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0014348/2022-03022
信息分类
规划计划
主题分类
商贸、海关、旅游;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发布机构
红河州政府办
文号
红政办发〔2022〕60号
发布日期
2022-10-17
信息名称
红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红河州“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各委、办、局: 

  《红河州“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已经十三届州人民政府第9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2年9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 

红河州“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对“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部署安排,推动全州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云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紧抓机遇,全面建设文化和旅游强州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十四五”规划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站在新的历史节点,要深刻理解新环境,准确把握新机遇,立足全州文化旅游发展实际,为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文化和旅游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十三五”期间,红河州文化旅游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建设民族文化强州的战略部署,努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红河文化建设“1046”春天工程,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模和效益、文旅融合产品和业态创新、旅游配套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等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极大增强了全州文化旅游市场竞争力,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突出的成绩,为全州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一)文化旅游项目投资持续扩大

  “十三五”期间,弥勒“东风韵”、建水紫陶小镇、屏边大围山国家公园等13个项目入选全国优选旅游项目,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量均排全省第一。元阳哈尼梯田景区(“景区带村”型)等3个项目入选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全州实施了建水临安古城、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开远知花小镇、蒙自市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等一批文旅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688.33亿元,年均增长14.8%。 

  (二)全域旅游创建成果显著

  建水县、弥勒市先后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弥勒市已成功创建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水县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水、弥勒、蒙自3县市创建云南省特色旅游城市,弥勒、建水、元阳3县市创建云南省旅游强县,临安镇、弥阳镇、西三镇、东风农场、新街镇(元阳哈尼小镇)、西庄镇、异龙镇7乡镇创建云南省旅游名镇;建水古城、弥勒湖泉·红河水乡被认定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三)高A级景区推进步伐加快

  积极推进旅游景区提档升级,弥勒可邑小镇、建水学政考棚景区、弥勒锦屏山风景区、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弥勒东风韵、开远凤凰生态公园、石屏异龙湖湿地公园先后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水古城小火车、建水蚁工坊、石屏龙韵养生谷、石屏古城、红河马帮古城、开远知花小镇、蒙自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查尼皮、红河水乡小镇等景区先后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元阳哈尼梯田、建水古城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资源评价报告通过省级评审。截至2020年底,全州国家A级旅游景区达到35家,较“十二五”末新增15家,其中国家4A级景区达14家,数量居全省第一,较2015年新增7家。积极支持旅游景区产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加快转型发展,认真组织景区申报支持文旅企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补助资金,助推景区加快复工复产。 

  (四)旅游配套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

  石林至泸西(红河段)、弥勒至泸西(二期)、蒙自至屏边、元江至蔓耗等8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红河综合交通枢纽和建水(个旧)至元阳等5条在建高速公路建设有序推进,弥勒至玉溪高速公路实现开工,峨山至石屏至红河等5条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稳步推进。昆明至河口全线开行“复兴号”动车,标志着在全省率先实现国门直通动车,弥蒙铁路完成投资116.15亿元,蒙自至文山铁路前期工作全面启动。红河蒙自机场开工建设,元阳民用机场预可研报告已上报省人民政府。同时,按照全域旅游发展要求,全面融入省级自驾系统和体系,重点推进了红河州7条精品自驾游沿线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沿途旅游产品和公共服务设施,全州旅游环境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建成石屏等一批游客服务中心,建成A级以上旅游厕所405座、汽车营地6座、观景平台96个、游客休息站64个、通信基站330座。 

  (五)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积极组织有关涉旅单位、企业参加“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展暨投资贸易洽谈会”“亚洲文化旅游展”“第六届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等各种论坛及展会,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云上梯田·梦想红河”品牌内涵,吸引和招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与携程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促进红河州文创产业升级;与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签订《关于推进云南省红河州为目的疗休养产品开发与推广的合作协议》,加大红河州旅游产业的推广力度。 

  “十三五”期间,全州文化和旅游发展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体现在: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不足,文化旅游产品质量不高,文化旅游业态缺乏创新,文化旅游产业效益不高,区域文化旅游联动有待推进等,亟需在“十四五”期间补短板、争发展,实现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文旅融合的宏观趋势

  随着国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也逐渐从以物质需求为主转向精神文化领域。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文旅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时期,文化与旅游产业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两个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文旅融合成为必然发展趋势。 

  (二)旅游消费市场呈现新的特征

  文化旅游市场逐步复苏,凸显休闲化趋势,为红河文化旅游发展创造了提升优势的条件。2021年旅游业显现了诸多复苏迹象,据文旅部数据显示,2021年劳动节期间,国内游较2019年同期增长了3%,国内最大的在线旅行社携程的预订量同比增长30%,酒店平均入住率也恢复到2019年水平。且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品质的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已经成为大众旅游的普遍追求。休闲度假、放松身心的旅游产品在疫情后更受欢迎。 

  旅游空间选择近程化、短途化,给予红河文化旅游形成新的区域优势的机遇。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阻断了旅游业的正常发展,但随着防控措施的加强,目前国内旅游特别是短程旅游已进入恢复阶段,出入境旅游仍然受到限制。而且受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国际层面的合作发展将由全球合作逐渐转向为区域合作,为降低出行风险以及商务合作交流需求的缩减,会导致长途旅游发展增速趋缓,对应的短途旅游市场需求将长期增加。 

  成熟市场趋向绿色化、体验化、个性化,将有助于红河文化旅游凝练区域旅游的核心优势。在需求改变方面,新冠疫情推进了消费者安全意识的提高,游客在疫情中的消费行为偏向可信赖、熟悉且可预测的旅行选择,另一方面,疫情也为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负担,游客对养生的重视程度大幅提高。与此同时,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消费者越来越渴望能有一种更为轻松休闲的度假方式,而强调体验式旅游是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需求,它强调游客对文化的、生活的、历史的体验,强调参与性、融入性,也展现出明显的个性化。 

  (三)高铁网络影响旅游空间选择

  随着全国高铁网络的逐步完善,城市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中远程市场到红河州的可达性进一步提高,红河州将迎来高铁旅游经济发展的机遇期。目前红河州尚处于文化旅游的成长阶段,便捷高速的交通网络有助于提高市场基数、扩宽市场范围、吸引近程市场、分流周边老牌云南旅游目的地的中远程客源市场,有利于红河州文化旅游的发展和旅游品牌的传播。红河州作为一个健康生活目的地,会更加吸引以休闲度假、疗养放松为主要动机的游客,尤其在疫情后,消费者在周末或节假日的空间选择近程化,高铁带来的“同城效应”会促使那些希望脱离惯常生活环境、携亲人朋友到户外度假休闲的游客,选择到红河州留宿。 

  (四)疫情防控和文旅数字化对产业管理带来的挑战

  一方面,文化旅游发展仍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如何在疫情防控前提下,稳步开展旅游产业提振工作,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近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旅游景区的基础服务设施能否承载被疫情暂时压抑的国内旅游市场,在境外新冠疫情尚未得到有序控制阶段如何开展对外文化旅游交流活动,是“十四五”期间文旅发展面对的问题。另一方面,云南省在“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推动“互联网+旅游”的发展机制,而受限于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我州部分旅游景区的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十四五”期间,凾需加快智慧化旅游转型升级。 

  三、发展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省政府红河现场办公会和州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策部署、“35102”新策划包装项目建设要求和州委“13568”工作思路,瞄准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方向,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基于红河州文旅发展实际,科学确定全州“十四五”文旅发展方向、总体定位和主要任务,优化发展空间布局,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和昆玉红旅游文化经济带,打造滇南文化旅游经济带,规划和落地一批高品质文旅项目,高标准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奋力闯出“健康生活目的地”蝶变之路,为红河州高质量建成“绿色能源” “绿色食品” “健康生活目的地”示范区、沿边开放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贡献文旅力量。

  (二)总体思路

  品牌整合——丰富多元融合的旅游品牌形象。从全面塑造红河旅游品牌形象、突显红河旅游在云南旅游的特殊地位出发,打响“云上梯田·梦想红河”的大IP,突出云南旅游新方向、新增长极和新增量,打造一个别具风情和特色的滇南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红河州总品牌和县市品牌体系,加强市场营销,获取市场竞争新优势;建设富有吸引力的品牌核心,提升核心旅游产品和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充分发挥对周边区域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多维创新——多重维度的旅游创新发展路径。树立全新的发展观念,坚持宽阔的发展视野。第一,坚持文化和旅游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的理念,探索新型融合路径。以创新为驱动力,坚持“文化旅游+”发展路径,探索红河州引领云南旅游从传统观光游走向深度休闲体验的新方向,开创红河州文旅发展新优势。第二,坚持多尺度、多领域的创新发展。红河州文化旅游发展面向国外、面向省外和面向州外地区,增加对后疫情时期沿边跨境出入境的新探索。在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层面,探索新型的、可持续的、可复制的开发模式,巩固旅游脱贫成果;在生态旅游方面,发展红河特色高原生态康养运动旅游,填补国内该领域的空缺。第三,鼓励文化旅游业发展方式的创新,鼓励开发方式、业态类型、体验和消费场景、商业模式、服务方式、数字化智能化等的创新,全面提升文旅业全要素生产率。 

  全面提升——突出主题特色,打磨核心要素,建设品牌旅游目的地。突出各县市的优势和主题,发掘城市的核心要素和特色,打造品牌服务,满足来访红河州的游客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各县市需要打造良好的主题氛围,复兴和活化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实现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吸引力的双提升。 

  区域串联——构建“一心五区一带两廊”布局,加强区域整合和合作。科学分析和研判县市文旅资源,坚持整合和合作的方式,实现旅游品牌的新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新提升。按照“高端化、国际化、特色化、智慧化”建设要求,以“五网”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交通建设和文旅大型建设项目建设为契机打造“一心五区一带两廊”布局,推动区域内文化、旅游、体育、医养、研学、智慧领域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依托滇越铁路、沿边城镇开放带、泛亚铁路东线等重要廊道,内结节(点)网(络),铸造高地。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强化昆玉红旅游文化带产业体系建设,注重交通串联,承接环线更多的客流,努力提升红河州在大滇西旅游环线、昆玉红旅游文化带的战略地位和层级。建立区域深度合作机制,强化县市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三)“十四五”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

  在总体思路的指导下,结合国际国内旅游发展趋势,发掘红河州及州内县市的主题和特色,制定“十四五”期间红河州文化和旅游“13456”的发展战略目标。 

  “1”是“一个目标”,即文化旅游高质量方向,文旅总收入达到1400亿元,力争比2021年翻一番。到2025年,全州接待国内外旅游者人数超过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10%,文旅总收入达到1400亿元,年均增长8%,其中旅游总收入1172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产值221亿元,文旅产业增加值373亿元,占到全州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5%左右,对全州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显著提升。 

  “3”是构建三大核心品牌,即以哈尼梯田文化为特色的世界级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融入“一带一路”的国际文化走廊;以优质生态环境为基础,康养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4”是形成“一心,五区,一带,两廊”的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全州文化旅游发展进一步呈现出节点突出、线路清晰、区域联动和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 

  “5”是实现五项突出的建设成果,即社会主义在边疆繁荣发展;全域旅游高端发展;云南旅游的新方向、新增长极和新增量;文旅深度融合的示范区;具备广泛影响力的旅游创富和乡村振兴标杆。 

  “6”是完成六个发展任务,通过五年奋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完善文旅产业支撑体系、搭建现代科学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旅游品牌和市场营销、加强文旅保障体系建设。 

  展望2035年,全州要紧紧围绕以文化遗产和健康生活为核心品牌的旅游目的地,融入“一带一路”,辐射南亚东南亚,成为我国入境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国际文化走廊的核心节点总目标。努力实现“两个基本建成”发展目标:基本建成文化强州,文化建设迈入全省前列;基本建成旅游强州,旅游发展进入全省前列,成为云南旅游重要增长极。 

  第二章 优化布局,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紧紧围绕“边疆、民族、山区、美丽”州情新内涵,充分发挥红河州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区位、产业、资源、人文等优势,深化“一心五区,一带两廊”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做强蒙自旅游辐射和文化消费中心 

  建设发展条件。一方面,蒙自作为行政中心,处于相对地理中心的位置,是区域重要组织中心,与北部弥泸康体休闲度假旅游区、南部边境风情旅游区、西部最美乡愁之旅文化体验旅游区和西南部哈尼梯田遗产文化生态旅游区,有良好的联系,而且本身就是滇南中心城市群旅游区的一部分、滇越铁路旅游带和个碧石铁路旅游线的汇合点,旅游中心区位明显。另一方面,蒙自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红河州乃至云南省历史上的多个第一,城市环境优美、旅游基础、多元文化和服务设施优势明显。红河蒙自机场已经开工建设,标志着红河州“南北通航空”目标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建设发展目标。维护蒙自的中心职能地位,提升蒙自的旅游吸引力,增强蒙自旅游集散和接待服务中心地位。逐步成为红河州全域旅游的组织服务中心和滇越边境出入境旅游的重要组织中心。利用蒙自在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蒙自对于全州文旅融合发展的带头引领和辐射作用,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文化旅游辐射中心,打造文化旅游消费创新的前沿。 

