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红河州专题专栏>利企惠民政策

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红河州“十四五”现代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文章来源:红河州政府办

发布日期:2022/10/14 10:26

浏览次数: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各委、办、局

  现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十四五”现代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9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红河州“十四五”现代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规划背景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RCEP正式签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等一系列重要论断,为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会议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云南全省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云南省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正在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2020年7月,《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云发〔2020〕13号)出台,指出:重点培育先进制造业、旅游文化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现代物流业、健康服务业等为重点的万亿级支柱产业和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烟草等为重点的千亿级优势产业。到2025年,全省八大重点产业、“三张牌”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现代化产业体系骨架基本形成,万亿级支柱产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地位全面确立,千亿级优势产业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35年,“三张牌”成为云南的世界标志性品牌,形成开放共赢、内外联动、扎根云南的产业链全球布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引领西部、融入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现代化产业强省地位基本确立。

  “十三五”期间红河州经济总量持续保持全省前列,2020年GDP达到2417.48亿元。红河州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州委、州政府制定并出台了《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实施方案》,重点培育先进制造业、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旅游文化业、现代服务业等千亿级支柱产业和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烟草、房地产、节能环保等百亿级优势产业,深层次促进国内国际产业双循环,推动红河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到2025年,通过推行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打造一批标志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达到13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30%以上;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左右,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现代产业体系骨架基本形成,在全州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地位全面确立。到2030年,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5%左右,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5%,基本形成符合红河实际、特色鲜明的红河现代产业体系。到2035年,红河州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成为滇中城市现代产业发展重要基地、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现代产业基地。

  第二节  规划意义

  一、落实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等战略的重要举措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这是党中央站在历史高度、着眼世界大局、面向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合作长远发展提出的重要战略构想,对于深化区域合作、促进亚太繁荣、推动全球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红河州自古即是我国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接壤越南,是参与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重大国家战略的前沿门户,具有独特区位优势。红河州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坚持产业科学定位、发挥优势、积极作为,全力发展“5+6”现代产业体系,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加快推进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促进与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国家全面合作发展。

  二、优化产业布局、增强产业韧性、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红河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两型三化”方向,有效推动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路径;是云南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支撑。

  三、带动红河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推动红河州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抓住机遇做好顶层设计,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打造大产业链延伸,促进跨领域横向融合,是“十四五”时期红河州加快强优势、补短板、提质量、增效益,实现经济质量、动力、效率三个变革的关键路径,是促进红河州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养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形成内外联动的产业链全球布局的重要举措,是提升红河州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支撑,对红河州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第三节  发展环境

    一、总体现状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红河州始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以产业园区为平台,以重大项目为载体,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不断提质增效,新兴产业规模逐渐壮大。

  (一)工业规模逐年扩大,红河制造快速发展

  “十三五”期间,全州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工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以冶金、化工、建材等重工业和卷烟、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轻工业为支撑、多元市场主体并存的制造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工业经济规模逐年扩大,总量实现稳步增长。2020年,全州工业增加值为603亿元,居全省第4位,年均增速10.1%。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随着全州制造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烟草制品业在保持平稳运行的情况下增加值比重逐年降低,从40.8%降低至26.6%,非烟工业增加值比重逐渐上升。以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实现高速发展,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4.3%提升至23.9%,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工业园区引领发展,产业聚集初见成效

  全州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为抓手,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引导产业聚集发展,园区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园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其中,开远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园(大唐片区)被列为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蒙自经开区成为首批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到2020年,全州16个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从650.5亿元增至1056.1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从144.9亿元增至284.3亿元,聚集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有色金属及新材料、电子信息制造2个产业集群已初具雏形。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式逐步从“粗放”向“集约”转变,锡铝铜铅锌等有色金属围绕蒙自经开区、个旧特色工业园和建水工业园等形成“有色金属冶炼—固体废物集中回收—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体系,豆制品、紫陶围绕石屏、开远和建水等地园区形成聚集。

  (四)创新驱动深入实施,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以技术改造、进步和创新为突破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建企业技术中心,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20年底,红河州成功创建16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户省级工程研究中心。随着云锡公司易地搬迁改造等项目的建成投产,全州制造业企业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有较大提升。全州R&D年度经费投入从7.9亿元增至18.5亿元。

  (五)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全州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关停淘汰鼓风炉炼铅、炼铜、炼锑装备,不断加强废渣、尾矿等重点污染源治理,统筹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升,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全州累计淘汰煤炭落后产能368万吨、电解铝过剩产能11万吨、铅落后产能46万吨等。全州大力推进共伴生金属、中低品位资源综合利用,有效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在各园区积极开展节能和经济循环化技术改造,有效降低生产能耗。全州单位GDP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约29.9%、35.3%。

  (六)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内外联动双向发展

  随着全州开放程度不断提升、对外合作水平持续深化,已形成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为引领、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中国(红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为依托、昆河经济带为纽带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其中,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正式获批,开创了红河州对外开放新局面;红河综保区以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为基础,不断完善外贸信息化平台、口岸作业区等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外向型电子信息制造、纺织服装加工等产业;蒙自经开区立足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等产业基础,加大外引内培的力度,着力打造集加工、商贸、物流为一体和面向周边国家的进出口加工基地;中国(红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引进和培育一批跨境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全州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8亿美元增长至58.7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24.2%。

