长发,并用长布包头,头角还有一根触角,称“天菩萨”。现在,男子几乎不包头,变成汉族男子发型了。

  红万村交通便利,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至今仍保留着祭密枝、祭火、祭龙、祭山、祭雨等传统民俗活动。

  红万村阿细人婚姻遵行男女平等,自由恋爱,自愿结婚的原则。青年男女到十七八岁在跳月场上认识后,就可自由交谈,培养感情。也可以在农忙期间,通过唱“先基”表达感情,相互了解。“跳月”、“摔跤”、唱“先基”、“公房集会”都是阿细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机会。

  阿细青年结婚方式非常简单,双方同意之后,约定结婚时间。结婚这天,男女双方自带劳动工具来到预定的地点,砍一背柴到男方家,下午同男方家人一起去劳动,晚上就住男方家。第二天回门,男女一同回到女方家,进门的头一件事,男的一定要去挑一挑水,如果父母喜欢小伙子,就让小伙子把水挑进家,倒进水缸里,如果不喜欢就不让把水倒进缸里。之后共同下地干活,晚饭后,无论路远路近都要回到男方家,这样就算结婚了。

  阿细人婚姻自主,自由恋爱,不受父母之命,不请媒人说亲,不讲门当户对,只重感情、重人品、讲勤劳。可谓是“一背柴火表衷情,一担清水定终身”。

  红万村阿细人传统节日及庆典活动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习俗与汉族相同。有自己特色及风格的节日有密枝节、祭火节、火把节。

阅读下一篇

傣族传统制陶技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