  建设发展重点。大力推动沿边跨境旅游和大口岸建设,利用蒙自机场、滇南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弥勒—蒙自高铁、蒙自—屏边高速公路等重要基础设施,进一步强化蒙自的核心中枢作用;建设蒙自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提升蒙自国际商务商贸功能。加快红河书院、红河州博物馆改造提升、蒙自市图书馆改扩建等一系列工程,完善旅游公共服务。 

  二、做优五大高质量文化旅游区 

  (一)滇南中心城市群旅游区

  建设发展条件。滇南中心城市群旅游区的范围包括蒙自市、个旧市、开远市、屏边县4个行政区,“三千四百年”七张名片中占据其四。滇南中心城市群旅游区具备城市综合配套优势,经济基础良好、交通发达、气候优越、生活便利。蒙自具有红河州政治经济中心的根本优势与云南省近代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过桥米线的起源地优势,个旧具有“世界锡都”的工业优势,开远拥有城市休闲品牌、气候医养资源、高原特色农业资源、工业遗址资源、高原体育运动等优势,屏边具备民族风情特色和大围山国家公园生态资源优势。 

  建设发展目标。目标是成为红河州全域旅游服务中心、红河州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点。滇南中心城市打造为集滇南交通枢纽、沿边开放前沿、特色产业基地、生态人文宜居为一体的水韵湖城,并纳入屏边县一体化建设。丰富和优化文化旅游产品、提升城市品质,扩大产业辐射和带动作用;开发和促进旅游消费、边境购物,打造滇越跨境旅游消费中心。 

  建设发展重点。围绕发展目标,重点建设打造“米轨时光”跨国精品旅游体验带、个旧“世界锡都”工业旅游片区、开远南部凤凰湖片区、西城片区、羊街大庄片区“三区聚核”、蒙自“一城、一轴、一带、四区”、大围山国家公园等核心区带,建设蒙自市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个旧市选厂片区锡文化创意产业、开远知花小镇景区、屏边滴水苗城和三家湾等一批旅游功能区、特色小镇、农业基地,加快文旅产业集聚和重大重点项目集聚。促进和创新文化旅游消费,打造滇南中心城市消费中心。开展蒙自石榴节、个旧锡文化节、过桥米线节、苗族花山节等节庆支撑。 

  (二)哈尼梯田遗产文化生态旅游区

  建设发展条件。以大规模、高品质的梯田景观资源为基础,哈尼梯田遗产文化生态旅游区的范围包括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金平县4个县行政区。该区以梯田农耕文明和哈尼民族文化为灵魂;以哈尼长街宴特色餐饮文化和哈尼歌舞体验、哈尼蘑菇房传统及建筑形态的民族风情,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自然人文景观为内容。 

  建设发展目标。把“哈尼梯田”世界级旅游资源转化为世界级品牌;深度挖掘哈尼民族文化内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极致的梯田景观和极致的哈尼文化的一流组合。 

  建设发展重点。围绕发展目标,重点建设打造元阳县全国哈尼梯田文化旅游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红河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迤萨马帮古镇旅游区、绿春县中国哈尼城、金平县蝴蝶文化旅游区等核心片区。积极发展观光摄影、梯田休闲度假、康养旅居、健身康体、农特产品、民族文化创意设计、民族工艺品等旅游业态,完善文旅产业和产品体系。实施“数字梯田”行动计划。建设元阳机场(4C级支线机场)、元阳高速公路、景区道路提升改造、停车场等重点工程。近期推进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为国内外游客提供高品质旅游服务。多途径提高农耕积极性,以保持梯田农耕的方式,守护千年哈尼梯田文化;遵循“植入融入”理念,加强当地党委和政府的介入,保护和复活古寨。 

  (三)最美乡愁之旅文化体验旅游区

  建设发展条件。“最美乡愁之旅文化体验旅游区”的范围包括建水县、石屏县2个县行政区,拥有众多文物古迹资源和优美自然生态水体资源的优势,以古城文化魅力为吸引点。建水先后获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等称号;石屏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街区。 

  建设发展目标。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国家级旅游景区;打造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探寻边地中原文化、体验滇南田园风光、品味康养烟火味道;着力构建“一湖引领、双城带动、两廊串联、十团闪亮”的滇南“最美乡愁之旅”新格局,打造“中国最美乡愁旅游地”。坚持“+旅游”思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云南省重要的绿色果蔬加工基地”;发展康养产业,建设富有魅力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健康生活目的地,打造古城文化休闲和度假目的地。 

  建设发展重点。重点发展建水“两核—两轴—环四区”、石屏“一环七区两带”。保护和依托千年临安古城、石屏古城和异龙湖秀美的自然景观,抢抓“米轨旅游观光列车”恢复运营契机,串联沿线古建筑群、传统村落、特色村寨、田园风光、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特色小镇,推进“一湖两城”历史文化遗产廊道建设,共同建设西部古城文化体验式旅游环线,打造中国最美乡愁文化旅游地。积极恢复和活化古城传统风貌气息,举办孔子文化节、紫陶文化节、杨梅节、环湖马拉松等节庆赛事。在文旅资源、交通衔接、项目调度等方面实行“州级统筹、县级实施”制度,形成合力,全力构建“最美乡愁之旅文化体验旅游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四)弥泸康体休闲度假旅游区

  建设发展条件。弥泸康体休闲度假旅游区的范围包括弥勒市、泸西县2个县市行政区,推进弥勒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弥泸一体化的建设。弥勒市以极致的城市综合环境为优势,相继荣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园林县城”“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等桂冠,经济繁荣,是知名品牌红河香烟、竹园红糖、云南红葡萄酒的生产基地。泸西县区域枢纽地位明显,地处滇黔贵交通走廊和泛亚东线走廊之间,是滇中城市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境内有着适宜的气候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拥有阿卢古洞4A级景区,拥有高原梨和G20峰会蔬菜等特色产业。 

  建设发展目标。充分发挥红河州北大门、靠近滇中城市圈和作为云桂高铁枢纽的区位优势,重点提升宜居城市品质,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云南省宜居城市,建设滇中绿色发展新高地,加快形成大旅游、大健康、大消费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 

  建设发展重点。重点推进弥泸文旅康体一体化,统筹发展弥勒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太平湖、东风韵等文旅小镇、泸西高原特色全域旅游目的地、城子古镇、现代花卉产业园等,加强水乡场景、古村场景、陶艺场景、梯田景观场景等内容创新。丰富旅游业态,延伸温泉、溶洞、体育、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民族风情、现代花卉、红酒等产业产品链条吸引旅游、旅居和商务客源,加强商务会议展览、自驾、旅游购物消费、运动赛事、康养旅居、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体验、亲子游等功能的建设。基于区域优质的城建环境、气候特点、旅游接待设施,启动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品牌。 

  (五)中越边境风情旅游区

  建设发展条件。中越边境风情旅游区的范围主要包括河口县、金平县、屏边县3个县行政区。河口县位于中国西南最南端,拥有铁路口岸、公路口岸2个国家一类口岸,是我国与越南、东南亚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金平县和越南边境线长达502公里,拥有金水河国家级一级口岸和热水塘、地西北两个边民互市点,山区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9.72%;屏边县距国家级开放口岸河口县95千米,是云南省唯一的苗族自治县,拥有大围山国家公园、滇越铁路“人字桥”等知名景点。 

  建设发展目标。加强中越两国的旅游合作,建设中越边境跨境旅游目的地,使红河州成为云南省跨境旅游的又一增长点。突出生态旅游、异域文化、民族风情和口岸特色,打造祖国西南边境靓丽的风景线;同时依托于跨境滇越铁路特色交通体验,纵深发展中越边境旅游,向云南其他内陆县市延伸,筑“沿边开放”高地。 

  建设发展重点。推进河口全域旅游示范区、金平“中国·红河蝴蝶谷”休闲旅游经济带、云南·金平康养长寿旅游特别试验区、金水河镇、勐拉镇“两镇一体化”、屏边“一核、两带、三区”建设。以边境贸易、跨境电商、跨境贸易会展、民族风情、边地科普探险探秘、生态旅游、医疗康养等为产业基础,筹备边境旅游试验区、跨境旅游合作区,充分发挥中越口岸优势,重点推进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建设。 

  三、做好滇南文化旅游经济带 

  建设发展条件。滇南文化旅游经济带依托弥建高速公路和建(个)元高速公路,形成弥勒(泸西)一建水(石屏)一元阳(红河)文化旅游黄金通道。向北连接滇中,向东连接昆河经济走廊和珠三角北部湾,向西连接中老经济走廊,向南连接6县和东盟的旅游环线,串联起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滇越铁路、临安古城等核心旅游资源,以及全州大部分特色小镇、多个美丽县城、一批半山酒店。 

  建设发展目标。串联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和滇越铁路文化线路遗产的黄金通道,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最具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璀璨明珠,建设建水石屏“滇南最美乡愁之旅”文化旅游带和历史文化遗产廊道。 

  建设发展重点。推进千年哈尼梯田和百年滇越铁路“双历史文化遗产”联合营销,加强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强化滇南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中国醉美摄影旅游线路品牌建设。开发建水—石屏小火车精品体验游、开远—蒙自米轨时光之旅、滇南寻味之旅、梯田民俗深度探秘自驾、摄影采风线路、边地中原文化古镇风情游等产品。推进石屏县米轨火车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弥勒通用机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元阳机场、建水—团山旅游线路、泸西城子古村高速连接线、红河县哈尼梯田环线提升改造和撒玛坝旅游风景道建设等文旅基础设施项目。 

  四、做亮两大特色文化旅游走廊 

  (一)红河谷康养度假旅游走廊

  建设发展条件。红河谷康养度假旅游走廊以红河、元阳、个旧、金平、绿春、屏边、河口等县市沿河区域为重点空间,是昆河、昆曼两条国际陆路大通道的连接线,以红河水系及沿河道路为交通基础,具备区位交通优势。作为亚热带生态干热河谷,红河谷区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超过200亿立方米,气候类型多样,具备发展避寒康养度假的生态气候优势和风光迤逦的山水资源优势;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仅次于亚马逊雨林的世界第二大热带雨林,李仙江是链接中国越南、老挝的一条黄金水道。红河谷康养度假旅游走廊集中了十分优质完整的文化旅游资源,串联了以马帮文化、哈尼族彝族文化、东南亚异域风情文化为中心的历史人文资源,以锡工艺、少数民族工艺为核心的创意文化产品。 

  建设发展目标。定位为国家级风景道,打造可观光、可体验、可康养的红河谷健康生活目的地品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风光旖旎、物产富饶、民俗风情、人文古韵”的红河谷山水旅游文化走廊、民族文化长廊带,强化康养设施,打造康养旅游示范区和智慧健康城市,打造红河谷品牌特色美食和农特产品。 

  建设发展重点。红河谷开发哈尼梯田、河谷立体农业、冬季康养、江河垂钓、服务集散点、自驾营地、水上旅游、郊野运动、风味餐饮、特色购物和民族村寨等深度体验项目,结合自驾游、骑行、户外徒步的旅行方式,打造河谷沿线精品线路、绿道和路线,培育相关市场和赛事,满足游客深度体验和探秘的需求。坚持“互联网+健康养老理念”,引进大健康体检医院和专科医疗机构,建设中医药康养基地,打造区域医学疗养高峰;充分利用条带区域的温泉资源,服务特殊群体养老和慢性病治疗的需求。建设休闲观光田园综合体。在景观和生态保护上,维护优美的自然旅游风光,恢复蔓耗红河水运古码头历史风貌;在旅游营销推广上,适度绑定红河谷康养度假旅游走廊的各种资源,加强“红河谷”品牌优势的宣传和营销。加快产业培植,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一批绿道、徒步线路、酒店住宿等旅游供给,完善“红河谷最美国家级风景道”相关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二)“米轨时光”跨国精品体验旅游走廊

  建设发展条件。滇越铁路是云南省第一条国际铁路,个碧石铁路是全国唯一寸轨铁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米轨时光”跨国精品体验旅游走廊以开远、屏边、弥勒、蒙自、河口、个旧、建水、石屏等铁路沿线周围区域为重点空间,打通昆明市与越南海防市的跨境米轨列车的旅游交通路线,串联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蒙自海关旧址、开远凤凰生态公园景区、滇越铁路“人字桥”、滇越铁路大桥、团山民居等景区景点。 

  建设发展目标。采取大边境旅游策略、坚持对外开放、发挥辐射作用,打造具备国际吸引力的“米轨时光”跨国精品旅游线路,按照全域旅游理念,打造高水平全域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示范项目,强化铁路串联区域旅游资源的效果、发挥旅游轴线作用,建设另一条国家级旅游风景道,加强新媒体时代的国内外旅游宣传营销,讲好故事,塑造优质的滇越铁路文旅品牌。 