    二、主要优势

  (一)自然资源优势突出

  红河州属于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境内有7507平方公里的热区和270万亩自然保护区,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红河州水果、蔬菜、优质水稻、中药材面积和产量居云南前列。全州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已探明和发现的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点1000多处、矿种50多种,潜在的价值超过10万亿元。目前全州已探明锡、铜、铅、锌、铁、锰等各种矿产资源储量达880万吨,锡矿储量居世界第一;煤炭资源储量60多亿吨,位居全省第三;铟、钯等稀贵金属资源储量超过700吨。

  (二)工业基础较为扎实

  红河州是云南近代工业发祥地,具有深厚的工业基础,以有色金属、能源、化工、建材为主的重工业体系和以卷烟、食品为主的轻工业体系成为撑起全州“两型三化”工业体系的坚实脊梁。截至2020年底,全州有色金属冶炼年产能达142万吨,其中锡产能15万吨、铟产能150吨,均位列全球第一;铝产能55万吨、铅产能40万吨、锌产能20万吨、铜产能12.5万吨,均位居全省前列。全州电力总装机规模达715.2万千瓦,还有部分风电、火电、水电正在规划建设中;全州规划建设5条天然气管道将在“十四五”期间全部投产。全州人力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综合素质较高的产业工人。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等对越南籍劳工的管理机制愈加完善和成熟,大量越南籍劳工可经河口口岸入境,将为全州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等园区已建有大量标准厂房,引进企业和承接项目较为便利。

  (三)区位通道优势明显

  红河州位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和全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前沿,具有北融滇中、南接越南、东联两广、西通缅老的四维度通道优势,对内对外发展空间广阔。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与越南老街省隔河相望,是全国唯一一个与邻国省会城市相连的边境口岸,沿边和跨境两大特色优势明显。弥勒东风机场实现开航,弥蒙高铁通车在即,蒙自机场、元阳机场、沿边高速等一批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随着全州综合交通网不断完善,“内联外通”“融入滇中”“贯通南北”的综合交通体系已初步形成,实现向北可与滇中经济圈互联融合发展,向南可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互联互通,向东可联两广出海,向西可融入昆曼经济走廊的交通格局,区位通道优势明显。

  (四)开放条件得天独厚

  全州边境线长848公里,境内河口、金平、绿春3县与越南2省1市6县接壤,拥有河口公路口岸、铁路口岸和金水河口岸3个国家一类口岸,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通道优势决定了红河州在全国开放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的设立,标志着全州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打开新局面。全州已拥有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河口边合区4个设施完善、通关便利的开放平台。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和开放平台不断完善,全州对外开放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五)文化底蕴源远流长

  红河州拥有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查尼皮、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边纵”遗址等红色资源,拥有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云锡矿业、百年过桥米线“三千四百年”独特文化旅游资源,以及宜人的亚热带气候生态环境等优势条件,空间区位优良、旅游资源富集、历史文化深厚、民族文化多彩,为红河州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跨产业、跨区域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打好“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建设文旅深度融合示范区奠定良好基础。

    三、面临挑战

  (一)矿产资源逐渐枯竭,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矿业是红河州的传统支柱产业。红河州以其突出的矿产资源闻名全国,是云南省重要的矿业工业基地。特别是个旧市,探获的锡占世界的24.7%,全国的39.1%,云南省的82.7%,被誉为世界“锡都”。但是经过长年以来连续不断的开采,资源开始衰减并逐步枯竭。2008年,个旧被确立为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红河州亟需改变过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延缓资源枯竭,培育替代产业,实现转型发展。但是随着资源的逐渐衰减,红河州制造业呈现“中间强、两头弱、两头在外”的产业特点。一方面自有矿山已经无法满足下游企业的生产需要,只能从外地购进;另一方面距离有色金属消费中心的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距离相对较远,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州内园区交通、电网、供水等硬件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如工业废水的处理、排放废气的处理、产品物流规划等方面不尽合理,影响营商环境。此外,红河州冶金、烟草等传统产业仍占据制造业主导地位,先进制造业、高新电子行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培育不足、总量不大,产业数字化和两化融合水平较低,绿色高质量发展基础较弱。

  (二)科技创新支撑不足,高新技术相对缺乏

  红河州仅有一所普通高等学校、三所专科学校,高等院校数量少、科研能力弱的状况持续存在,产业技术研究、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平台不足,高端人才、科技转化平台不能满足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创新资源相对较少,科技领军人才、技术带头人相对匮乏,导致红河州产业链上下延伸受到限制。目前,红河州现代产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前端,特别是高原特色农业、有色金属等传统优势产业主要偏重于原料初加工环节,产业链整体延伸不足,初级产品多,多数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州内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优势企业不多,总量规模和经济效益有限,高附加值和高科技产品相对较少。

  (三)生态保护亟待加强,双碳达标压力加大

  红河州生态整体相对脆弱,与云南省其他部分州市相比较,红河州森林覆盖率57.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北部地区石漠化和南部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较重。红河州以基础原材料加工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面临更为严峻的环境保护压力,重金属污染防治、节能减排难度更大,特别是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背景下,红河州亟需寻求更加绿色低碳发展路径。

