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红河州专题专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动态

念好“小”字诀 激发“大”能量

——在脱贫攻坚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红河实践

文章来源:红河州扶贫办

发布日期:2019/10/11 13:27

浏览次数:

  [按]省委副书记王予波同志2019年月9月28日在刊登此文的《云南·摆脱贫困》2019年2期上作出批示,“红河州坚持物质与精神‘双脱贫’的实践很有意义,应总结推广。”当前,决战脱贫攻坚大会战进入冲刺阶段,广大基层一线创造和涌现出许多富有成效的新鲜经验,各级各部门都要善于发现和总结这些小而实在、小中见大的专题性、成果性经验,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推广。现将《念好“小”字诀  激发“大”能量》转发,供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必须“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这深刻指出了在脱贫攻坚实践中,要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央和省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红河州坚持精神与物质“双脱贫”,把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志,最大限度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小处着眼,在大处发力,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健全工作机制,以引导贫困群众自强自立、不等不靠,促进民风向善、村风向上,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筑牢思想基础。

  “小课堂”宣讲“大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群众动力是基础。”红河州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组织开展脱贫攻坚宣讲进农家活动,建立新时代农民讲习所293个、农民夜校291个,有序推动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进农村、进群众,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脱贫光荣的思想观念和感恩意识。红河县按照有场地、有机构、有队伍、有制度、有标识、有台账、有考核、有教材的“八有”标准,组建“新时代脱贫攻坚讲习所”,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脱贫光荣的思想观念和感恩意识。石屏县结合实际组建由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战士、老文艺工作者组成的“五老宣讲团”等宣讲队伍,开通农村“村村响”广播,每天早晚循环播放扶贫政策、革除陋习树新风等内容,将党的声音融入基层生产生活,让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小举措”营造“大氛围”。制定印发《关于脱贫攻坚文化氛围营造实施方案》,在全州“县乡村组户”五级联动开展氛围营造,印制招贴画12万余份,制作宣传标语20万余条,广告牌5000余面,形成宣传热潮。紧紧抓住村寨文化特点,手绘墙体画1000余块,营造“一村一品”特色。立足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各类宣传媒体,开设专栏、开通咨询热线、开设微信公众号,开通农村广播、设立政策宣传栏、发送脱贫攻坚普及读物等方式,让群众知晓“脱贫攻坚”是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营造家家户户感党恩的良好氛围。

  “小细则”带来“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群众抵制陈规陋习,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红河州从小处着眼,从细微入手,先后制定出台《红河州革除陋习促脱贫实施意见》《关于深入推动移风易俗促乡风文明的实施细则(试行)》《关于进一步修改完善村规民约的通知》等指导性意见,稳步实施革除陋习促脱贫,大力弘扬社会正能量、树立文明新风。蒙自市西北勒乡各族干部群众穷则思变、自我加压,以“石头缝里刨穷根”的精神,坚决引水、修路、兴业、办学、安居、革陋习、强党建,推进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专项行动和“人畜混居”清零行动,彻底解决老大难问题;着力劈开石头缝、下足苦功夫,因地制宜发展苹果、烤烟、万寿菊,形成三大支柱产业,2017年末全乡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94%降至0.9%,被评为云南省2018年脱贫攻坚奖扶贫先进集体。泸西县金马镇新坝村从最难啃的“硬骨头”入手,实施“告别脏乱差堵,共创整洁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攻坚战,坚决治理“四堆(土堆、粪堆、草堆、沙石堆)、三乱(垃圾乱倒、污水乱流、房屋乱建)、三占(占沟、占路、占林地)》,多年“问题村”蜕变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元阳县在俄扎乡实施推行“一改二减三取消”措施,破除传统丧葬陈风陋习,丧葬流程大部分简化,礼数天数大幅度减少,丧葬费用大幅度下降,现在平均每起丧事活动比传统方式节约5万元以上,群众不用再花更多精力和金钱在丧葬活动上,赢得了群众的称赞。