  建设发展重点。串联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等文保单位及个旧锡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旅游景区,打造滇越铁路活态博物馆。以点线结合的方式,重点打造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及周围关联片区等节点工程,丰富博物馆群落、探秘穿越、遗产寻踪、文化生态、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旅游产品,推进滇越铁路保护开发工程,注重铁路沿线的景观保护和优化。依托精致的、慢速的、装饰精美和高品质的旧时风格火车车厢,结合现代火车的便利与老火车的风韵,提供车厢内酒吧、精致餐饮、音乐表演和其他特色服务,打造怀旧时光主题、星空夜色主题、烛光主题等多形式的旅游精品。加强个碧石铁路、开远米轨和石屏、建水、开远、个旧、蒙自、屏边沿线及周围区域的开发、保护、利用,进一步丰富及完善“米轨时光”跨国精品体验旅游走廊。 

  第三章 丰富文化产品服务供给 

  对接国家重大文化建设工程和“云南文化精品工程”,积极推进红河州文化建设,繁荣发展文化精品,提供更多元、更先进、更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全面提升红河州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讲好“红河故事”,塑造“红河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在边境的繁荣发展。 

  一、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进艺术繁荣发展 

  (一)推进优秀文艺作品生产

  围绕红河州独特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地方文艺,坚持生产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优秀文艺作品。健全文艺作品质量综合评价机制,围绕价值取向、艺术水准、受众反应、社会影响等主要指标,打造一批红河特色、思想先进、艺术精湛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发挥文艺作品在引领社会、教育人民和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依托红河州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鼓励和支持通过网络形式生产和传播红河州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学、歌舞、曲艺和手工艺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原创作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建设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空间,夯实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根基。 

  (二)扩大群众文艺人才队伍

  培育和支持以红河州本土文化为根基的作家、艺术家、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代表和文艺团队等草根艺术家、乡土文化能人的发展,搭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展示和学习平台,实现红河文化产品的专业化和本土化发展。发挥好国家级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在繁荣基层文艺、推广传统文化中的引领作用,鼓励青年人多接触、多学习、多掌握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持续开展主题明确的文化类制度性群众活动,打造独具特色的基层文化品牌,起到宣传红河、展示红河、推动红河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三)夯实文化强基工作

  通过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在游客和居民两个层面实现文化强基策略。在游客方面,通过文化创意和旅游体验的结合,让游客在轻松的旅游体验中触碰、内省、发扬优秀文化,使文化的生命和精神得以传承,活化和传承红河州文化。在居民方面,通过实施文化复兴战略,开展特色文化普及教育和推广活动,让地方文化植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以文化和旅游为媒介,为居民提供对外宣传家乡、展示家乡的平台,增强地方文化自信和自觉,从而夯实文化根基。同时,注重加强文化和旅游研究型和管理型人才的培育,助推文化和旅游可持续发展。 

专栏1:实施红河文学艺术精品工程

打造一批红河文学艺术精品。以红河州各民族丰厚的文化资源,尤其是“三千四百年”历史文化名片为内容,力争推出反映时代精神、红河浓郁地域特色和少数民族特色的大型民族歌舞剧1台、舞蹈精品15个和本土歌曲精品10首,建设滇南演艺综合体,举办大型演艺项目。 

重点培养本土文艺人员和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培养一批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推动文艺作品面向群众,服务人民。力争培养一批40周岁以内的名家名师人才,加强与省内外地方的文学艺术交流合作,推选一批青年创作人才入选“青年艺术人才原创作品奖”、参加“云南省青年演员比赛”。办好《红河文库》,广泛征集单位和个人收藏的文献古籍,保存和传承一批具有研究价值的汉语言文字著述、碑刻等。 

培育一批文化演艺名品。重点打造“蒙自《honey(哈尼)红河》、建水《临安旧梦》、河口《中越风情》、元阳《梯田印象》、红河《马帮女人》、金平《梦幻蝴蝶谷》、弥勒《阿细跳月》、石屏《花腰放歌》、屏边《花山》”等9台各具特色的大型精品演艺。 

  二、传承革命精神,打造红色文化精品 

  (一)积极建设红色文化公园

  围绕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红色文化主题,加强对抗战、爱国为主题的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扬,依托现有的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查尼皮和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等重点文物资源,打造集中红色文化、爱国教育和休闲游憩为一体的红色文化公园。对标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求,修缮遗址遗迹,提升红色文化公园内的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争取融入云南省文化重点工程建设。 

  (二)创新打造红色文化精品

  贯彻落实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建设,整合爱国主义教育纪念馆、陈列馆和烈士纪念设施,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等数字化手段强化游客沉浸式体验感,以创新的叙述方式增强游客对红色故事和革命精神的切身理解。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众,开发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如深耕红色文旅青年市场,挖掘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查尼皮和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真实故事,提炼其中3至5个重点故事,打造红色文化旅游新爆点。 

  (三)提升红色旅游产品文化品质

  深度挖掘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旅游文化及革命传统实践教育方面的价值,持续打造红河州红色旅游名片,以蒙自查尼皮红色旅游景区为依托,运用声音、图像、动画、数字互动等科技手段还原革命历史,使红色旅游由静止向动态转型。建设中共云南一大纪念馆,完善馆内基础设施,升级优化管理服务水平,配套建设游客服务中心、陈列馆、廉政教育馆等,协调配置相关革命历史物件,使游客的红色体验具象化。 

专栏2:实施红色文化精品工程 

保护红色文化遗产。重点保护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查尼皮、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等165个州级革命遗址和8个州级抗战遗址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查尼皮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屏边县红色军旅文化游览休闲体验地等红色文化景区,提升陈列水平和服务水平,争取打造成为国家4A级景区。 

整合开发红河州红色文化资源。以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查尼皮和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为核心,整合新安所历史风貌街区、新安所历史文化名镇提升工程、芷村火车站旅游项目、盘北指挥部、西山革命纪念公园、建水朱德旧居、朱家璧纪念碑、张冲故居、屏边烈士陵园、金平烈士陵园、勐拉橡胶农场等资源,主动融入省级红色文化精品项目建设。 

积极融入云南省红色文化旅游线路。串联核心红色旅游资源,打造重点突出的红色旅游线路,重点串联昆明—石林—蒙自—屏边—河口—砚山—广南(文山)、富宁(麻栗坡)等地发展爱国主义教育旅游线路,突出滇越铁路、西南联大、抗战历史、爱国情怀等爱国主义主题内容。 

创新打造红色文旅IP。汇聚全州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集思广益,打造一批具有红河特色的红色文旅IP——“红河文旅”,设计出深受年轻消费者欢迎、具有纪念价值、实用便携、时尚新颖的红河文旅周边产品,通过线上和线下同时推广,争取打造出3—5款引爆市场的“红河文旅”周边产品。 

  三、讲好“红河故事”,打造文化交流平台 

  (一)搭建交流互鉴世界文化遗产论坛

  充分利用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与国内外其他同类型遗产地建立联系,创办国际级的世界文化遗产论坛,展示世界遗产的文化风貌和保护利用的独特方式,从而探索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传承至今的特殊途径和机制,为世界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发展问题破局,打造红河州国际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提升红河州文化交流的国际影响力。 

  (二)举办高层次的跨境文化交流平台

  通过主题明确、主体鲜明、组织有序的文化嘉年华活动展现红河州与世界对话沟通、交流、互鉴的文化张力,展现红河州现代、开放、创新、自信的精神风貌,搭建国内外创意文化交流平台;通过举办文化创意发展大会,探讨文创产业发展趋势,分享青年文化创意企业经营理念,打造创意人才交流互助合作平台,助力文化创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建设都市休闲文化交流公园

  依托地方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公共场所,结合文化旅游、城市休闲和公共绿地空间,以各县市标志性的地方性格和发展沿革为核心,深入发展都市文化休闲产业,挖掘各县市不同的休闲内涵,塑造独特的城市休闲符号,为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打造地方休闲服务基地和现代娱乐中心,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生活、休闲需求,打造面向都市大众的文化休闲与交流空间。积极推进都市休闲文化公园的区域交通、环境和休闲娱乐设施的完善,能有效提升区域价值,塑造城市景观,建设城市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动城市休闲文化发展。 

  (四)创建名人文化IP

  深挖红河州的名人文化,通过创建一系列名人IP,提升红河州文旅产业的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根据名人特征及其杰出领域,推出不同主题、各具特色的文化名人IP;展示多样化,以文化为引导,以创新为驱动,打造多样化的名人IP展示形式,推进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全域化发展,对名人文化IP创建实行全域化覆盖,打造名人系列产品。通过名人文化IP,讲好“红河故事”。 

专栏3:实施“红河故事”文化交流与展示工程 

搭建国际交流互鉴平台。积极与意大利、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拥有相似世界文化遗产资源的国家达成合作,在元阳哈尼梯田景区共同举办世界文化遗产论坛,围绕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的困境,加强沟通,相互借鉴先进经验,共同突破世界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难题。 

打造都市文化休闲与交流平台。打造滇南中心城市群旅游区、蒙自南湖片区旅游综合体、蒙自市金属工艺文化创意园、红河谷·旅游嘉年华、太平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红河水乡、弥勒市博物馆、东风韵特色小镇、秋雨书院、环金湖锡文化和旅游开发项目、牛奶小镇、开远凤凰生态公园、开远工业博物馆、开远知花小镇、白水片区休闲度假基地、阿庐古洞景区与泸西文庙、黄草洲国家湿地公园等都市文化休闲项目。 

规划红河城市休闲文化展示廊道。路线一:弥勒(太平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东风韵小镇、可邑小镇、红河水乡)→泸西(城子古村、黄草洲国家湿地公园、阿庐古洞、高原体育康养小镇、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路线二:弥勒(太平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东风韵小镇、可邑小镇、红河水乡)→开远(凤凰生态公园、知花小镇)→个旧(环金湖锡文化创意园区)→蒙自(百年滇越铁路蒙自碧色寨站、过桥米线小镇)。 

创建红河州文化名人名家旅游名册。整理红河州文化名人名家故事,收录成册,集中展示红河州十大名人文化IP,如中国现代数学先驱熊庆来、新中国开国元帅朱德、云南史上唯一的状元袁嘉谷、官至内阁大学士出任光绪皇帝的老师尹壮图、清代进士许贺来、用笔杆子治理新疆长达16年的新疆总督杨增新、江西知县曹士桂、《地理或问》著者陆应谷、清朝时期中国首富——钱王王炽、梧州知府陈鉴、边疆建设英雄金武等。 

  四、加强文物保护,培育历史文化精品 

  (一)增强红河州历史文物保护力度

  贯彻落实国家文物保护和利用等相关政策和要求,对7张名片的文化核心资源进行重点打造,增强对相关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的安全长效保护机制和资源资产管理机制,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做好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性修缮工作,保护红河州历史文化记忆;深化对历史文物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的跨界研究,通过文化艺术博览会、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等平台牵引,促进对外文化贸易创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去”。 

  (二)打造标志性文化休闲精品

  充分利用红河州已有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城市规划馆、纪念馆等文化场所资源,加快各地文化场所数字化改造升级,以各县市独特的地方历史文化,运用差异化发展策略合力打造红河州地方文化名片。科学保护和合理建设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文化街区,围绕“以文塑城、以文兴旅、以文兴业”做文章,聚力提升重点文物资源和历史文化空间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领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三)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街区

  从空间整合、功能重构、文脉延续等方面,对红河州的知名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特色街区和景观等进行保护性开发,改造和升级成为有历史纪念意义的街区和文化艺术聚集区。重视空间整合和功能重构,既保留原有建筑元素,体现地方传统文化底蕴,又要重新划分空间层次,区分居民的生活功能与游客的休闲功能,同时满足历史文化传承,增强休闲体验和文创体验的需求。 

  (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对红河州地方文化资源、文化用品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打造出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深入研究大众需求,挖掘文物内涵,找准文化定位,对接现代社会生活,用现代产品形式展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深入挖掘传统元素丰富的文化内涵基础上,借用现代设计手法,找到传统与创新的平衡点,设计出富有民族特色且具有生命力的作品,以设计驱动文化创意产品消费升级。 

专栏4: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利用工程 

实施重点文物保护修复工程。(1)推进珍贵文物普查和遗产申报工作,统筹管理和科学开发蒙自碧色寨车站、屏边五家寨铁路桥、白寨大桥、个旧鸡街火车站、河口对汛督办公署、法驻河口副领事府、开远洋人坟、石屏火车站、建水县乡会桥车站站房、建水县临安车站站房等与铁路相关的可移动文物等资源。(2)加强重点文物保护工作,重点开展石屏古城保护恢复项目、个旧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鸡街火车站修缮、弥勒市髯翁森林公园建设、弥阳文昌宫及建国楼保护利用工程、竹园万福寺藏书楼修缮、姜梅龄故居修缮、朋普文昌宫修缮、个旧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丰隆商号防雷、保护利用工程项目、开远市工业博物馆建设项目、石屏县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建水县古窑址保护公园建设、朱德故居提升改造项目、泸西万寿寺三佛殿、泸西县文庙片区保护与开发建设项目、河口县历史文物保护项目等文物保护和修缮工程。 