第四节  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加大优质企业和现代产业集群培育力度,按照“整合资源、做优园区、做强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有色金属及新材料、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烟草等支柱产业,大力推进旅游、生物医药和绿色能源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节能环保和房地产等新兴产业,推动美丽经济、数字经济和自贸经济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红河州千百亿级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现代产业新生态,培育形成比较新优势,创建滇中城市现代产业发展重要基地和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现代产业基地,努力建成“三张牌”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科学发展。立足红河州产业现有基础和资源、环境等禀赋条件,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立足优势领域,打造核心品牌,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统筹兼顾,协同发展。发挥自身优势,以全局视角,积极探索区域合作模式,融入西南经济圈、丝绸之路经济带,承接中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构建区域联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

  ——坚持绿水青山,低碳发展。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妥善应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工业发展矛盾,坚持生态优先、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相结合,走转型升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和推动现代产业体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坚持开发开放,多元发展。发挥区位优势,主动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协作,构建内外联动、互为支撑的开放合作新格局,坚持以改革激发开放发展活力,进一步服务和融入全省开放发展大格局。加速中小企业参与到重点企业的生产链条中,吸收龙头企业的技术和品牌溢出,推动现代产业多元化发展。

    三、战略定位

  滇中城市现代产业发展重要基地。立足红河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支柱产业,大力推进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构建红河州现代产业体系,成为滇中城市现代产业发展重要基地。

  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现代产业基地。在建成滇中城市现代产业发展重要基地的同时,带动与周边南亚、东南亚国家合作,促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力支撑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成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现代产业基地。

  “三张牌”示范区。充分发挥现代产业基地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提升“绿色食品”“绿色能源”“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的质量、品牌、影响力,建设成为“三张牌”示范区。

    四、总体目标

  按照红河州“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千百亿级现代产业集群体系建设,推行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建立“高位统筹、链长负责、专班推进、联动招商、动态管理、合力攻坚”的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加快形成创新引领更加凸显、产业结构更加清晰、优势产业更加突出、产业布局更趋合理、分工协作更加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

  到2025年,红河州产业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万亿级产业规模,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0%左右,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初步建成创新能力强、发展效益好、协作更紧密、环境更友好,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现代产业体系骨架,全面确立在全州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地位。

  到2035年,全面建成创新要素集聚、产业格局协调、绿色发展可持续、开放合作多元化的现代产业集群体系,成为滇中城市现代产业发展重要基地、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现代产业基地、“三张牌”示范区。

  第二章  重点发展支柱产业

  第一节  先进制造业

    一、方向定位

  依托现有制造业优势,红河州重点规划发展电子信息、化工等先进制造业,并兼顾发展装备制造、钢铁、建材等制造业。

  电子信息——积极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利用RCEP协定和东盟—欧盟协定条件,联合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建立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电子制造配套供应链体系,打造西南地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和出口加工基地。

  绿色化工——积极把握西南地区材料加工市场空间,在“双碳”背景下,通过压减落后产能和节能降耗措施,腾出发展空间,着力推进现代煤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取得突破,推动传统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装备制造——重点发展矿冶装备、绿色食品加工设备、电力装备、先进农机装备、汽车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产业,形成区域内产业间有效协同,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二、发展目标

  实施工业振兴行动和产业链提升计划,切实巩固发展工业优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化工、装备制造及钢铁、建材等产业。到2025年,先进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到2035年,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

  (一)电子信息

  到2025年,培育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家以上,各园区产业承载能力明显提升,争取辖区内电子信息企业实现上市;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全州规上电子信息工业企业R&D内部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4%以上;创建1个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新建州级以上研发机构2个,引进共建国内外研发机构2个,形成一批创新型电子信息企业,完成重大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搭建,促使电子信息制造业成为红河州创新发展新高地;产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完成电子加工制造业产业集群、特色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业集群、大数据产业集群建设,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实力大幅提升,重点培育3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经开区、自贸区、综保区、个旧、开远等区市电子信息产业协同程度明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产业集聚程度、产业创新能力和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并构建起具有竞争力和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产值超过500亿元。到203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达2000亿元。

  (二)绿色化工

  到2025年,红河州绿色化工产业初步实现向现代煤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的转型升级。保留部分复合肥产品;新增甲醇制烯烃60万吨/年,烯烃下游用于拓展化工新材料产品,即多种类型的聚烯烃专用树脂,现代煤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等新型高端产品在化工产品产值中的比重达到80%以上。绿色化工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70亿元以上。到2035年,绿色化工产业营业收入达到400亿元,初步形成以煤制烯烃为龙头、延伸发展下游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产业链。

  (三)装备制造

  到2025年,充分利用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以及绿色食品加工和有色金属采选冶炼等市场需求,重点发展矿冶装备、绿色食品加工设备、电力装备、先进农机装备、汽车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勘探、采掘、破碎等矿冶装备,分拣、清洗、脱水、封装等绿色食品加工设备。重点培育发展“叶片—塔筒/电缆—整机总装”产业链。培育发展耕种、自动灌溉施肥、畜禽养殖及屠宰等装备生产。谋划发展“磷酸铁锂/电解铜/电解铝—动力电池/轻量化车身配件/汽车电子配件/机械传动配件”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到2035年,营业收入突破225亿元。

