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时政红河>政务动态

来自红河州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建言——

将红河声音带到北京

文章来源:红河日报

发布日期:2023/03/10 08:38

浏览次数:

  连日来,在京参加全国两会、来自红河州的全国人大代表罗萍,全国政协委员杨钰尼、田静先后接受各级媒体采访,与各界人士分享红河故事,介绍红河特色亮点,并将红河州各族各界干部群众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急切心声带到全国两会,与参会的其他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共谋发展之策、共商发展大计。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长罗萍在接受《农民日报》记者专访时说:

大力推动兴边富民

促进边疆繁荣稳定

  罗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介绍,长期以来,红河州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为引领,推动落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坚持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各族群众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思想。同时,红河州大力实施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工程,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旅游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等计划,推动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哈尼古歌》在米兰世博会精彩亮相,《流芳》《诺玛阿美》等一批文艺精品走向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滇越铁路、千年紫陶、百年云锡、红河卷烟等驰名中外。

  团结才能谋发展。罗萍说:“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是红河州扛在肩头的重任。对此,我们实行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加大对民族地区发展支持力度,深入推动绿牌兴边、开放活边、和谐睦边、基建提升、美丽边城、生态美边、强边固防、普惠稳边、乡村振兴等工作,统筹资金10.07亿元,推进49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让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步子走得更稳。”

  罗萍介绍,2022年,红河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18元,比2015年提高了5767元。罗萍表示,红河州计划于“十四五”期间实施兴边富民工程项目400项、总投资2845.21亿元,推动形成边境稳固安宁、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此外,红河州还立足自身区位优势,以打造沿边开放新高地为引领,推动落实“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推动云南边疆繁荣稳定。目前,红河州正积极融入中老铁路沿线开发,加快构建“北融滇中、南接越南、东进两广、西通缅老”的沿边开放新格局;依托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积极构建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平台;加快推进跨境贸易、跨境电商、跨境产能合作等“八个跨境”攻坚行动,创新发展边境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特色制造业、跨境文化旅游产业、边境贸易产业,构建更高质量的外向型经济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杨钰尼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

让青春在新时代绽放绚丽之花

做活态世界遗产传承保护践行人

  来自红河州红河县的杨钰尼是一位从事哈尼梯田文化传承的教育工作者,“95后”的她在活态世界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实践并总结出了不少经验。今年,杨钰尼把加大活态世界遗产保护传承力度的提案带到了全国两会。

  “我是生在哈尼梯田边的一名土生土长的红河哈尼人,我有义务也有这个责任去保护好我们的哈尼梯田。”杨钰尼介绍,2010年至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先后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我国唯一以民族命名农耕文明为主题的活态世界遗产。但在调研中,杨钰尼发现不少哈尼村寨都面临着外出打工人多,梯田缺人耕种的现实难题。

  哈尼梯田不仅是静止的历史物证,也是活态的历史延续,在丰富的哈尼农耕文化中,还有多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歌舞。保护梯田,可不可以用歌舞做支点?带着这样的想法,杨钰尼到处拜访民间艺人,学习多声部民歌、乐作舞等非遗文化,并创办了文化艺术传承中心,除了民族歌舞的教学,还开展文艺志愿服务下乡活动。此外,她还义务担任当地多个小学的民族歌舞教学辅导员,定期到学校教孩子跳民族舞。目前,杨钰尼已累计培训民族学员3000余人,现有在校生400余人,有50多名学员通过舞蹈艺术考上了本科大学。“我希望通过文化艺术的传承,让更多的村民和孩子走向更大的舞台,拓宽他们的视野,自信地展示我们的哈尼文化。”今年是杨钰尼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她呼吁深度挖掘哈尼农耕文化,为类似农业类活态世界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利用和传承提供中国经验。“生逢其时,重任在肩。作为一名青年全国政协委员,我会担负起政协委员这份责任,努力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本领,主动深入基层倾听民意,积极建言献策,为民解忧,努力交出一份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委员作业。”杨钰尼说。

  全国政协委员田静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非遗传承要建好人才梯队

  作为连任的老委员,这些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云南建水紫陶技能传习中心理事长田静委员一直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长期在非遗领域深耕,我切身体会到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难点痛点。这么多年来,我带领的传习中心培养了1000余名紫陶学员。”

  过去5年,田静多次在提案中建议加强非遗人才培养。“去年关于加强职业院校非遗技艺专业建设的提案得到了教育部的答复,现在全国已有162个职业院校设置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我们的呼吁发挥了作用。”今年,田静的提议是:制定更加精准的培养目标和计划,建好非遗传承人才梯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水县有50余万人,从事建水紫陶技艺的相关人员就有5万多人。”田静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要推动非遗保护和传承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加强这一领域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她建议,加强代表性传承人的学徒制培养模式探索,推进非遗关键技能和绝招绝技更好传承。

阅读下一篇

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 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红河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