打造一批标志性历史文化休闲精品。(1)重点打造一批历史文化休闲产品,如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蒙自市西南联大旧址文化体验园、建水文化旅游度假区、建水古城“大院+”系列新业态项目、红河书院、开远工业博物馆、石屏县米轨火车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城子古村、石屏古城与宝秀古镇、侨乡迤萨马帮古镇、河口国门书院等精品项目。(2)着重打造一批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产品,如元阳县哈尼梯田(国际)摄影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可邑小镇、“中国哈尼城”风情旅游小镇、阿倮欧滨森林公园等项目。(3)抓紧落实以产业带动文化休闲的项目,如紫陶小镇与燕子洞文化旅游区、环金湖锡文化和旅游开发项目、开远知花小镇等项目。(4)打造现代创意文化示范区,如东风韵特色小镇、蒙自市金属工艺文化创意园、个旧市选厂片区锡文化创意产业、儒林大师荟(艺术家聚落)、石屏豆腐文化产业园等项目。 

联合越南共同申报滇越铁路世界文化遗产。(1)加强中越合作,尽快实现红河州境内的弥勒站、开远站、蒙自碧色寨站、屏边站、河口站与越南境内的老街站、河内站、海防站的串联互通,加强中越双方关于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交流与合作。(2)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共同推动中越跨国旅游观光列车的开通。(3)打造“米轨时光”跨国精品文化旅游廊道:弥勒(百年滇越铁路弥勒巡检司站、太平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东风韵小镇)→开远(百年滇越铁路开远站、知花小镇)→蒙自(百年滇越铁路蒙自碧色寨站、南湖公园、过桥米线小镇)→屏边(百年滇越铁路屏边人字桥、大围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河口(百年滇越铁路河口站、异域风情街)→越南老街(沙坝高山度假胜地)→河内(还剑湖、胡志明故居、水上木偶戏)→海防(海防老城区、法式园林与古典建筑风光)。 

  五、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塑造非物质文化精品 

  (一)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抢救保护濒危文物,弘扬包括音乐歌舞、传统节庆、民族工艺在内的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传习馆)等公共基础设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奠定物质基础。继续开展非遗进校园的普及教育活动,正确引导青年人对非遗的兴趣,修复传统文化断层,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打造红河非物质文化标识

  围绕1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相应的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综合利用互联网、多媒体、VR、AI等高新科技,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展览、图片展示、技艺展演、学术讲座等活动,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展演水平。打造红河州非物质文化知名品牌,在重要节庆、重大活动期间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提升非遗产品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鼓励政府部门、企业和高校联合,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红河州非遗项目“走出去”,打造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重要标识。 

  (三)提升非物质文化挖掘和体验创新

  通过培育非物质文化创新产品,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让非物质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提高非遗的经济附加值。通过举办文博及非遗讲座、精品展览与非遗体验等活动,开展非遗普及教育。基于地方非遗项目,扶持传承人开设传习所、展示馆,实现产业化发展。充分发挥各地优秀民族文化艺术题材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推动实施一批驻场旅游演艺项目建设。通过网络或广播电视台,创新非遗节目。高校提供智力支持,通过科学研究、教学创新实践等方式,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实时孵化创新创业项目。博物馆设专区固定推广项目,如增设非遗馆、非遗大师工作室等非遗专区等。 

  (四)建设多层级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对文化所依存的自然环境、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实施全方位保护,争取创建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鼓励各县市建设一批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全域性、多层级的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培育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共创的典范。 

专栏5: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工程。(1)争取创建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整合州内的哈尼族彝族文化资源,突出红河流域多民族融合的地方文化特色,申请创建“红河流域哈尼族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与信息共享,建立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系统。(3)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重点保护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和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乌铜走银制作技艺、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哈尼族祭寨神林、苗族花山节、都玛简收等1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尽快推进绿春县哈尼梯田文化保护传承基地、建水县紫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项目、“哈尼梯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学校”援建项目、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传承项目(“贝玛文化书院”建设)、元阳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箐口哈尼梯田农耕文化展示中心等项目落实。 

实施非物质文化振兴计划。(1)建立红河州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2)打造建水紫陶、石屏乌铜走银、蒙自过桥米线、彝族刺绣、苗族刺绣等传统工艺品牌。(3)提升非物质文化演艺项目展演水平,充分利用四季生产调、哈尼哈吧、矻扎扎节、阿细先基、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彝族海菜腔、彝族烟盒舞、乐作舞、阿细跳月、彝族葛颇莫棉巴、铓鼓舞、彝族霸王鞭、大三弦、兵器舞、壮族神木铜鼓舞、苗族芦笙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4)打造非遗创新型项目,打造屏边县苗族非遗传统保护生态体验探险度假区、石屏县非遗创意园等非遗创新型项目,在创新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环线。(1)打造西部墨香古城文化旅游线路:建水(临安古城、朱家花园、团山民居、米轨时光小火车)→石屏(石屏古城、石屏豆腐、彝族海菜腔、彝族烟盒舞)→红河(迤萨古镇、撒玛坝万亩梯田景区)。(2)打造哈尼梯田世界遗产旅游线路:元阳(元阳梯田景区、阿者科)→红河(撒玛坝万亩梯田景区)→绿春(中国哈尼城、绿春梯田、哈尼长街宴)。(3)打造7张名片的非遗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建水(千年临安古城、百年米轨小火车、千年紫陶)→元阳(千年哈尼梯田)→个旧(锡都百年锡业)→蒙自(百年过桥米线、百年开阜通商)

  第四章 提升文旅产品质量,培育打造文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 

  创新发展人文休闲旅游、民族民俗旅游和文创引领型商品的文旅融合新业态,有序规划和开发科普研学旅游产品,强化“红河谷”康养旅游产品品牌,深入挖掘乡村旅游产品潜力,共同提升红河州文旅产品质量,打造文旅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 

  一、提升传统旅游产品 

  (一)推动观光旅游产品转型升级

  在生态观光的过程中嵌入自然科学、地理、环保等知识的科普,寓教于乐,提升生态观光旅游的教育意义。适应后疫情时代的旅游市场需求,调整传统的大众观光旅游模式,基于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与少数民族文化习俗资源,打造高品质的自然景观资源与少数民族风情旅游相结合的观光休闲游。构建科学的、完备的、可持续的保护体系,有序开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旅游。创新生态旅游模式,确保生态旅游品质,培育生态旅游意识。在政府主导下,实现全民参与旅游发展,最终达到人、自然、文化和产业融合的状态。 

  (二)提升商务会展旅游产品服务水平

  提升商务会展旅游产品和服务水平,与国际标准接轨,实现商务会展产业和旅游产业联动发力。发挥好红河州位于中国—东盟两大市场的结合部和昆明—河内两大城市辐射交汇点的区位优势,依托滇南中心城市及其周边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市与中越跨境口岸,开展会议与文化交流活动,围绕重点产业发展优势,开拓会展业,积极推动入境商务会展旅游与城市商务会展旅游。增强商务旅游供给能力,增强国内外商务交流与合作,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创新鲜明的商务旅游产品。加强对会展、商务、商业、旅游等设施建设,争取形成国家标准的硬件条件和有竞争力的商务服务质量,打造高星级商务酒店、会展场所等,吸引附加值高的国内外高端商务人士。 

  (三)推进跨境旅游产品有序发展

  后疫情时代,逐步恢复并积极发展自主高效的边境旅游产品。围绕中越边民互市贸易,以2个国家一级口岸为着力点,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加快落实免税政策,不断增强红河州边境互市贸易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推动中越跨境旅游的发展。借鉴先进的边境口岸发展经验,依托信息化系统、智能卡口等技术,强化安全准入检查,以更大的力度推动入境旅游市场,着力解决便捷通关手续,优化出入境手续办理流程,实现签证办理工作的规范、有序和高效,提升边民互市贸易便利化水平。持续推进河口边境旅游试验区创建等工作,将旅游业作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领域,集中力量打造精品跨境旅游路线,积极在南亚东南亚市场塑造红河州旅游品牌形象,推出主题鲜明、风情独特的旅游路线。 

专栏6:实施传统旅游产品提升工程 

推动传统观光旅游产品优化提升。(1)以文旅深度融合为引领,巩固提升传统旅游景区。积极创建红河水乡小镇、南洞—凤凰谷4A级旅游景区,提升改造泸西县阿庐古洞风景区、异龙湖湿地公园景区、紫陶小镇与燕子洞文化旅游区,建设元阳县红河谷旅游综合开发项目、阿倮欧滨森林公园、屏边县滇越铁路人字桥南溪河风光体验区等项目。(2)构建梯田观光旅游高端产品体系,提升元阳哈尼梯田景区、红河撒玛坝梯田景区、绿春梯田景区建设,推动元阳哈尼小镇、红河县云上撒玛坝文旅融创哈尼寨、绿春中国哈尼城等哈尼族特色小镇的差异化发展。(3)打造红河州观光旅游核心大环线:建水(临安古城、朱家花园、团山民居、米轨时光小火车)→元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哈尼古村落)→河口(边境口岸、河口免税区)→蒙自(滇越铁路蒙自碧色寨站、过桥米线小镇)→弥勒(太平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弥勒中国最美现代化文旅小镇)→泸西(城子古村、黄草洲国家湿地公园、阿庐古洞、吾者温泉、高原体育康养小镇、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 

建设区域性国际商务会展中心。鼓励企业设立区域总部及功能性机构,发展大型会展重点项目,蒙自国际会展中心、临安新区国际会展中心、弥勒太平湖国际木屋会议中心、河口国际会展中心等作为会展旅游的主要发展项目进行打造,打造红河州十大大型重点会展项目。 

推进跨境旅游合作区和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1)全面提升跨境旅游品质,打通金平与越南莱州、奠边府、山萝、老街四省的旅游精品线路,开通河口至越南下龙湾、海防、河内等旅游大巴,引导出境旅游消费回流。同时打造“昆明—红河(中国云南)—老街(沙巴)—河内—海防—广宁”两国六地旅游线路。(2)大力发展边境免税购物游,发展河口免税购物,设立可免税购物的街区或消费区。(3)推进边境“国门文化”建设,打造一批跨境旅游产品。在河口、金平和绿春打造边境“国门文化”建设项目,打造金水河口岸边境旅游区、金平县口岸跨境旅游综合项目、河口南溪口岸旅游度假公园、口岸森林公园4A级景区、国门口岸4A级景区、中国—越南“赶河”国际友谊文化港、绿春丫口水塘边民互市、李仙江热带河谷、黄连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半坡云海景区建设等项目。 

  二、发展科普研学旅游产品 

  (一)举办一系列自然教育活动

  突出自然教育旅游产品的教育意义,注重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科学精神的传播和青少年科学志向的培育。坚持公益性原则,鼓励社会机构进一步推进自然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多层次开展自然教育公众服务。鼓励构建“年龄分众式”自然教育全社会参与行动体系。 

  (二)开发科考探险旅游线路

  保持生态景观的原始性和神秘感,强调保护和开发的有机统一,合理控制环境容量,配套基本的安全急救设施,发展徒步、登山、山地自行车、泛舟、钓鱼、漂流等活动,丰富游客体验。依托现有的公路干线,引入专业化的运营机构,开发新、奇、特、绝、险的小众旅游线路,强化安全保护措施,加强对有资源条件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工作,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区域各种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及特殊文化提供科学依据。培育“红河游学”品牌,积极申报国家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三)加快发展研学文旅业态

  研判不同年级、不同季节、不同时长的需求规律,结合学校细分市场,构建研学知识体系。着重开发有质量的内容,促进研学教育产品水平的提升。打造传统和主题景区、度假区、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纪念馆+研学的模式,让文化和旅游融合为研学旅游提供新动能。建设一批研学基地和科考基地,建设农事观光园、体育乐园、水上乐园、动漫乐园等。 

专栏7:实施科普研学旅游精品工程 

开发一批自然科考和探险产品。开展金平蝴蝶生态研学之旅、屏边大围山生物多样性研学之旅、石屏昌明河森林探险极限运动河谷经济开发建设、绿春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体化发展动植物科考研学探险之旅、泸西阿庐古洞国家地质研学之旅、城子古村土掌房建筑研学之旅等项目。 

建设一批人文科考和研学产品。开展中国·红河蝴蝶谷旅游综合开发项目、金平蝴蝶谷小镇蝴蝶文化生态体验园建设项目、滇越铁路红河段探险体验建设项目等项目。 

打造红河美食文化体验旅游项目。发展蒙自过桥米线、石屏豆腐、弥勒红酒、绿春茶叶、梯田红米(元阳、金平、绿春)等特色美食,以及弥勒葡萄酒、开远高原蔬菜、蒙自新安所石榴、建水草芽、石屏杨梅、泸西高原有机蔬菜、泸西高原梨、屏边荔枝与猕猴桃等高原有机农产品。 