    三、实施路径

  (一)电子信息

  加快构建面向国内外的电子制造产业集群。重点招引培育面向机械电子、农业电子、医疗电子、民用电子等方向的配套生产项目。依托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中国(云南)自贸区红河片区等重点园区,鼓励企业将产品向微型化、低功耗、宽频化、集成化和绿色环保方向发展。发挥红河有色金属冶炼行业优势,鼓励云铝、云锡、圣比和、开远解化、云天化红磷等骨干企业在现有生产基础上,延伸进入有色金属材料深加工等附加值较高下游行业,为电子信息提供电子元器件、电气模块的基础材料。

  以以晴集团、惠科集团、红河迪信科技、锦鼎光电科技等企业为链主企业,形成智能视听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安防设备、智能感知设备等加工产业链,形成对外输出产业链。做大现有遥控设备、电子线缆、应用和消费类电子产品,扩大整机产品占比率,形成整机与元器件相互促进发展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布局整体优化,以大数据、智能制造装备等赋能区域其他特色产业,打通对外贸易大通道,走向国际化发展。 

专栏1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细分方向 

1. 物联网终端制造工业 

针对柔性智能压电复合材料器件等物联网传感器器件进行研究,将新通信标准、新通信协议与集成电路开展联合研究与综合应用,努力开拓通信集成电路制造新赛道,结合新型具有行业前沿性的研究热点进行追踪,抢先研制新型的材料、生命健康类传感器、智能家居传感器。利用有色金属冶炼业和金属制品深加工的产业优势,借助电子器件和模块生产转移东风,逐步向智能制造升级,优先在智能物联网终端设计和生产上有所突破。 

2. 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强化基础服务能力建设,鼓励中大型企业建立网络化、智能化、多行业的知识库,通过知识库建设和已有经验,面向中小微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咨询、信息系统方案设计、集成实施、远程运维等服务,逐步建设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着力研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关键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同时加快培育各类创新型、定制化服务模式和业态,促进信息服务水平提升及资源的共享利用。 

3. 大数据技术研发与应用工程 

加强大数据核心关键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加快开展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建设,支持有优势、有条件的县市开展大数据应用创新示范工程。推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超算、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融合发展,支持建立面向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选取典型企业和重点地区开展工业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提升大数据应用服务水平。 

4. 智能制造体系建设工程 

在离散制造领域,以电感、变压器产业智能制造示范工程为突破口,重点开发PCB生产设备、电子器件与整机装联设备以及机器人化智能检测装配生产线等,提高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使用比例。利用目前所掌握的行业内最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引入产业基金,多方合作共同投资建设磁电产业智能制造产线,推动智能制造新模式在行业内的推广应用。州内预计在2025年前铺设50条智能制造产线。 

    (二)绿色化工

  优化产业布局,加快红河州化工园区的规划、建设,重点发展新型煤化工、有色金属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加快推进开远解化厂、红磷等化工企业技改搬迁,进一步拓展越南、缅甸、老挝等周边国家市场。

  1. 现代煤化工

  红河州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褐煤资源地,按照“矿化一体、多元联合”的思路,把握破旧立新的发展时机进行传统产业转型和产品调整升级,以新型煤气化先进工艺技术为龙头,围绕做强现代煤化工、做优化工新材料两大核心,谋划大型煤化工基地的建设,实现由传统化肥产业向现代煤化工和新材料产业转型发展,推动煤炭利用方式优化,实现合理延伸和有效增值,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和效益,填补云南省现代煤化工和煤基新材料的空白,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一是改造升级原料技术路线。煤气化分两部分实施。一部分是搬迁为主的技术改造,搬迁后煤气化用于生产合成氨,规模达到50万吨/年。合成氨主要用于生产硝酸和硝铵,外供磷铵企业作为原料,其余少量作为液氨销售。第二部分是甲醇扩能建设,甲醇规模增加至180万吨/年,以确保下游产品达到经济规模,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是积极发展煤制烯烃项目。煤制烯烃项目建设与原料技术路线升级、煤气化建设进度相匹配,同步扩能建设180万吨/年甲醇项目,主要用于下游6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项目,少量用于生产二甲醚。

  三是大力拓展化工新材料。MTO项目下游产品定位于各应用领域内的高端品种,补充目前的市场缺口,种类多样,建设灵活。其中,聚乙烯产品为高密度类型和专用料,年产量为30万吨,产品类别包括:软包装薄膜专用料11万吨/年、管材或电缆专用料10万吨/年、大型桶吹塑料4万吨/年、瓶盖用注塑料3万吨/年、汽车油箱专用料2万吨/年。聚丙烯产品年产量为30万吨,产品类别包括:BOPP薄膜专用料10万吨/年、无纺布纤维8万吨/年、汽车用注塑料3万吨/年、注塑类共聚物9万吨/年。

  四是探索发展生物降解材料。结合国家当前大力推进塑料污染治理政策趋势,积极发展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等聚酯类降解材料,玉米/纤维素聚乳酸(PLA)生物基降解材料,力争到2025年实现50万吨总体规模,并延伸加工生产一次性膜袋、餐具、包装材料等,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有效辐射西南地区日用塑料产品市场,助力区域“白色污染”治理以及碳中和发展需求。

