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边县和平镇同心浇灌石榴树 团结绽放幸福花
近年来,屏边县和平镇立足多民族聚居的实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思想引领凝聚共识、以治理增效促进交融、以发展共建共享成果,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路上步步深耕,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深化思想铸魂,巩固民族团结之“根”。和平镇始终将理论武装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首要任务。针对党员干部,依托党员基本培训和“三会一课”,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围绕示范创建讲清政策、讲明路径,切实增强干部运用民族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面向基层群众,用活16个农家书屋“统战文化角”,组建14支“书香统战员”队伍,以苗族语言、壮族语言等民族语言把身边鲜活生动的民族团结事例搬上火塘、送进田埂,将宏大理论转化为家常话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成为自觉。目前,全镇已成功创建4个州级、12个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以“示范带动”激发活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生动局面愈发开阔。
提升治理效能,强壮民族团结之“干”。和平镇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推动民族团结在基层落地生根、枝繁叶茂。自治方面,党组织牵头成立14个共建理事会,引导各族群众围绕自身需求组建103个服务小组,照顾“一老一小”、传承芦笙文化、维修水电设施、投工投劳提质改造道路2.5公里、安装路灯86盏、开展志愿服务60余次,这些小组已成为基层治理的活力细胞。法治方面,将民族事务纳入网格管理,多民族干部组成的调解员队伍穿梭于村寨间,常态化开展“双语”普法、“双语”调处,今年成功化解邻里、婚姻等纠纷7起,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镇”。德治方面,将民族团结写入村规民约,嵌入花山节、火把节等节庆活动,用活苗族芦笙、彝族山歌、壮族歌舞等文化载体,让政策与乡土旋律交汇成声,“一家亲”的思想在欢声笑语中深植于心,营造出风清气正、守望相助的文明乡风。
推动共同发展,共享民族团结之“果”。和平镇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通过扎扎实实在就业、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今年,开发公益性岗位367个,发放务工奖补600余人、小额信贷600余万元,稳住就业“基本盘”;发放临时救助金,残疾人两项补贴、“雨露计划”等补助及时兑付,为困难群众兜住底线;整合各类资金2000余万元,实施产业配套、基础设施项目22个,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留守儿童公益托管与老年人帮办代办服务成为常态,一项项政策和资金落实落地,让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另一方面,深入践行主动想、扎实干、看效果抓工作“三部曲”,立足本地森林资源,引进龙头企业,构建“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联动机制,大力发展林下板蓝根产业。合作社统筹产销,企业保底收购、随行就市,首批2000余亩喜获丰收,意向新增3000余亩,预计产值超2000万元,带动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让共同富裕的大道越走越宽,更坚定了各族群众同心奋斗、共创美好明天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