  三、强化康养旅游产品 

  (一)塑造气候康养旅游产品品牌

  红河州同时具备避寒和避暑的气候条件,是发展气候康养旅游天然绝佳目的地。基于红河流域干热河谷的气候优势,以红河、元阳、个旧、金平、河口、绿春等5个县市的沿河区域为重点空间,针对自驾游客和养老旅居群体,开发河谷避寒与高山避暑度假旅游产品。加快康养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逐渐提升医养康养服务能力,力争把我州打造成中老年群体“候鸟”式旅居度假的首选目的地和全国知名健康生活长廊。 

  (二)提高生态康养旅游产品知名度

  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提升生态体验、温泉疗养、森林养生、江河垂钓等康养度假业态,打造休闲农庄、养生度假区、养生谷、温泉度假区、生态酒店(民宿)等特色康养产品。围绕弥勒、泸西等县市,提升城市绿地空间,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打造宜居城市的典范,吸引更广泛的旅居人群;其次,争取国家宜居城市相关奖项,提高市场知名度,增强对国内外中高端旅居游客的吸引力。 

  (三)打造森林康养旅游新业态

  融合特色康养小镇和全域布局,夯实康养旅游基础。在森林康养和森林旅游新业态发力,以绿色生态和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围绕最精华的天然森林资源和最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建设石屏龙韵养生谷、太平湖森林小镇等一批具备代表性和特色的森林康养基地,配套现有的康养地产,发展康养旅居等新业态,打造“天然氧吧”康养之地。 

专栏8:实施康养旅游精品工程 

聚力打造“红河谷”康养度假品牌。开发红河谷康养度假旅游走廊元阳片区、河口片区、个旧片区、红河片区、金平片区和绿春片区,以屏边、开远和蒙自为扩展区,健全度假区内的康养设施和医疗配套服务。 

建设一批温泉养生度假区。采取“温泉+”的综合开发模式,建设和提升弥勒市太平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弥勒湖泉温泉康养旅游区、泸西县白水塘片区旅游综合体项目、异龙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石屏拖竜黑生态度假区、龙韵森林康养度假区、泸西景宜吾者温泉养生度假区、开远凤凰谷康养旅游度假区、金平红河谷温泉康养中心建设项目、金平勐拉温泉傣族风情园建设项目、个旧贾沙鸡街温泉片区等一批温泉养生度假区。 

建设红河谷亚热带养老养生基地。包括河口(边境观光、红河谷康养度假旅游走廊河口片区)、金平(中国·金平蝴蝶谷、红河谷康养度假旅游走廊金平片区)、个旧(环金湖锡文化创意园区、红河谷康养旅游个旧片区)、元阳(元阳梯田景区、阿者科、红河谷康养旅游元阳片区)和红河(迤萨古镇、撒玛坝万亩梯田景区、红河谷康养旅游红河片区)。 

  四、深挖乡村旅游产品潜力 

  (一)创新发展乡村休闲与度假产品 

  以产业为着力点,着力打造集民俗体验、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养生度假、休闲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以乡村民宿作为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梳理可开发、可利用的乡村民宿资源点,整合有基础、有条件、可打造示范休闲度假精品的优势资源,提升传统农家乐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旅游产品转变,迎合个性化休闲时代需求,避免同质化竞争,争取差异化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 

  (二)充分激活乡村文旅体验

  依托多元融合的少数民族文化,各自发育出独具一格的乡村文化。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价值,开发乡村文旅精品,组织丰富多样的乡村文化体验活动,以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形态更多元、方式更多样、文化更丰富、领域更宽泛、创新更活跃的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好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文化传承、体验升级等工作,不断激发乡村文旅体验的活力。 

  (三)向乡村生活新理念转变

  立足于乡村旅游体验向乡村生活转变这一新趋势,全面认识乡村在生态、文化、生活方式上的特色和优势,保护村庄自然生态和人文气息的原真性,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充分调用乡村的景观资源、人文资源、农耕活动、有机饮食和生态环境,发展乡村康养旅游产品。 

专栏9:实施乡村旅游产品重点工程 

打造滇南最美乡愁之旅文体体验区。统筹石屏县和建水县包括传统村落、特色村寨、田园风光、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乡村旅游资源,打造最美乡愁旅游地。 

保护和恢复重点传统村落。对郑营村、团山村、可邑村、阿者科村等列入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村落进行保护性修缮。 

发展特色乡村文化旅游综合示范区。(1)开发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乡村文化旅游项目,打造泸西县城子古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新房村)、阿者科文化旅游特色村、红河哈尼梯田景区—多依树下寨村乡村文化旅游度假村、红河哈尼梯田景区—全福庄中寨乡村文化旅游度假村、攀枝花乡猛弄刺绣名村、石屏县郑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石屏县宝秀十二营盘特色村落、屏边县湾塘乡人字桥旅游特色村、马鞍底滮水岩村等项目。(2)建设一批智慧旅游试点乡村,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50个重点保护传统村落的数字化建馆工作,入驻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3)加快完善乡村旅游文化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已经在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上线的陡岩村委会陡岩村、牛孔村、城子村、陶村村委会符家营村、郑营村、老旭甸村、他撒村委会作夫村、苍台村、新房村、团山村、可邑村、爱春村委会阿者科村、土锅寨村委会箐口村等传统村落。(4)增加农耕文化或梯田文化体验项目,联系省内外教育机构设计特色研学项目,带动南岸可持续增长。依托古寨、传统设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呈现特色文化和耕读场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 

  五、打造产业融合旅游产品 

  (一)盘活休闲农业旅游资源

  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加快农业规模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建设的突破口,按照“农业+文化+旅游”的模式,将分散、闲置的土地集中利用起来发展特色农业示范园基地,走上“特色种植+观光采摘”的休闲农业之路。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旅游开发与经营活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完善扶持优惠政策,配套相应的资金补贴和保险扶持政策,切实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惠及参与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村民,统筹条件逐步完善、发展潜力较大的存量资源,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促进城乡发展互动融合。 

  (二)创新工业旅游体验模式

  推动城市产业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强调“工业+旅游”的联动发展,实现产业转型与城市休闲相结合。对停工、废弃的工业区、厂房和设备等加以利用,通过改造设计、陈列展览等形式,在保存历史价值的基础上,打造工业文化创意园区,使工业遗产与城市景观相融合,推动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三)丰富体育旅游产品类型

  推动体育运动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多业态合力发展。紧紧围绕健康生活目的地目标,推动高原运动与体育赛事结合,打造全国知名赛事品牌。依托高原、山地、河谷、水体等地形地貌及资源,发展山地运动、水上运动、户外露营、户外体育运动、养生运动、极限运动、传统体育运动、徒步旅行、探险等康体养生产品,推动体育、旅游、度假、健身、赛事等业态的深度融合发展。 

专栏10:产业融合产品打造重点工程 

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发展沙坝现代农业科研所、蒙自市草坝现代休闲农业旅游、新安所石榴小镇、玫瑰鲜花温泉田园综合体、云南红葡萄酒庄园、开远知花小镇、建水西庄泸江烟柳田园综合体(含团山、黄龙寺等)、宝秀田园综合体、石屏坝心“喜上梅梢·最美乡愁”田园综合体等项目。 

推进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统筹个旧冶炼厂、选矿厂、宝丰隆商号、云庙、宝华山寺和云南锡业公司工业遗产,开远万国旅社、王邦商号、龙公馆、洋人坟以及火电厂、水电厂、解化厂与弥勒红河卷烟厂等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 

建设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和户外运动基地。打造和营销开远小康杯足球赛事、蒙自市犁耙山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开远体育小镇、屏边健康步道、屏边县低空运动基地建设项目、泸西高原足球训练基地等体育运动基地,组织举办个旧马拉松赛事、弥勒红河水乡顶级汽摩赛事、异龙湖环湖自行车赛、异龙湖环湖马拉松赛等赛事项目。 

  六、创新文旅融合旅游产品 

  (一)制定相关文旅融合政策

  在培育文化旅游消费新热点、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品质、建设新型文化旅游功能区、促进红色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设计旅游文创系列产品、推动文化旅游扶贫等7个方面推出相关政策,构建文旅融合政策引导体系。 

  (二)建立一批文旅深度融合示范带动项目

  建立一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提升和拓展文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在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方面起到示范效应。具体而言,建立文旅示范小镇,用“文化旅游+”带动新型城镇化;建立文旅深度融合示范村;建立文旅产业园区,以创意带动泛文旅产业聚集;建立文旅示范景区和度假区,推进文旅资源和配套设施系统化整合;建立精品文化旅游带,促进区域文旅资源串联开发。 

  (三)全面提升红河州人文旅游名片

  深入开发古城观光与休闲的精品路线,在保持历史原真性和活态性的基础上,实现人文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围绕建水古城、红河迤萨古镇、石屏古城等,数字化展示历史建筑遗存和传统生活方式,创新营销手段,拓宽营销途径,提升营销效率,强化人文旅游城市形象,打造云南省新的人文旅游知名品牌。 

  (四)深挖民族民俗旅游产品价值

  立足于州内10个世居的少数民族资源,以哈尼族、彝族、苗族、傣族、壮族5个主要少数民族为重点,挖掘其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和民族节庆,尊重民族文化原真性,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实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可持续。打造民族特色节庆和民俗品牌,如哈尼族长街宴、彝族传统节庆、苗族特色餐饮、傣族泼水节等。 

  (五)开发一系列旅游文创引领型商品

  以高品位、创意性、功能性、层次性和主题性为设计理念,深挖红河州特色文化符号,将文化创意与特色文旅资源融合,丰富产品内涵,突出高品位性。开发建水紫陶、个旧斑锡、石屏乌铜走银、开远根雕、哈尼族服饰、彝族刺绣、开远鲜花工艺品、金平蝴蝶工艺品、屏边苗族刺绣等特色民间工艺品,立足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公众需求,拓展产品的吸引要素,使其既有文化韵味,又有实用价值,实现创意性和功能性的融合。培育一批文创龙头企业,提升红河文创产品市场竞争力。 

专栏11:实施文旅融合新业态重点工程 

打造文旅融合百亿示范项目。选择特色优势资源,筹划和包装5个百亿项目,积极推进元阳县哈尼梯田5A级景区创建工程、建水县和石屏县最美乡愁之旅文化体验旅游区打造提升工程、弥勒中国最美现代化文旅小镇工程、中越边境旅游示范区创建工程、“米轨时光”跨国精品文化旅游廊道工程等项目。 

建设(国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集中力量推进建水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元阳哈尼梯田5A级景区创建、中越边境旅游示范区、弥勒中国最美现代化文旅小镇、金平蝴蝶谷小镇蝴蝶文化生态体验园、个旧环金湖锡文化和旅游开发区等一批文旅融合项目,争取创建1个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建设一批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示范项目。(1)打造以地方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如建水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紫陶小镇与燕子洞文化旅游区、侨乡迤萨马帮古镇、石屏古城与宝秀古镇、城子古村等项目。(2)提升一批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如元阳哈尼梯田5A级景区创建、绿春梯田景区、撒玛坝万亩梯田景区、红河州金平蝴蝶谷小镇蝴蝶文化生态体验园建设项目、滴水苗城特色小镇、“中国哈尼城”风情旅游小镇、阿倮欧滨森林公园、可邑小镇、龙武镇茶马古道文化旅游项目等。(3)建设一批以都市休闲文化为主题的文旅深度融合示范项目,如太平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大围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异龙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屏边健康步道、凤凰生态公园、南正街主题文化街区、环金湖锡文化和旅游开发项目、屏边县滴水苗城影视文化基地建设项目等。 

发展一批特色旅游文化城镇和村落。(1)发展一批文化传承型特色小镇和村落,如蒙自市新安所历史文化名镇提升工程、弥勒可邑小镇、“中国哈尼城”风情旅游小镇、红河谷马帮侨乡小镇、河口瑶族盘王小镇、宝秀古镇、城子古村和郑营古村。(2)发展一批产业示范型特色小镇,如蒙自市石榴庄园—过桥米线小镇、开远国家级高端花卉特色小镇、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东风韵”小镇、阿庐旅游小镇、金平蝴蝶谷小镇、滴水苗城特色小镇、石屏豆腐小镇等项目。 

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到2025年,力争将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和个旧锡都锡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建设成为省级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打造一批民族文化旅游园区。如个旧市沙甸民族团结示范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红河县云上撒玛坝文旅融创哈尼寨建设项目、塔瓦彝族花灯民俗村项目等。 

  第五章 加强文化旅游产业要素和产业支撑体系建设 

  “十四五”期间,围绕“快旅慢游”旅游交通体系和“综合便捷”旅游集散服务体系构建,顺应文化旅游市场消费趋势,结合红河州自身发展优势,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能级。 

  一、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功能要素 

  (一)完善“快旅慢游”旅游交通体系

  提升旅游交通与风景道建设。完善依托城镇连接景区道路的旅游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推进高铁、机场及南部高速等连接主要旅游县市和通往4A级以上旅游景区断头路及“最后一公里”的公路建设,加快建设舒适、便捷、畅达、多点互通的旅游交通网络。增加自行车和徒步为主的绿色慢行道路体系,打造“6+5+3+1”特色旅游风景道体系。 