  五是推动产品延伸和循环利用。把延伸发展产业链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产品延伸和循环利用项目主要包括20万吨/年硝基增值肥料、20万吨/年硝酸铵钙和20万吨/年新型粉煤灰建筑材料。

  2. 磷化工

  推进磷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延伸磷化工产业链和产品升级换代,加快磷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进一步转化。以冶炼副产硫酸为原料,实现冶金—磷化工产业协同集聚发展,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一是以提高磷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发展新型功能性磷肥,以大宗基础磷复肥生产向水溶肥、缓控释肥、微量元素专用肥、增值磷肥、具有土壤调理功能的肥料等特种肥方向发展。坚持湿、热结合,强化湿法磷酸净化分级利用,积极发展食品级、电子级、医药级磷酸及磷酸盐产品,加快发展磷系列阻燃剂及功能性磷酸盐。

  二是围绕高浓度磷复肥,逐步收缩和控制磷复肥产品总量发展,加快引导高浓度磷复肥企业发展高附加值产品。重点解决好磷石膏渣库建设,大力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保障高浓度磷复肥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磷矿伴生氟、硅等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三是围绕精细磷化工,实施“电-磷结合”、“湿-热并举”,大力发展规模化、系列化、专用化的磷精深加工产品。研发以湿法净化磷酸为原料的系列化、精细化、高值化、功能化、专用化的磷化工产品;严格限制单一湿法磷酸和黄磷项目,重点推进湿法磷酸净化分级利用,鼓励发展磷系列阻燃剂及功能性磷酸盐、磷酸酯等产品。

  四是加快磷石膏制水泥、硫酸、硫酸铵、硫酸钾等化工原料的经济化应用,促进磷石膏高值化利用,如磷石膏晶须、碳酸钙晶须及其他多功能复合材料等的开发研制;加快磷石膏路基材料、土壤调理剂的应用验证。

  (三)装备制造

  依托全州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以及绿色食品加工和有色金属采选冶炼等市场需求,重点发展矿冶装备、绿色食品加工设备、电力装备、先进农机装备、汽车零部件等。

  一是重点发展矿冶装备、绿色食品加工设备。围绕红河州有色金属企业采选、冶炼、加工等市场需求,以蒙自经开区为核心,依托昆钢重装红河公司、云锡机械、浩志橡胶等产业基础,重点优化改造矿山、冶金成套设备生产工艺,大力发展勘探、采掘、破碎、粉磨、运输等矿山设备以及冶炼、轧制、铸造等冶金专用设备。紧扣红河州绿色食品深加工发展趋势,聚焦原料加工和产品创新两大领域,围绕果蔬、肉制品、乳制品、米面制品等细分领域需求,重点培育发展分拣、清洗、脱水、切割、灭菌、冻干、烘干、萃取、浓缩、包装、灌装、封装、印刷等深加工设备制造体系。

  二是大力发展电力装备产业链。围绕西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风电普及趋势,大力引进发电机、变流器、整机、电缆等生产项目或企业,培育发展“叶片—塔筒/电缆—整机总装”产业链。

  三是培育发展先进农机装备和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围绕云南省及东南亚农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需求,引进中耕机、微耕机、起垄机、覆膜机、插秧机、收割机、割胶机、自动灌溉施肥设备等种植装备及孵化器、饲喂机、消毒机、清粪机、屠宰装备等畜禽养殖屠宰装备生产企业和项目。依托云铝润鑫铝合金、惠铜科技锂电铜箔等产业基础,积极引进动力电池、电机、防护板和传动轴等零部件生产企业,推动外来企业与本地企业协同发展,谋划发展“磷酸铁锂/电解铜/电解铝—动力电池/轻量化车身配件/汽车电子配件/机械传动配件”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链。

  (四)钢铁建材

  钢铁产业保持现有规模,从钢铁制造全流程,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建设绿色厂区,着力提升生产设备、工艺和流程的智能化水平,抢抓省内以及周边越南、缅甸、老挝等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机遇,重点延伸发展高端建筑钢材产业,大力发展500兆帕及以上强度的高强钢筋等产品。力促年产20万吨硅锰、年产10万吨电解锰项目尽快投入生产。

  建材产业加快绿色钢构建材发展,重点壮大椅子山绿色新型建材产业园,开工建设装配式建筑设备研发生产项目及门窗生产项目。推进新型墙材、高强混凝土材料生产项目建设,建成年产500万吨沙石料绿色矿山项目,推动水泥行业产业升级。

    四、产业施工图

  (一)电子信息

  考虑红河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十四五”期间相关产业链条形成需统筹兼顾,稳中求进,在已有产业基础上深化发展。以润鑫公司、云锡集团等冶炼企业为产业链上游,为下游产业提供低本高质的生产原材料。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并加强州内材料深加工能力的骨干企业(如圣比和、惠铜等),提升红河州电子元器件、终端的生产效率与科技含量。招引国内知名企业和扶持州内以晴集团、惠科集团、红河迪信科技等龙头企业,面向制造业、特色农业、建筑行业等亟需智慧化改造的产业和电子消费领域,带头研发制造适应西南地区特色产业的高新终端产品,并进一步辐射我国东南地区与东南亚各国。大力支持工业与消费电子产品配套的信息与软件企业,增强红河州电子信息产业链末端服务能力,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闭环。

