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红河州专题专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动态

元阳:“金钥匙”开启蝶变“致富锁”

文章来源:红河州乡村振兴局

发布日期:2023/03/07 10:15

浏览次数:

  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南沙镇坚持“以稳为先、以硬为核、以软为重、以活为效”的发展战略,以带动农村人口增收致富、提升百姓幸福感、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为突破口,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乡村规划管理,提升建管水平,谋划产业布局、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打造整洁亮丽、文明规范、秩序井然的新形象。

  坚持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近年来,南沙镇通过“四个一”工作模式,以调整、建强党组织班子,强化网格体系管理,选派党建指导员,扎实推进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为重点,深入推进“双整百千”四级联创,找准“病灶”,加快建强基层党组织队伍,扎实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

  建强基层组织保障。在南沙镇党委的带领下,乡村振兴的号角在各个村寨吹响。赛刀村委会充分发挥党总支战斗堡垒作用,以基层党员为骨干,40余名年富力强且熟悉村情的农村党员组成一支攻坚队,充分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在人居环境治理提升、产业发展、政策宣讲上冲锋在前、示范带动,主动帮扶解困,调解矛盾,参与监督管理扶贫项目落地落实,带领群众抓生产搞建设。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目前,吸纳3名“90后”大学生加入村委会干部队伍,吸纳退伍军人和返乡人才等12名经验丰富的年轻同志加入村组干部队伍,持续强化后备干部“造血功能”,提高全村干部整体能力素质,以“老带新、师带徒”的方法开展工作,引领“传帮带”传授经验,共同成长,以青春的“脉动”,传递时代“新声”。

  坚持融合发展,拓宽特色产业“致富路”

  南沙镇阳光充足、气候“独特”,素有“天然温室”的美称,适合种植冬早蔬菜和热带水果。以“一棵菜”“一片果”为核心,围绕提高脱贫人口增收为主线,赛刀村坚持内部挖潜、融合发展,探索出“特色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助力、边角经济补充”为主要内容的链式产业增收模式,打造生态富民“菜篮子”“花果山”,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富足。

  特色产业带动。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路子,赛刀村以市场为导向,找准资源优势与市场结合点,扩大开发领域,逐步形成特色水果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目前,赛刀村委会发展无花果基地200余亩,每亩可产无花果1.5吨,总产值可达360余万元。妃子笑荔枝基地150余亩,产量可达100吨左右,市场价每市斤可卖到18元,总产值可达300余万元。

  传统产业助力。依托丰富的光热资源优势,赛刀村不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加快构建以冬早蔬菜为主的产业体系,坚持农事服从于节令,科学规划布局,稳步推进传统农作物种植。

  边角经济补充。赛刀村通过土地流转和资源整合,农户以每亩1000—2000元的价格流转给企业实现规模化种植,解决了农户“零、小、散”的种植模式。部分农田由农户单独栽种,部分农田承包给老板,并与公司形成农业订单,公司提供菜苗,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形成收购保底价,保障群众“种得了、卖得出”,农户年人均收入增加3000余元。

  坚持绿色发展,激发文明治理“风向标”

  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赛刀村委会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和文化禀赋,因地制宜建设美丽家园、系统谋划推进基层治理。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中探索出解决村民“刚性需求”、贴合乡村实际的“七化”治理理念,即硬化修路、亮化照明、美化饰墙、净化治水、绿化街道、文化聚心、网格化固本,推动全村实现了基础设施、村容村貌、产业布局、治理提升等多方面的“蝶变”。

  示范引领开新局。借助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项目的东风,围绕“田园风光就是农村最好的风景,瓜果蔬菜就是农村最好的绿化”这一目标,家家户户门前造景,不断提升乡村的颜值与“体质”,真正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擦亮“最美傣乡•美丽乡愁”名片,使田园风光成为赛刀村最动人的风景。

  生态宜居面貌新。以生态宜居为关键,提升村庄“颜值”。走进南沙镇赛刀村,“赛刀人民欢迎您”几个大字印在寨门上,8只象脚鼓稳稳支撑起独具“傣元素”的寨门,村内道路干净整洁,楼房错落有致,醒目的文明宣传标语和一幅幅生动的壁画映入眼帘,色彩缤纷的三角梅绽放在寨子道路两旁,田园里瓜果蔬菜栽种正忙,村民们沐浴着暖阳,老人闲庭漫步,感受乡村建设带来的新变化,迎来振兴发展新生机。

  乡风文明沁人心。以乡风文明为抓手,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健全道德评议会、村规民约等机制,治理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组织开展邻里互帮互助道德评议、民事直说、民情恳谈、百姓议事等活动,引导群众明辨是非、规范行为,远离封建迷信、算命赌博等恶习,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2022年全村拆除路边“蓝屋顶”8处、拆除水沟边搭建的猪圈16处,拆除无人居住老旧房屋15处,翻建公共厕所5座,新建公厕3座,投放货运垃圾箱6处,健全长效卫生保洁机制,党员群众实施“门前三包”政策,不定期组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检查评比工作,设立“红黑榜”,实现美好家园“党群共建”。目前,乱堆乱放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侵占集体土地问题得到稳步解决,村民自律意识和节约意识明显提高,村庄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阅读下一篇

全国人大代表、屏边县新华乡河南村乡村医生杨莲英:用心倾听 履职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