  加强自驾服务体系建设。强化自驾服务体系的枢纽建设,以蒙自、建水、弥勒、元阳的航空、铁路和其它重要交通枢纽为一级自驾车服务节点,其他县市为二级自驾车服务节点,沿途自驾车营地为三级自驾车服务节点,构建完整的自驾车服务空间体系。提升租车服务和旅游交通导航服务水平,方便远程游客的落地自驾车旅游组织。丰富各个节点自驾车服务内容,打造便捷、舒适、完善、安全的自驾车服务体系。 

  依托旅游风景道的建设,打造6条自驾主题线路,包括滇南风情体验之旅(昆明—石林—弥勒—开远—蒙自—屏边—河口)、红河谷探秘之旅(元江—红河—元阳—建水—个旧—金平—蒙自—河口)、民族风情文化之旅(通海—建水—元阳)、梯田文化主题之旅(红河—元阳—绿春—金平)、铁路文化主题之旅(元江—石屏—建水—个旧—蒙自—文山)、滇桂山水风情之旅(石林—弥勒—泸西—丘北—百色—南宁)。 

  (二)优化旅游住宿结构与布局

  从供给端发力,以“半山酒店”为引领,以商务型、度假型、经济型酒店为基础,以民宿客栈、休闲农庄等为补充,形成结构合理、类型多样的旅游住宿体系,全面提升旅游住宿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面向国内外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中高端消费市场,突出分众化、个性化和定制化消费新趋势,加强旅游度假区、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依据市场情况,合理布局数量充足的优质住宿接待设施。 

  (三)重点打造红河美食名片

  挖掘红河特色美食资源,形成品类丰富、味道独特、深受市场喜爱的红河美食名品,对接“健康生活目的地”和“绿色食品”两张牌,以美食文化打开红河旅游新消费经济之路。积极实施“红河味道”品牌计划、“红河原味之旅”和“红河金牌饭馆”“红河名厨”工程,建设一批特色美食街区、民族美食风情街、绿色食品专区。 

  (四)做大做强旅行社业

  与国内知名旅行社合作或引进国内大型旅行社在红河州设立分社,依托品牌资源开拓客源市场。鼓励以旅游线路为纽带,积极促进旅行社之间的联合与抱团发展,组织各种形式的旅游联合体,实现优势互补与利益共享。全面增强旅行社产品线路策划能力、市场开拓经营能力和资金实力,提升旅行社服务质量水平。加强旅行社导游队伍建设。引导旅行社在中越出入境旅游市场中发挥积极作用。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和旅游投诉处理。 

  (五)丰富休闲娱乐产品业态

  培育打造一批演艺精品名牌,深入开展“彩云之南等你来”夜间文化活动,培育壮大一批民族文化节庆精品。提升城市整体休闲娱乐功能,建设一批文化主题鲜明、旅游内容丰富、休闲环境舒适、功能配套完善的特色休闲街区。 

  (六)创新开发文化旅游商品

  构建以特色民间工艺品、景区景点衍生文化创意产品、特色美食加工产品和高原农产品为支撑的旅游商品体系。加大对民间手工艺人及民间老字号的扶持力度,打造一批具有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的、方便可携带的特色民间工艺品。引导和扶持本土品牌,加大对外营销力度,拓展销售渠道。  

  二、完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一)落实内外交通网络建设

  尽快构建对外交通网络,加强旅游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围绕“邻县通高速、邻州通铁路、南北通航空、州府强枢纽”目标,着力完善航运、轨道交通及连接高品质景区的旅游道路建设,打造无缝对接、便捷舒适、服务优质的旅游交通体系,不断提升全州旅游通达性。 

  加强旅游专线体系建设。加强建设连接景区、城镇、重点旅游村寨的特色旅游专线和旅游环线,丰富旅游交通的体验性,逐步建立便捷、立体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强化沿途道路两侧视域范围内的景观提升与交通导引、信息标识系统、解说系统、休憩设施的完善,打造特色旅游风景道体系。完善旅游巴士体系,主要旅游县市至少开通1条旅游公交线路。 

  (二)打造文化和旅游服务新窗口

  拓展公共文化场馆的旅游服务功能。立足图书馆、博物馆和各类娱乐场所,深挖地方文化内涵,强化地域特色文化,进行品牌化运营。积极推进研学旅游活动、文旅阅读推广等活动,探索多种业态运营,深化文旅融合发展,促进文化消费,塑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深化旅游集散中心的文化服务功能。巩固现有的旅游咨询服务,增设非遗展示、图书阅读、文创产品销售等空间,充分利用数字服务系统,发布当地文化馆、图书馆、非遗传习坊、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实施“以点带线,以线覆面”的文化和旅游集散服务工程,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各县市为衔接,各文化场馆和景区为补充,功能完善、服务齐全的文化和旅游集散服务体系。 

  完善全域旅游的咨询服务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开辟旅游专线,解决游客自主出行所遇到的交通、票务等问题,开通旅游集散中心与热门旅游景区景点间的旅游专线,为不同需求的游客提供丰富自主的旅游线路选择。提供旅游换乘、咨询、预订、购物和投诉等一站式旅游服务,并通过良好的服务功能形成红河州旅游形象的展示平台和旅游宣传营销窗口。 

  (三)有序合理布局旅游厕所

  认真贯彻全国“厕所革命”精神。推动“厕所革命”覆盖城乡全域,在数量、技术运用和人性化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将厕所建设、管理作为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重点之一,坚持“维护一批、整改一批、新建一批”的原则,通过扩大有效供给,把各级公共文化场所的厕所纳入到旅游厕所建设管理范畴,统一按照景区旅游厕所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 

  抓好运营管理工作。积极探索以商养厕方式,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和技术参与文化场馆和旅游配套设施的投资和运营。合理规划和分配旅游厕所的建设与运营成本,保障高效可持续的厕所供应,确保“有厕可用”“有厕能用”。 

  (四)提升文化和旅游标识解说系统

  规划和完善文化和旅游交通的指示和导引标识系统。实现道路交通标识标牌在城市主干道路和高速公路上全覆盖。增强标识系统的准确性和人性化设计,打造规范、简洁、实用、国际通行的文化和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 

  完善涵盖五大类型的文化场馆和旅游景区标识系统。借助旅游景区标识系统,完善文化场馆标识系统。注重文化场馆和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主题化设计,重视标识系统建设的多语种、导向性、科普性、警示性、说明性和趣味性。完善县市级以上图书馆、博物馆、旅游度假区、3A级以上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特色村寨、旅游文化综合体、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区域的路标和引导标识。 

  丰富解说系统,提高向导式解说服务。丰富向导式解说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完善自导式解说服务、解说牌示和语音解说、触摸屏等多媒体解说系统,在文化场馆、游客中心、车站、景区门口等提供二维码链入标识。 

  三、增强文化和旅游公共安全体系 

  (一)健全文化和旅游安全常态监管系统

  加强日常安全监督和治理,建立实时信息发布、危机预警等信息平台;明确文化和旅游行业的统一管理标准,建立健全以安全场馆、安全景区、安全饭店、安全建筑、安全交通为核心的安全旅游标准体系,推行安全文化和旅游产品、安全文化和旅游企业认证制度;重视旅游发展中的生态安全问题,加强对生态脆弱区、环境敏感区、资源核心区的资源保护;重视文化发展中的社会安全问题,加强对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独特的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二)建设“四位一体”文化和旅游安全救援服务体系

  建设文化和旅游安全政策法规子系统。加强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提供法律政策层面的有力支持,统筹文化场馆和旅游应急救援资源的功能导向与面向对象,为各类救援机构、救援业务和救援市场的发展指明方向。 

  建设文化和旅游安全预警子系统。收集和分析文化和旅游安全信息及旅游影响数据、制定文化和旅游安全对策、发布文化和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并对可能危害文化场馆、旅游地、文化企业、旅游企业及旅游者的安全利益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监控。 

  建设文化和旅游安全救援子系统。建立以公共救援为主、以公益救援和商业救援为辅的多元化分类救援体系,满足日益复杂的文化场馆和旅游景区的紧急救援任务。 

  建设文化和旅游保险子系统。完善现有的旅游保险机制,创新发展文化保险机制,构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保险子系统,将保险与救援结合,使一般的保险事后理赔服务向前延伸到事故发生时的立即救援。 

  (三)构建全方位文化场馆和景区安全保障系统

  建设各类安全防护设施。在文化场所、景区中人身事故易发的地方和地形险要的地段,设置各种安全防护设施;在地势陡峭、道路狭窄的地方设置扶手,并在地形险要难行的地段设置休息的平台;在地势较高、较孤立地方建设防雷小亭子,在较高的文化和旅游设施和建筑物安装防雷设施等,加强文化场馆和旅游景区的防雷设施建设。 

  构建文化场馆和景区的安全警示系统。在“一部手机游云南”的系统中,增加对文化场馆的安全隐患、部分景区的险要地段等情况的说明,对参观和游览项目进行难度分级,在危险易发处设立警示牌,提醒游客潜在的危险。 

  建立景区安全救助系统。联合公安、医疗等部门,设立景区安全救助系统,合理布局各种报警点、卫生站;建立景区巡逻队,平时定时进行安全巡查,旅游旺季适当增加人手和巡逻频率,并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安全演练。在重点景区安装紧急呼救系统,远程监控无人区安全情况,及时为遇到困难的游客提供帮助。 

  建立恶劣天气预报系统。在不同天气条件下对不同游览区进行游览人数、游览线路的限制,在特殊情况下部分或整个景区禁止游客进入,减少危险的发生。加强对常见恶劣天气的预报,做好应对措施和紧急救护行动的制定和演练。 

  四、落实智慧文旅服务系统全覆盖 

  (一)推进红河州人工智能建设

  充分发挥“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的标杆示范作用,促进物联网、生物特征识别、智能语音交互、情感计算、智能导航导览、多语言实时翻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自动驾驶、视频识别、预测预警、决策支持、精准营销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和旅游行业的推广应用,促进智慧景区和智慧文化场馆发展,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对旅游大数据的深度分析,持续优化提升文化和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与监管平台功能布局,不断提升文化和旅游便捷化、智慧化水平。 

  (二)加快智慧景区和智慧文化场馆建设

  一是加强通信网络建设,加强以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和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如推动红河州交通通信系统转型升级成为智能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在各大景区内建设自动气象站和负氧离子监测站,在各大公共文娱场所建设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二是开发以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为支撑的文化和旅游服务,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行业动态管理系统,打造智慧红河文旅体系,提高文旅产业信息化水平。 

  (三)推进5G技术与智慧景区和文化场馆融合

  加快5G技术融合应用任务,积极探索5G+高清直播、5G+AR/VR、5G+无人游览车、5G+精准导航、5G+无人机巡检及安防等应用,推动5G技术与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智慧旅游示范城市、智慧旅游特色小镇和智慧旅游景区深度融合。在智慧景区建设方面,推动4A级以上景区、高星级酒店、旅行社等5G智慧服务建设,开展“数字小镇”5G试点推广。在智慧文化场馆建设方面,搭建5G技术融合的数据采集和文化、文物保护系统,建立覆盖全馆的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建立区域监测中心,实时掌握和展示重点文物的保存环境状况,为文化、文物智慧化保护奠定基础。 

  (四)打造智慧文化和旅游移动应用服务体系

  一是构建全州统一的文化和旅游大数据中心,率先在信息资源共享服务领域实现文旅融合,为“一部手机游云南”持续提供信息资源支撑与保障。二是加快建设智慧文旅服务平台,推进智慧景区和智慧文化场馆“一脸通”建设,拓展文化和旅游“一机在手,全程无忧”新体验。 

  (五)引入ITA概念提供智能出行管家服务

  争取与ITA企业合作,从线上和线下两方面综合提供智能产品服务和体验,线上整合文旅资源和运营要素提供智能化服务,线下运用先进技术优化旅游体验,为红河州文旅营销提供强大的软环境支持。 

  第六章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 

  发挥标准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机构建设、管理、服务和评价标准规范。按照填平补齐原则,继续推进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各级公共文化设施未达标的,根据国家建设标准和实际建设需要进行必要的新建或改扩建。 

  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一)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

  整合利用现有城乡公共设施,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与基层文化阵地融合发展,构建运行效能良好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服务阵地。 

  (二)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在州、县市民族文化工作团(队)、文化馆、图书馆、非遗中心建立少数民族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和民族资源数据库,增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双语出版的常用图书、音像制品和地方文献,扩大少数民族语种广播影视覆盖面。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传承点,扶持各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构建优秀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加大边境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 

  三、积极引导乡村公共文艺生产 

  乡村文艺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勇于承担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在公共文化艺术创作过程中,真实反映乡村人民生活情况,充分发挥艺术滋养和引领作用,给予村民对乡村公共文化艺术发言权,强化乡村文化自信。乡村公共文化艺术作品要关注社会影响,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四、促进公共文化艺术与旅游融合 

  强化乡村文化治理,加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重点围绕1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力量,开展乡村艺术普及活动。结合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建设,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和旅游品牌,基于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打造“艺术乡村”,适当拓展乡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旅游服务功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 