  图2-1 电子信息产业施工图

  (二)绿色化工产业

  绿色化工领域重点发展煤制烯烃及下游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以优势褐煤资源为原料,经过煤气化工艺生产合成氨与甲醇。其中合成氨延伸加工生产硝酸铵和硝基增值肥;甲醇经MTO路线生产乙烯、丙烯,并延伸加工生产聚乙烯、聚丙烯,及下游软包装薄膜专用料、管材或电缆专用料、大型桶吹塑料、瓶盖用注塑料、汽车油箱专用料、BOPP薄膜专用料、无纺布纤维、汽车用注塑料、注塑类共聚物等新材料产品,延伸产业链。

  

图2-2 绿色化工产业施工图

第二节  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

  一、方向定位

    推进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打好“绿色能源牌”,建设有色金属全产业链示范区。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充分利用云南丰富绿色水电资源,做优做强优势绿色铝材产业,加快建设有色金属制备及加工基地,着力打造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将铝产业打造成国际上重要的绿色铝材制造基地。锡产业依托国际上最大的锡制造基地的资源优势,以发展锡基新材料为重点,开发锡基新材料的新生态,提升产品附加值,协同发展铜、铅、锌、铟等为基材的先进材料产业。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通过整合强化上游矿产资源,资源控制力、保障力进一步增强。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依托龙头企业,引进关联配套企业,以延伸锡、铝、铜产业链为主线,协同发展铅、锌、铟产业链,优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规模,产业体系基本完善。构建产业质量优势,在资源利用效率、要素生产率、产品实物质量等指标方面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质量效益明显优化。加快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降低排放强度,提升治理水平,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更加绿色协调。形成符合超低排放标准,以资源综合利用、高质量冶炼、高端新材料产品为主的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有色金属工业总产值达到2300亿元,到2035年,有色金属工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

    三、实施路径

  未来五年,红河州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发展应聚焦新旧动能转换,重点着眼于加强资源保障,促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建设有色金属制备及加工基地,有针对性地发展先进材料产业,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产业体系不断优化完善。

  (一)加强金属矿产资源保障,做强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有色金属的需求从持续快速增长时期,转入微增长的平台期。但我国将长期面临铜、铝、铅、锌、锡等战略性资源短缺局面,做好矿产资源整合与勘探,加强再生综合利用,是破解资源、环境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是红河州发挥好有色金属产业优势的基础保证。

  1. 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强化上游矿产资源的整合

  针对红河州矿山规模相对较小、安全生产水平较低、资源浪费相对严重等问题,要继续结合州矿产资源储备及开发实际,以锡、铅、锌等重要矿种和重点矿区为突破口,对个旧、建水、金平、蒙自等矿区积极稳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按照“一矿一主、有序统一、规模开采”的原则,采取区域整合的方式,逐步实现矿区布局合理。既要发挥现有云南锡业集团等龙头企业优势,又要适时引进专业化矿业集团,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努力实现矿产资源整合的预期目标,有效解决矿山无序开采、重复投入、重叠交叉、纠纷不断等问题,实现矿产资源和生产生活设施的充分利用,明显改善矿山安全生产条件和矿区生态环境。

  2. 加强地质勘探,向绿色矿山发展转型

  考虑资源本身的价值和资源使用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代价,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严格按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措施保护环境,加强水土流失恢复治理、土地复垦与绿化工作。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地质勘查,增强资源保障,特别是加强金平龙脖河铜矿、长安金矿、个旧矿区等现有矿山和在建矿山深部和周边找矿工作。对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建立系统、长远的规划和严格的监督管理,形成统一的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格局。

  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引导和鼓励企业最大限度利用矿产资源,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提升工艺装备水平,提高采选冶过程中有色金属的回收率,努力“吃干榨净”矿产资源。切实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鼓励有技术的企业将采选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废、烟尘以及历史遗留的尾矿、废渣等作为重要的“二次资源”,通过出台专门产业规划政策、加强财政金融支持等方式,采取合理可行的措施,规范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引导、鼓励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形成再生金属和金属冶炼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理量。例如在个旧市,将冶炼废渣作为重要的“二次资源”,鼓励有技术的企业综合利用,既能从源头有效化解冶炼废渣长期大量堆存导致水源、土壤、空气遭到严重破坏的问题,同时大大提高矿藏的利用率,产出经济社会效益。

  (二)坚持做大、做优、做强,打造有色金属优势冶炼基地

  按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要求,利用好锡、铜、铅、锌、铝等产业基础,以及云锡集团等企业品牌效应,严控产能、优化存量,调结构、增效益。

  1.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水平

  把产业整合、工艺装备优化升级、节能环保设施配套、技术工艺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资源综合利用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以发展提升、整合优化、延伸产业链为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红河州锡、铅锌、水电等资源优势,重点抓好锡、铝、铜、铅锌品种质量、新产品开发、节能环保工程配套、余能回收、资源综合利用等建设项目的实施和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能效和环保达标,提高产业发展质量。

