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县三村乡“一准三融”聚合力书写接边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近年来,红河县三村乡创新探索“一准三融”工作法,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接边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于2022年成功获评“省级民族团结示范乡”。
锚定“党建引领”,把稳民族团结“方向盘”。三村乡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团结工作全过程,以党支部“扩先提中治软”专项行动为抓手,推动全乡65个基层党组织完成达标“回头看”整改提升,成功创建30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储备村级后备力量26名,持续夯实民族团结的组织根基。创新推行“党员带群众、骨干带全员”的“双带”模式,发动1000余名党员群众组建志愿服务队,开展政策宣传、接边巡逻、民生服务等活动400余次,构建“党带团、团带群”全员参与的民族团结共建格局。
推动文化“融汇”,筑牢民族团结“思想基”。依托“三会一课”“家长夜校”“小课堂”等载体,开展民族知识专题学习8次、覆盖500余人,发布宣传信息12条,悬挂横幅10余条、张贴标语近100张。组建6支理论宣讲队,组织群众学文化、学技术、学政策、学法律、学典型,推动“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等民族团结理念深入人心。成功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4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个,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3个、示范学校2个,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个、示范学校1个,形成“乡有示范、村有亮点、校有特色”的创建格局。
深化治理“融合”,织密民族团结“平安网”。主动与接边地区2个乡镇、6个村委会、14个村小组及2所中学签订“民族团结友好共建协议”,建立涵盖治安联防、矛盾联调、信息联通、隐患联治等维度的“8联”协作机制。严格落实“三个一律不准”“三个立即”工作要求,健全“5811”和“红黄绿”分级矛盾调处机制,协同推进治安防控、纠纷化解等5类51项重点任务,实现全乡连续8年无命案,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率分别下降66.67%、33.36%,为接边地区民族团结筑牢坚实平安屏障。
聚焦经济“融通”,激活民族团结“共富力”。“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1.09亿元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项目82个,打造“哈街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大梁子下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立足山区资源优势,发展茶叶产业3.4万亩,年产值达1.1亿元;培育冬季农业1.14万亩,实现产值2800万元,形成“春茶冬菜”特色产业格局。扶持成立75家合作社、农业企业,累计提供就业岗位7500人次,带动各族群众人均增收0.87万元,村集体经济年稳定收入达177.28万元,以经济共富凝聚民族团结向心力,让各族群众在共享发展红利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200元,位居红河县前列,交出了一份“团结稳、百姓富”的亮眼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