  五、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一)加强数字文化内容资源和管理服务大数据资源建设 

  以全民阅读和全民艺术普及为建设方向,不断丰富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的数字资源总量,创新数字资源样态,提升数字资源建设质量,打造全民阅读和全民艺术普及资源库群。 

  (二)加快公共文化网络平台建设 

  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加强与云南文化云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构建统筹协调发展的公共文化云平台体系。对接和融入“数字红河”建设,依托公共文化云平台,形成州、县、乡、村四级数字化智慧化服务网络。县级以上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成面向群众的公共文化空间展示及应用服务平台,构建起包括信息发布、活动预约、场馆预订、文化配送、信息分享、群众评价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文化服务系统平台。加快智慧化文化社区建设,将丰富的数字文化资源传输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服务。 

  (三)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应用场景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的智慧化服务与管理。积极开发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智慧服务、智慧分析、智慧评估和辅助决策等功能。探索运用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信息技术,加强公共文化“沉浸式”“互动式”体验服务。推进“互联网+群众文化活动”,推广群众文化活动进行高清网络直播,培育红河本土的数字文化服务品牌。 

  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机制 

  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提升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统筹协调、组织指导、服务援助能力,依托具备条件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社会性文化机构等,设立分馆或基层服务点。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对口帮扶,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实施“戏曲进乡村”等惠民演出活动。实施城乡示范性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城乡志愿服务人员的交流互动和共同提升。 

  七、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一)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探索设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基金,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自愿无偿捐赠资金、设施、设备、文物陈列品、图书资料、有价证券、知识产权、服务、人力资源等资产,推动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社会捐赠管理制度,营造捐赠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氛围。 

  (二)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保障机制

  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纪念馆等免费开放工作,逐步将民族传习馆、民族博物馆、行业博物馆等纳入免费开放范围,推动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积极鼓励世界文化遗产地、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责任单位面向群众集体预约或定期免费开放。鼓励机关、团体、部队、院校、企事业单位在公休日、节假日及空闲时段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内部各类文体设施。 

专栏12: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程 

新建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开展蒙自市图书馆新建项目、蒙自市文化馆新建项目、蒙自市博物馆新建项目、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发展中心建设项目、个旧市文化馆建设项目、开远市文化馆建设项目、开远市工业博物馆建设项目、开远图书馆智慧书屋建设项目、弥勒市智慧图书馆及城市书屋建设项目、弥勒文化馆建设项目、弥勒市美术馆、弥勒市艺术剧院、弥勒市大型文化艺术人民广场项目、建水县文化艺术中心、建水县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建水县农村村级文化礼堂、石屏县泛博物馆群建设项目、三馆一中心建设项目、屏边县博物馆、屏边县文化艺术中心、屏边县乡镇文化中心、绿春县哈尼梯田文化博物馆、绿春县东部图书馆建设项目、绿春县文化馆、绿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绿春县国门文化交流中心、河口县博物馆、河口县国门文化馆、图书馆建设项目、红河县文化馆新建项目、泸西县智慧图书馆(智慧书房)建设项目等。 

提升和改造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红河州博物馆展厅提升改造项目、个旧市两馆提升改造建设项目、建水县图书馆迁建项目、建水县文化馆迁建项目、建水县博物馆迁建项目、石屏县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补短板建设项目、石屏县图书馆提升改造项目、石屏县文化馆提升改造工程、屏边县两馆提升改造项目、金平县图书馆提升改造建设项目、金平县文化馆提升改造建设项目、绿春县图书馆改扩建项目、绿春县博物馆提升改造建设项目、泸西县图书馆改扩建项目、泸西县文化馆改扩建项目、泸西县乡镇公共图书馆提升改造项目、泸西县博物馆群提升改造项目(含泸西县博物馆、五凤楼历史名人展馆、文庙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等。 

  第七章 拓展市场,提升文旅营销质量 

  一、加快提升文旅品牌形象的影响力 

  (一)强化“云上梯田·梦想红河”品牌形象

  以哈尼梯田世界级旅游资源为发展国际旅游的核心吸引物,继续以“云上梯田·梦想红河”为中心,围绕“梯田魂、民族风、古城韵、福地灵、异域情”元素,以“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品质化”为方向,强化“云上梯田·梦想红河”的旅游品牌形象。 

  (二)丰富“梦想红河”的品牌内涵

  整合政府、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等多方力量,加强历史文化研究解读“三千四百年”历史文化名片,讲清楚七张名片的故事,提升红河旅游感召力,强化红河文化旅游黏度。以七张名片为主题,通过与知名公司合作、开展设计大赛等多种形式,创作优质的漫画、微电影、微纪录片等宣传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渠道,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加快打造“滇越和个碧石铁路国家文化公园”,依托滇越铁路推动中越两国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构建以“云上梯田•梦想红河”为总品牌,以魅力都市、水墨古邑、健康福地、风情边地、百年滇越铁路、红河谷秘境等子品牌为支撑,体现美丽红河的旅游品牌体系。 

  “滇南中心,魅力都市”。以蒙自、个旧、开远为核心,打造“滇南中心,魅力都市”的滇南中心城市高端商务和文化消费中心品牌形象。 

  “水墨古邑,儒礼双城”。以“一湖两城”(建水古城、石屏古城、异龙湖)为核心资源,整合周边乡村和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水墨古邑,儒礼双城”的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品牌形象。 

  “健康福地,乐活弥泸”。以弥勒、泸西为中心,通过福地文化、生态文化、健康文化、运动文化向游客传达弥泸健康生活目的地的乐活形象。 

  “滇越边地,异域风情”。以河口、屏边、金平为中心,打造“滇越边地,异域风情”的中越边境风情旅游品牌形象,突显中越法三国风情、特色边境旅游。 

  “百年传奇,滇越铁路”。以蒙自、开远、个旧、屏边、河口为核心,打造“百年传奇,滇越铁路”的西南最早的国际文化与经济走廊的旅游品牌形象。 

  “红河秘境·养生河谷”。以红河、元阳、个旧、金平、河口、屏边、绿春等县市沿河区域为重点空间,打造“红河秘境·养生河谷”的红河谷康养度假旅游品牌形象。 

  二、明确市场细分定位,制定不同分级市场营销策略 

  根据红河州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市场发展基础和潜力以及未来旅游发展方向,将客源市场分级,并确定营销目标定位。 

  基础市场——以昆明为主的滇中城市群其他城市。发挥红河省内区位优势,以北部高原康体休闲度假旅游区为突破点和重点,以哈尼梯田遗产、边境商贸体验、历史古城文化为重要补充,在以昆明为主的滇中城市群营销推广。结合新生代客户群体对家庭旅游、亲子旅游、定制旅游、主题旅游等的需求,借助事件营销、网络营销,充分挖掘红河州民俗节庆活动,举办国内国际赛事,吸引基础市场游客参与事件旅游。打造成为以昆明为主的滇中城市群居民周边休闲度假游的首选地、主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重要市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等沪昆高铁沿线城市群。依托沪昆高铁沿线城市群各节点,加强与昆明文旅部门、旅行社协作,打造“旅游双城”,开展联合营销,开通短途旅行线路,分流赴昆明游客。充分挖掘红河多元文化要素,开发适应不同需求的旅游产品。瞄准客户群体,分层营销,精准营销。积极申报省文化旅游营销专项资金,带动州内旅游企业,在长三角、长株潭城市群中心城市,举办多种形式的旅游节会和营销活动。利用网络平台资源,推出定制旅游、高端旅游产品,注意区分产品层次,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打造成为以哈尼梯田稻作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云南旅游新选择。 

  拓展市场——云南省其他地区和周边省份四川、贵州、广西客源市场。树立云南省著名旅游品牌,吸引客流,保证一定流量,扩大红河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借助网络平台,推出平价旅游产品套餐,满足拓展市场游客对家庭旅游、亲子旅游等需求,通过州内多目的地联合营销的方式,增加游客停留天数。通过红河相关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宣传,吸引游客参与深度旅游。通过相关大型赛事和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参与事件旅游。打造成为云南省其他地区和周边省份居民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机会市场——国内其他省份市场。面对国内其他客源地的游客,采用网络媒体营销的方式,通过微博、抖音等国内热门社交平台,依靠基础市场、重要市场和拓展市场三大重要市场游客的自媒体宣传、口碑宣传,扩大红河旅游影响力。打造成为国内其他省份市场居民西南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选择之一。 

  国际市场——中老铁路沿线,以老挝等东南亚为核心国际市场,吸引其他国家客源市场。基于红河州作为面向东南亚、全球游客的门户地位,强化特色国际商务旅游和旅游消费功能,发挥重要边境门户集散功能,打造边境短途游线,吸引越南、老挝游客入境,以及欧美游客经东南亚通道进入中国。充分发挥旅行社的市场开拓作用,支持州内旅行社与东南亚国家的旅行社之间开展合作与交流,建立客源互送机制。打造成为面向东南亚的文化旅游重要辐射节点,未来西南区域入境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三、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创新开展整合营销策略和手段 

  红河州整体旅游资源级别颇高,优质资源数量多,但在市场营销上仍存在产品类型多样但未形成合力,营销力度增强但定位不精准,节庆活动丰富但吸引力不够,营销渠道拓展但体系待健全等问题。“十四五”期间红河文旅宣传推广营销工作将以“游客”的需求和体验为中心,在统一的品牌形象基础上,明确营销资金投入,开展跨区域联合营销和多领域的品牌营销,整合互联网、大数据等创新科技营销手段,重视对外交流和合作,推动营销效果最大化。 

  四、提升国内区域合作,突破区域合作模式 

  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和昆玉红旅游文化带,借助区域重大品牌推广营销。强化与大滇西旅游环线和昆玉红旅游文化带市州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区域联动、线路互推、客源共享、信息互通的区域合作机制。注重交通串联,与其他市州联合打造主题多样、数量丰富的旅游小环线。聚焦“哈尼梯田”“古韵新城”“工业文明”等红河旅游特色,与环线内其他市州对外进行联合营销,重点开拓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市场。 

  加强跨区域旅游合作。如依托临安古城与南宋临安在地名上的相关性,联合杭州市,展开历史研究合作,联动推介临安古城旅游形象,重点面向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推介;推进建水文庙与山东曲阜孔庙合作,共同在国内三大经济圈等经济发达地区举办以儒家文化传承为主题的旅游推介活动;加强西南联大蒙自分校与昆明西南联大旧址合作,积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联系合作,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学旅行。积极参与冬季的全国南方避寒联盟、夏天的避暑联盟等,完善避寒、避暑旅游产品。依托云南省“边海优势互补”跨区域旅游营销行动,加强与广东、长三角内的有互补意义的城市文化旅游合作。 

  五、扩大对外开放交流合作,讲好中国故事,云南故事,红河故事 

  一是推进文化交流合作,增强文化传播能力。推进与以越南为主的南亚东南亚国家在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遗产联合保护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升现有中越跨国春节联欢晚会影响力,继续推出更多中越文化交流活动,健全与越南文化和旅游部门对等互访和经常性联系机制。 

  二是构筑区域示范作用,推动红河文化辐射重要节点建设。基于梯田农耕文明、近代工业文明、锡文明和滇南特色乡村风貌资源,串联州内重要的文化节点,构建“产业强、产品精、业态新、品牌响、服务优”的发展体系,充分发挥文旅深度融合的特点和优势,增强红河州对外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能力。 

  三是提升对外交流合作,推动跨境旅游发展。建立健全跨境旅游合作机制,促进跨境旅游、边境旅游和国际入境旅游发展。提升完善沿边交通基础设施、河口口岸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落实好口岸签证、过境免签等政策措施。打造“米轨时光”跨国精品旅游体验带,推动河口火车站与越南境内滇越铁路站点联通,提升现有“两国一赛道”国际自行车赛等跨国旅游节庆活动水平,积极开展多样中越跨国旅游节事活动。推动“自由贸易区”和免税街区建设,构建区域性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第八章  构建文旅高质量发展保障体系 

  一、完善制度和政策保障 

  (一)加强组织建设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持之以恒加强党的各项建设,不断健全党建工作机制。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着力推进监督执纪和作风建设,加强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管好各类阵地,严格产品、项目、活动审核把关,加强舆情监测管理,加强对新业态、新媒体、新情况的意识形态风险研判和问题处置。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红河实际,推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顺利实施,扎实推动文化和旅游各项工作措施取得实效。 

  加强文化和旅游管理机构职能建设。各县市旅游局从实际管理需要出发,向人事管理部门建议适当增加文化旅游管理机构的人员编制,招聘具有文化和旅游相关专业背景和专业技术的人员充实各个岗位。要制定文化和旅游管理人员培训计划,采取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升行政管理人员总体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要高度重视遗产保护工作,完善经费划拨和使用制度,将遗产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招聘和培养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等方面的人才。要加强外联和促销能力建设,面向社会招聘旅游促销与外联、信息管理、外语等专项人才。要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察与调查机构队伍的建设,建立旅游质量常规调查制度,加强旅游统计管理,提高旅游统计质量。 