  2. 加大企业整合力度,优化产业发展模式

  继续推进企业集团化、产业基地化、园区化发展,有效促进产业优化整合。通过股份、合作、兼并和重组,促进骨干企业强强联合,鼓励云锡集团、云铝股份等大型国有企业和有实力的民企依托自身行业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重组州内相关有色金属企业,整合内部资源,大力发展再生铝和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优化资产结构,扩大投资规模,实现全产业链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引进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打造铝精深加工产业集群项目,依托云南宏合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93万吨低碳铝建设项目及下游云南创联合金材料有限公司等9家铝加工企业,在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建设轻质高强铝合金材料等项目,产业链涵盖轻质高强铝合金、铝合金型材、铝合金板带箔、铝合金导线等先进铝材加工领域,打造完整的铝加工产业链集群,形成对全州工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作用,有利于实现至202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1300亿元,较“十三五”末翻一番,占全州GDP比重达30%以上的目标,有力推动工业现代化转型发展。

  3. 全方位开展技术改造、全面提升节能环保水平

  营造有利的市场和政策环境,以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为导向,以冶炼企业、工业园区等领域为重点,搭建政府、企业、节能服务公司一体化的服务平台,吸引和扩大社会资本投入,强化重点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引导用能单位优先采用先进适用的节能新工艺,提高节能技术(产品)的普及率。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节能新机制。推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建设,引入专业环保企业,探索建立园区排污者付费市场化机制。鼓励企业瞄准降本增效、提升指标和管理水平等关键环节,通过科技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优化各类技术经济指标,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拓展新能源电池产业

  加强统筹力度,在产业布局、重点项目等方面积极争取省级支持,以错位竞争、统筹联动、集群发展为产业布局。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和有色金属产业基础,打造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加工基地,推动圣比和、惠铜科技等企业充分挖掘技术和专利优势,加快推进技术创新,扩大锂电池材料产能,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建设具有经济规模的磷酸铁锂、电池负极材料等项目,助力全省新能源电池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四)提升有色金属产业配套保障能力

  有色金属产业稳定发展,需要足够的相关产业配套,包括电力供应、环境容量、土地存量、物流运输等方面。红河州大力发展的铝产业,对能源依赖性很高,主要体现在生产成本方面,以电解铝生产成本为例,生产所用电价占整个生产成本的40%左右。另外,红河州依托水电优势,正扩大电解铝和铝深加工产业规模,足够的电力供应是保障铝产业项目稳定落地、投产的关键基本要素。因此,应该推进电力能源产业发展,为谋划的铝产业项目奠定能源保障。红河州是传统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经长期发展,环境容量和土地存量有限,是未来发展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红河州的有色金属产业存在远离资源和市场的问题,物流运输的保障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之一,尤其针对有色金属材料的加工材,主要应用市场分布在我国中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因此提高物流运输保障能力至关重要。

专栏2 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发展细分方向

一、矿山矿产资源

绿色矿山与智能采矿。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中,实施科学有序开采,对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扰动控制在可控制范围内,实现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数字化和矿区社区和谐化。将云计算、大数据、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矿山生产过程深度融合,实现矿山设计、掘进、开采、运输与提升等环节自规划、自感知、自决策、自运行,从而提高矿山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动态实时监控,将矿山生产维持在最佳状态和最优水平。

区域矿山整合,锡、铅锌、铜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

二、有色金属深加工

(一)铝产业

1. 建筑用铝材

重点发展铝合金着色型材、彩色涂层铝合金板材、铝幕墙板等精深加工产业链产品。常用的建筑装饰用铝材主要包括彩色涂层板和彩色涂层板用基材、幕墙板、普通门窗建筑型材、隔热门窗建筑型材、明框幕墙建筑型材、隐框幕墙建筑型材等。

(1)铝门窗挤压型材:包括门、窗、推拉自动门、平开自动门、轻型金属卷门、窗、卷门等。

(2)铝合金高级活动板房:包括结构分立柱、门窗、房架和其他附件。

(3)铝合金家具:包括茶几、电视柜、书架、电脑桌、置物架、边桌、床、沙发、衣柜等家具产品。

(4)彩色涂层铝板:具有色彩鲜艳、光泽度好、表面可压花纹和较好敷膜性能的装饰材料,重点开发铝制墙砖、灯箱、吊顶、天花板、墙面、地板等家居装饰产品

(5)铝塑复合板、铝合金幕墙板等高档铝建筑装饰材料

2. 交通运输用铝材

铸造铝材(压铸件)主要用于发动机系统、传动系统和底盘行走系统、轮毂等零部件的制造;加工铝材包括板、带、箔、管及挤压型材和锻件,主要用于汽车各种热交换器系统、轿车的车身系统、箱式车厢、豪华大客车内装饰及部件系统等;同时也广泛用来制造摩托车的车轮轮毂、汽缸盖、汽缸头以及发动机的大部分零件。

(1)汽车用铝合金压铸零部件:包括汽车用铝轮毂、变速箱壳体、缸体、缸盖、机油冷却器壳体、汽车空调压缩机壳体、铝合金进气管、五金器具等铝压铸零部件。

(2)汽车复合钎焊板带箔

(3)铝制车厢车体:半挂车、油罐车、集装箱等铝制车体厢体及整车制造。

3. 工业用铝型材

工业用铝型材属于挤压型材领域内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主要应用产品有:

