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红河州专题专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动态

红河弥勒:赋能“土特产” ,打造增收致富“新路子”

文章来源:红河州乡村振兴局

发布日期:2023/06/06 10:25

浏览次数: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找准着力点,深入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壮大“产”的规模,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实现“掘一个特产、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的连锁效应,推动产业振兴、农民增收致富。   

  深挖“土”根,实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弥勒市将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深挖“土”根,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土味”路线,让“土”产品不断焕发出新生机。 

  优化产业布局。立足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组织实施乡村产业提升行动,研究编制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规范农业绿色发展空间秩序,因地制宜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着力构建“一带两区一河谷”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布局,差异化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特”。探索形成了“江边有芒果、吃梨去五山、西二的柑橘、红骨羊在东山……”的“一乡一特”特色产业,以及舍姑生猪、钟山半边红、清河村红美人、齐格芒果等“一村一品”特色产品。截至目前,全市获批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镇23个,成为省内优质莲藕生产基地、东南亚最大韭黄生产基地。 

  加大产业投入。逐年增加产业项目的资金投入,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仅去年全市完成农业投资90.26亿元,投资额位居全州前列。加快龙泉水库、弥泸灌区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力争每年开工建设一个水库,着力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提供源头活水。 

  强化科技服务。充分发挥云南省科技特派员、市管专家、农科技术骨干等农业科技力量,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聚焦水果、蔬菜、粮食、畜牧等特色产业,加大种养技能培训,以“保姆式”服务促第一产业增收。去年以来共开展专题讲座、现场培训、以会代训等农业科技培训6000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5000余份。 

  放大“特”色,实现“一方水土兴一方业” 

  突出地域特点,找准“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特色,做足葡萄、甘蔗文章,擦亮红糖、红酒等“老”招牌,把特色产业打造成乡村富民产业。 

  打造地方品牌。持续推进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三年行动,2022年新认定州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农业龙头企业保持在50家以上。积极引导企业申报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云南省“十大名品”。截至目前,全市获批省级“十大名品”3个,获“三品一标”认证97个,新增绿色食品10个以上,有机农产品10个以上。 

  提升品质质量。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全面推进红糖、红酒等传统食品加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再造,鼓励引导红糖生产加工小作坊进驻产业园,按照食品生产企业标准进行规范取证,推进小作坊“个转企”“企升规”进程。从扩大种植面积的“大种葡萄”向“种优葡萄”转变,在种植传统葡萄的基础上,引进阳光玫瑰、茉莉香、夏黑等优良高端品种,消费者愿意为“优质优价”买单,效益翻番。 

  加强销售推广。聚焦乡土特色农产品,开展一系列“线上+线下”销售推广活动,线上通过直播带货、消费平台,线下通过产品“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体育+”等活动全方位、多渠道推销紫皮核桃、江边西瓜芒果、葡萄等土产品,吸引关注度、提升本土知名度。针对规模小、布局散的品种,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实行分散种植、集中销售,破解农户销售难题。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电子商务农产品交易额达1.25亿元。目前,建成市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个、市级冷链物流仓储配送中心1个、村级电商服务站28个,市乡村三级电商公共服务网络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延长“产”链,实现“一方水土富一方农” 

  树立“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水吃水念水经”的理念,从卖原料向卖商品转变,从发展第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把特色产业的“小买卖”做成“大生意”。 

  卖原料向卖商品转变。通过招商引资、培育扶植龙头企业等措施,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促成农产品原料采购及精深加工合作。福城街道小河边小组,从最初的种植玫瑰花,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家庭微工厂发展,推动玫瑰花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目前建有玫瑰加工作坊81家,成立村集体100%控股的云南品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出玫瑰茶、玫瑰酱、玫瑰醋、玫瑰精油等玫瑰花系列产品17个,促农增收14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万元,2022年村集体经营收入达74万元。 

  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依托农村特色资源,充分挖掘每个村庄优势,通过宣传效应让稻浪、麦田、桃花等过去习以为常的田园景观,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物,从单纯的农作物变身为旅游看点,增加“卖风景”附加值,带动了乡村旅游、餐饮、民宿、康养等服务行业发展。可邑村实现80%村民就近就业,年劳务收入500余万元,年均收入增收5万元以上。小太平村就近就业农户106人,人均年工资收入3.9万元,开办民宿5家、特色餐饮7家,每年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 

  由单一产品向“产品+”转变。实施产业链“链长制”,采取示范引导、政策扶持、干部规划家乡、院坝协商等措施,配套建设仓储、冷链物流等设施,贯穿种植、加工、流通等环节,推动“农业+”加工、康养、文化、旅游、教育、物流、商贸等融合,推出以生态观光、农事体验、采摘、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体验式文旅项目,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拓展。 

阅读下一篇

红河州按下农业科技创新“加速键”赋能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