  提升行业协会管理能力。要充分发挥相关行业协会的作用,培育和提升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行规行约协调文化旅游行业中企业之间的利益,维护行业形象,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鼓励行业协会定期举办行业内部交流活动和游客调查活动,促进行业信息传播,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发挥在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社区之间的桥梁作用和协调者角色。借助行业协会的影响力和平台优势,收集国内外旅游信息资料,做好市场预测。 

  解决部分重点景区的管理体制问题。在“十四五”期间,坚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灵活运用多种手段理顺景区管理体制问题,实现景区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解决权力不明晰、保护和开发矛盾、企业和社区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在重点景区,通过成立景区管理委员会、旅游股份公司、协调委员会等多种手段,妥善解决现存管理问题,协调政府、企业、景区居民的相互关系,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

  完善文化旅游投资政策体系。要鼓励境外资本、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的投资。在国家和云南省的立法基础上,积极推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地方立法工作,建立完善的投资法律法规体系。研究制定文化和旅游产业政策以及配套产业联动政策,如投资政策、消费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扩大对外开放政策、旅游工业发展政策、旅游扶贫政策等,规范市场秩序,解决全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招商引资、投资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重大问题。支持文化旅游相关加工业发展,对投资企业制定相应优惠措施。要建立健全投资审查机制,加强投资方的企业资质、投资方案、项目落地、投资效益等方面的评价和考核制度,防止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引资过程中制度性机会主义行为及其负面影响。 

  加强遗产保护和利用法律法规建设。要严格执行国家和云南省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法律法规,完善全州遗产保护和利用法律体系。制定文旅资源管理计划,维护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的合理开发。探索设立资源保护专项经费,用于资源保护、遗产申报等。 

  建设和完善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保护监测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监测指标体系,及时发现文化旅游活动和非文化旅游活动给资源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针对性制定改进措施。

  (三)健全科学的利益分享机制

  制定合理文化旅游发展参与利益分配政策。要建立健全文化旅游产业的参与和利益分配机制,通过法律法规和财政支持等手段,兼顾公平和效率,实现责任和权力对等,促进文旅产业形成稳定、健康的发展生态,提升不同参与者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按照文化旅游资源在本地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开发中的作用,充分考虑本地居民的利益分配。要积极在资源开发和保护、财政投入等方面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推动合理的利益分配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创新村社区参与机制,提高村社区参与能力。要创新社区(村委会)参与文旅发展的机制,提高管理能力和获益水平,共同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和民族地区发展。 

  (四)完善风险评估和防范机制

  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防范教育。要提高文化旅游管理、从业人员和其他主要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意识,加强政策宣传和相关技能培训。要加强旅游安全宣传,提高游客的风险意识和旅游工作人员应急处理能力,提升重点文旅产业项目建设参与企业和管理部门的风险防范意识。 

  健全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风险防范措施和机制。严格执行自然资源、文物以及文化等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避免资源破坏的相关违法事件发生。推行风险管理系统方案,防范和降低风险。 

  二、改善市场环境、助力文旅发展  

  (一)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鼓励和推动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功能。要改善对外交通条件,积极争取机场、高速公路、高铁等重要交通项目落地。要加强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道路改造与建设,增加相关的旅游配套设施,提高游客在旅游区的体验和增加游客游览时间。要加强景区景点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对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与绿化用地给予土地利用优惠政策。要制定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介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乡村地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改善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充分利用支农、助农政策,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区的道路交通问题,推进旅游村镇街道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旅游村进行房屋外表改造和标牌、标识规范设置,全面推进旅游型村镇建设,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布局合理、植物多样、特色突出的乡村旅游景点。要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标志设置和通讯设施,完善旅游区游客集结点的医疗救护机构与设施、消防机构与器材。 

  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办事效率。积极借鉴广州、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的优化营商环境的先进经验,聚焦企业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快推进流程再造、业务协同、数据共享,推进政务服务便捷化、智能化。强化招商引资,积极维护外来企业合法权益,打击企业和个人失信、商业欺诈等行为,维护健康的市场环境和秩序。 

  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深化企业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激活企业活力,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引进境外、省外大型文化旅游企业和强势品牌,支持不同行业和所有制以及全球性企业参与文化旅游企业的改组、改造和重组,培育具有红河州背景、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文化旅游集团。要加大对文化旅游的发展力度,调整优化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支出结构。加大对文旅行业的金融支持,支持、鼓励文化旅游行业的头部企业发展,扶持富有活动力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投资规模大、开发难度大、战略定位高的资源和景点,积极引入大型文化和旅游企业集团参与开发、经营。 

  (二)激发文化旅游消费市场活力

  强化文化旅游产品服务的创新和供给能力。建立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提升专项资金,加强对符合市场发展趋势、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资源的开发,鼓励和引导广大艺术工作者和投资商积极投身文化创意产业,不断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种类,提升质量和吸引力。鼓励现有旅游景区通过产品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目的地吸引力等多种手段,实现旅游资源的差异化开发。 

  制定和落实市场拓展政策。增加财政对旅游促销的投入,鼓励拓展国内旅游市场与开拓入境旅游市场,制定外联客源奖励政策;加大政府财政和人力支持,增加对外旅游宣传促销经费,支持、组织和引导各旅游企业参加国内国际展示展销会以及经贸洽谈活动;制定促进旅游信息网络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快旅游信息网络化发展等。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实行积极的引进政策,改善环境,增强保障

  注重人才引进,加大亟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行业领军人才引进力度,落实社会保障、人才培训、资金支持等方面的保障,多渠道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环境和劳动保护,改善其生活环境,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教育水平,提供平等的社会福利。 

  (二)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培训体系

  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做好人才培养。要充分利用省内外旅游教育资源,集中政府、企业、旅游院校三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利用好相关平台,做好相关衔接,用现有资源做好相关业务人员的培养和培训。 

  加大人才培训的资金、人力和政策投入。建立和完善各种岗位培训、资格认证、技能考核、岗位考核、级别认证等制度,不断完善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打造一支具有前瞻性和市场敏锐度、熟悉本土市场的人才队伍,提升人力资源结构的稳定性和整体水平。加强多方合作,充分利用大学院校资源,通过政校企合作、校企联合等方式,以针对性的培训项目与课程等形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四、提升文旅投融资水平 

  (一)提升融资能力

  建立融资工作领导小组。为高效推进重点文旅项目融资和落地提供组织保障,合理运用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发挥国有企业、行业协会的力量,创新机制体制,统筹协调招商引资、融资方案制定和落实、重大项目推进等,切实管好“增量”,管好“业绩”,管好“战略”,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平稳快速增长提供坚实力量。 

  拓宽专家网络,提高融资活动的智力支持。与云南及全国其他地区的高等院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知名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团队和研究成果,通过聘任、授课、评审等方式将相关领域的专家纳入各级政府的融资智囊团队。重视与本地金融行业以及全国主要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投资洽谈、邀请等方式,鼓励金融专家积极为文化旅游产业融资建言献策。重视企业的观点、倾听企业的心声,邀请重点文化旅游企业的负责人参与融资咨询会议,不断优化融资方案。  

  加强招商引资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完善投资审查架构和制度,科学地界定不同规模的投融资项目的执行标准、程序和管理模式。健全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强化风险意识,投资决策前进行科学充分的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项目预期收益原则上不低于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建立完善的投资管理体系,严格管理投资项目全过程。制定文旅投资项目政府奖励政策,充分调动文旅项目投资业主的积极性。 

  (二)拓展融资渠道

  合理运用融资工具。要充分利用专家智库的支持,系统分析现有政府融资渠道,创新融资工具,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多渠道筹集资金,分散融资风险。搭建投资管理信息系统,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建立健全文旅投融资项目库、投资项目群相关重大共性问题共享平台,推动投资信息、投资经验互通和共享。 

  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加强对外宣传。融资策略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通过投资洽谈会、展览、节庆、项目洽谈等方式,各级政府要积极吸引省内外企业前往红河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加快推进投资建设规模大、具有引领带动、示范推动的文旅项目建设。通过聘请专业团队或组织政府代表参加国内外重要商业活动和招商引资会议,积极“走出去”,与地方政府、金融行业和文旅企业互动。 

  支持中小企业投融资活动。要在政策扶持、信息服务、信用评价、信用担保等“四个体系”的建设加大对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鼓励商业银行调整业务结构,设计符合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资金需求的信贷产品,建立与小企业贷款业务相适应的信贷管理、风险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和会计审计等内部管理制度。鼓励风险投资基金建设,支持文化旅游项目的风险投资。 

  五、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用地保障 

  (一)衔接国土空间规划,提升用地规划的科学性

  坚持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和项目谋划建设过程中,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原则,合理、合法、合规地利用土地资源;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资源要素的保护和利用,统筹耕地、森林、草地、湿地、河湖等各类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将重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切实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支持。协调衔接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三条控制线,组织对重大战略和重点文旅项目的专题研究,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提出文化旅游项目承载规模、适宜空间、用地需求,确保文化和旅游产业布局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 

  (二)多渠道保障文化旅游发展土地用地

  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创新土地开发和利用方式,重点保障重大文化旅游项目落地,鼓励不同市场土体在遵循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突破传统发展思路,灵活利用土地资源。如支持利用非耕地资源开发文旅项目,支持城市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配建文旅消费中心和项目,鼓励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开发文旅项目,探索扶持乡村旅游发展和产业振兴的点状供地模式。 

  六、强化规划实施的过程监督 

  (一)制定科学的指标体系,加强规划实施的检查

  要制定科学的指标体系,根据部门职责和地区发展差异,细化考核指标和考核实施细则,为规划实施的过程监督提供依据。要健全文化旅游规划监督机制,狠抓重点文旅项目和建设的落实,建立健全“一对一”跟踪服务和现场协调推进制度。 

  (二)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考核制度

  要完善文旅规划实施的考核和奖惩机制,严格执行项目实施的前期、中期和后期进度考核,引导规划落实单位和重点文旅项目执行机构实现预定工作进度。 

  第九章 评估社会环境影响,促进文旅可持续发展 

  红河州“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坚持全民共建共享,始终坚持环境修复与保护,秉持低碳消费的绿色发展新方式,采取科学措施和策略,促进文化和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做好环境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估 

  大型项目和重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要完成环境影响分析论证,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对策。环境影响评估的基本内容包括项目和规划的具体内容、建设地点的环境本底状况、防治措施的经济技术论证等。项目实施和规划期中,要加强环境监测技术和预测功能,有效治理污染问题,打好净水、碧水、青山保卫战。 

  二、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对自然景观环境保护,严格执行“退耕还林、还草”计划,严禁重点核心景区的树木砍伐和草地破坏,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坚持控制保护全州境内的水体环境、固体废弃物、景观环境、视觉污染源。 

  持续释放“天然氧吧州”生态效益,融合优异的自然生态气候基础和完善的旅游设施基础配套,争创一批中国气候康养地。强化以生态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保护区、梯田、石漠化公园等组成的自然生态保护体系,寓生态保护于休闲旅游,培育居民生态保护意识,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生物多样性。 

  坚持生态旅游,减少旅游开发造成的污染,避免破坏环境,推进低碳型旅游景区建设,提倡使用环保新型材料、使用新能源。针对敏感地区和项目,及时发布旅游生态状况及变化趋势信息,针对旅游的季节性变化,科学运用旅游生态环境容量进行景区管理,避免旺季过大的游客容量对自然生态和景区核心区资源的破坏,培育游客的低碳消费意识。 

  三、坚持文化旅游社会规划 

  大型旅游项目和旅游规划要考虑社会影响,平衡游客的需求和居民的日常生活,保障游客观光休闲的诉求和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注重文化旅游业的公众参与,重视公众意见与建议的落实。要全面分析旅游规划实施对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公共空间的使用、居民收入和就业环境的改善、对当地社会文化影响、潜在的经济社会矛盾冲突、旅游收益损失等方面的影响。 

  四、促进文化旅游发展的社会效益 

  要坚持旅游产业和重要的文化活动保护、珍贵的文物遗址维护、真实的人文文化环境修复等实践有机结合。要全面推进公园城市和生态家园建设,建设美丽县城、美丽乡村、美丽山川,融合风景区景观空间和城市生活空间,打造舒适美好的观光度假和生活的气氛环境。要注意调控旅游带来的过度商业化、物价过高等问题,促使生活生产成本处于合理的区间。要引导发挥旅游产业的溢出效应,实现全产业融合,帮助旅游目的地的产业升级,推进社会经济发展。要加强社会资本的管理,处理好资本的逐利性和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和公共性之间的矛盾,预防资本流动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促进民族融合,提升旅游社会环境质量,提高居民文化素质,维护旅游目的地社会凝聚力,处理好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矛盾,形成优质文明的旅游社会环境。 

  五、建立健全文化旅游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 

  进一步建立健全地方性的法律和规范制度,促进生态保护理念在法律法规中体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强旅游行业服务与管理,规范旅游投资行为,严肃旅游从业人员的从业规范,保障游客和旅游从业人员合法权益,依法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推进文化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