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红河州专题专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动态

​红河州建水县:用“1541”工作思路规划建设和美乡村

文章来源:红河州乡村振兴局

发布日期:2023/05/06 16:44

浏览次数: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按照“乡编县审、干部引领、群众主体、技术支撑、逐村推进”的要求,突出“规划有目标、推进有办法、实施有成效”,坚持组织领导高位统筹、做到“五个清楚”精准定位、强化四个保障有序推进村庄规划“1541”工作模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坚持“一套班子”,高位推动村庄规划责任落实。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干部规划家乡行动”领导小组,书记带头挂联3个规范化乡镇和3个美丽村庄示范村,带动县处级领导和乡镇党委书记包保42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建立领导小组调度挂联领导、县级挂联领导调度乡镇、乡镇调度村的“三级调度机制”,以调度压实责任、用调度解决问题。“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开展以来,县处级领导到基层一线督导推进工作40余次,10000余名党员干部参与村庄规划。同时,以“擂台比武”为载体,激励各级干部比学赶超、担当作为。西庄镇新房村入选云南省20个优秀村庄规划典型案例。

  做到“五个清楚”,精准把握村庄规划定位布局。做到政策清。讲清规划范围、成果要求和方法步骤,培训回乡干部、村“两委”成员、党员群众代表5500余人,让7个环节28个步骤入脑入心,参与人员讲得清、指导人员业务精。做到分类清。坚持以人定村、以文定村、以产定村,科学确定集聚提升类村庄104个、城郊融合类村庄16个、特色保护类村庄17个、暂不明确类村庄1个。坚持群众主体,累计发动近9.9万名群众参与村庄规划建设,全面盘清“家底”。做到问题清。聚焦政策底线、群众急难愁盼、村庄发展需求,摸清违法占用耕地、私搭乱建、人居环境脏乱差、产业发展用地等重点难点问题,为人才规划、盘活土地和做好项目储备申报提供统筹依据。做到思路清。结合发展定位和存在问题,提出“保、拆、建、控、管”具体任务。“保”即保护文物古迹、保持村庄原有形态、保留乡土人情。“拆”即拆危拆临、拆除不协调建筑。“建”即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控”即控制违建、不协调风貌和建筑增量。“管”即将规划纳入村规民约、“红黑榜”实行长效管控。做到责任清。坚决贯彻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要求,明确“1+5”规划行业部门职责,构建“县委、县政府抓总、职能部门指导、乡镇主体、村级负责”的责任体系,做到分工协作、共同推进。

  强化“四项保障”,有序推进村庄规划高质高效。强化人才保障。县级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联动,通过制定印发《干部规划家乡倡议书》、邀请函等方式,把各方力量组织起来,聘请7家专业设计团队,调动4200余名县乡村组干部、1200余名回乡干部参与规划,累计协调项目资金3680万余元,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及乡村前置审查、群众意见征求会等制度,累计发动5万余名群众参与村庄规划编制,成立以党员为主体的村庄规划宣传队、基础数据摸排组和拆违拆临工作组,带动全县共拆除违规和不协调建筑135.2万平方米。强化用地保障。积极开展农村地籍调查,全面加快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腾退闲置建设用地720余亩,报批村庄建设用地465亩。进一步加快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强化资金保障。探索财政预算一点、部门统筹一点、村级自筹一点、社会捐赠一点、银行专债保障一点、社会资本注入一点“6个一点”资金保障机制。盘活资金2.28亿元投入县乡党委书记抓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聚焦村庄近期建设任务和未来发展建设需要,各乡镇累计包装项目2600余个,为乡村振兴奠定项目基础。强化机制保障。建立督办机制,聚焦“7个环节28个步骤”,实施挂图作战,建立工作进度表,对表推进,两年来开展督查、调度97次,督促解决问题1100余个。建立约束机制,将“三线一边”管控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推动108个建制村修订和完善了村规民约,引导党员群众将规划转化为约束,将约束变成制度。

  紧盯“一个目标”,奋力描绘村强民富善治蓝图。紧紧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目标要求,在促进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促进乡村善治等方面下功夫,让和美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实施“一县一业”强县富民工程,立足各乡镇、村产业基础和自然条件,重点聚焦粮食、蔬菜、水果、畜禽等优势产业,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全县形成“68万亩粮食、37万亩蔬菜、34万亩特色水果、百万头牲畜、千万羽家禽”的区域特色产业,成功入选2022年度云南省“一县一业”特色县。深入推进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按照“做强做大、联农带农”的原则,通过新型经营主体把“小农户”同“大市场”连接起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升农民增收能力。全县累计联结4.5万余户,每年带动群众稳定增收5亿余元,257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1.13万户脱贫户建立“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流转土地23.93万亩,带动14万人就近就地务工,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974元,全县93.8%的低收入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收入已达1万元以上。构建“乡镇—建制村—村民小组”三级网格体系,实行村“两委”成员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做到治理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责、各负其责。全面推开“社情民意气象站”社会管理新模式,打造集社情民意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反馈于一体的群众工作载体,有效解决各村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排查等问题,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依托农村“大喇叭”、村(居)民微信群等载体,常态化开展法治、防诈骗、交通安全等宣传,增强群众知法、懂法、守法意识。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画卷正在不断舒展。

阅读下一篇

做好“四个一” !红河建水绘出乡村好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