  “小馆室”发挥“大作用”。制定印发《关于开展村史室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全州试点建设村史室实施“百千工程”,各县市利用现有的各类公共设施,在每个乡镇选择1个村委会建设村史室,在村小组没有条件建立村史室的,灵活设置村史墙。村史室涵盖历史沿革、村庄概貌、发展综述、乡贤善举、荣誉展示、未来展望等“六个要素”,突出新旧对比反映村庄变迁,让群众更加懂得美好生活是在党领导下取得的,潜移默化地让群众自觉感党恩、跟党走;突出乡风文明展示乡贤文化,在村史室内展示乡贤名人、先进模范、科技名人、民间艺人、能工巧匠等的事迹,折射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各类先进人物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劳共同描绘美丽乡村的画卷,集“存史、资政、育人”等功能于一体,把村史室建成传承文明、记录历史、凝聚人心、启迪后人的目的。目前全州推进建设村史室(墙)186个(面)。

  “小分队”带动“大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首先靠的是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干”。全州3158名驻村干部和乡镇、村组党员干部积极行动起来,以村为单位,组建798支“小分队”,分片包干联系贫困户,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开展收入清、安全住房清、饮水安全清、教育保障清、医疗保障清、产业就业清等“六清”,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网格化的组织实施使“小分队”形成了“战斗队”。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中的独特作用,全州组织成立“巾帼志愿连心服务队”,目前共有成立巾帼志愿服务队伍2391支、巾帼志愿者37017名,在脱贫攻坚政策宣传、革除陋习、农村环境整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每月确定一个“巾帼行动日”,每队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志愿服务活动,指导帮助贫困群众打扫卫生、整理内务,引导贫困家庭逐步革除陈规陋习、转变生活方式,树立健康文明生活理念。打造“示范引领”志愿服务和“爱心助困”志愿服务等品牌,因地制宜成立合作社发展花腰彝刺绣产业、妇字号特色产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使妇女真正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力军”。《中国妇女报》《云南日报》等媒体刊载了红河经验。

  “小舞台”弘扬“大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蒙自市积极组建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开展送宣传、送文化、送健康、送卫生、送新风、送平安、送科技等“七送活动”,推动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进农村,直接走到人民群众身边,用文化惠民的阳光洒满千家万户,用文化凝聚力量,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的志气,让贫困群众真正享受到“文化民生”带来的幸福生活,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文艺演出面向贫困地区村村寨寨,先后涌现出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音乐舞蹈快板《文明春风进万家》《同心圆梦》,讽刺少数村民等靠要思想的扶贫题材小品《脱贫路上》,反映热爱劳动场面的舞蹈《城市美容师》等作品。所到之处,无一例外地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有的还举大拇指称赞:“这个节目太好了,演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人、身边的事。”

  “小超市”带来“大动力”。绿春县在建设名为“动力小站”的特殊“超市”,这个“超市”里的商品主要来自定点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捐赠,民政救助和村委会添置为辅,所有商品与超市一样。不同的是,商品不用支付现金,而是凭积分兑换。“积分卡”的积分管理由乡镇挂包领导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牵头负责,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通过政策知晓、环境卫生、移风易俗、乡风文明、脱贫能手和配合工作等多个方面赚取积分。为规范“动力小站”运营,该县还在各乡镇建立“动力小站”管理运行监管督查机制,成立“动力小站”领导小组和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动力小站”建设运营期间的全程监督,并将积分管理制度纳入村规民约。同时,强化督察督办,定期对各“动力小站”管理水平和受益群体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跟踪问效,根据工作情况进行奖惩,并每半年进行一次通报。这种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扶贫济困的新模式,在红河大地陆续铺开,目前全州建立“动力小站”或“爱心超市”414个,不仅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动力,而且引导广大农村群众共同参与脱贫攻坚,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摘自《云南·摆脱贫困》2019年2期,作者为红河州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 龙刚)

阅读下一篇

自强诚信感恩的“巾帼”贫困户牛永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