(1)散热器铝型材:目前国内常用的散热器铝型材类型有3C散热器铝型材、太阳花铝型材、电力半导体用散热器铝型材、LED用散热器铝型材、采暖散热器铝型材等。

(2)铝合金电机壳:应用于发电机、起动电机、微特电机等部件。

4. 包装用铝材:包装用板带箔材;酒水、饮料、包装用铝瓶、铝罐、铝塑纸等多层复合软包装盒;户外休闲及家用铝箔包装产品等。

(二)锡产业

锡材:锡箔、锡异型材,应用于医药、化工、轻工、食品、艺术品、电子工业、电镀等领域。

锡无机化合物:锡氧化物、锡氯化物、锡硫化物,应用于电镀、陶瓷釉及原料、催化剂、玻璃等领域。

锡有机化合物:甲基锡、丁基锡、辛基锡、有机锡热稳定剂、有机锡杀虫剂,应用于塑料、农业、医药、纺织、船舶等领域。

锡焊料:焊锡丝、焊锡球、无铅焊料、焊锡膏等,应用于电子、仪表、汽车等领域。

锡基合金:锡基铸造合金锭、锡基轴承合金锭包括铜锡合金、易熔合金、超导铌锡合金、铝锡合金等,应用于汽车、重型机器、锡工艺品等。

(三)铅锌产业

铅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巩固再生铅冶炼技术、提升旧铅酸电池拆解技术、延伸铅循环利用产业链条、拓展新发展领域。

铅蓄电池回收:蓄电池生产企业设立回收站或委托其零售网络进行收购;专门回收公司回收转售给再生铅企业;再生铅长设立特定回收站;建立避免含酸、铅物质的扩散及对地面的渗漏的储料场地;建立合理的、健全的废电池回收体系。

拆解分选分类技术与装备:CX破碎分选工艺;重介质分选技术;TDE自动化拆解和破碎技术;M.A.破碎分选工艺;机械破碎-水力分选技术;高效免维护电池破碎系统;全自动废铅蓄电池两级破碎分选系统;自主研发破碎分选技术与装备。

再生铅冶炼技术与设备:新型脱硫技术;ISA炉;短窑熔炼技术;全氧侧吹熔炼技术;富氧底吹熔炼新工艺;再生铅低温连续熔炼技术;废酸循环利用;余热余压的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低碳、环保、高效地再生铅生产工艺,实现短流程、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铅蓄电池制造:再生铅粉制造、板栅铸造、极板制造、极板化成、装配电池;铸粒机或切段机、铅粉机及运输储存系统;熔铅炉、铸板机及各种模具:膏机、涂片机、表面干燥、固化干燥系统等;水冷化成及环保设备。

拓展铅应用领域:核工业和X光射线装备;玻璃、陶瓷领域;电缆护套、机械制造业、船舶制造、轻工、氧化铅等。

引进人工智能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引进人工智能技术,对产业进行数字化设计、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优化的智能化改造;全生产周期的计算机管控网络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锌合金:低铝锌基合金、高铝锌基合金、压力铸造锌合金、重力铸造锌合金。

(四)稀有、稀贵金属

银产业:电子银浆、卤化银感光材料、银催化剂、银饰品。

铟产业:氧化铟粉、磷化铟衬底、砷化铟霍尔器件、锑化铟霍尔器件。

电子信息材料:集成电路引线框架材料、超薄电子电路铜箔、铜基复合材料。

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动汽车用高压电缆、动力电池用超薄铜箔。

智能制造材料:传感器用先进材料(铜镍硅、铜镍锡、锡青铜、铜钛、高铜等新型铜合金)、铜基智能材料(形状记忆合金)。

节能环保材料: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高温超导材料。

(五)先进金属材料

液态金属:主要应用领域有折叠屏手机液态金属铰链、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消费电子结构件及医疗器械结构件。

平板显示用靶材:高纯铝靶材、高纯铜靶材、高纯钼靶材及ITO(铟锡氧化物靶材)。

催化剂:汽车尾气净化用催化剂(铈锆材料)、石化用催化剂(铂铑材料)等。

    四、产业施工图

  红河州有色金属延伸产业链,不但面临技术以及市场方面的诸多困难,更需要应对来自众多对手的竞争,鼓励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先进适用装备技术,提高产品的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应对激烈竞争。在项目选择上,慎重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前期选取初加工及通用加工材产品,逐步建立基础后,再向高精尖产品拓展。

  (一)绿色铝材

  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发挥魏桥等入驻龙头企业集群效应,推进以商招商,高水准建设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发挥铝液直供短流程优势,生产铝挤压圆锭、轧制板坯、圆铝杆比例不断扩大;以材料创新、高端引领为方向,高起点发展镁铝合金、铝锂合金、锌铝合金等合金材料;大力发展电子铝箔、超薄宽幅铝箔、高档印刷铝板基等铝板带箔材料;以轻质、高强、大规格为方向,稳步发展铝结构型材、铝横梁,及大断面、复杂截面铝合金型材;以区域市场需求为方向,快速发展铝制汽车轮毂、铝制车厢、发动机缸体、轻量化车身等汽车领域相关工业型材;以产业多元化为方向,发展光伏铝浆等超细铝粉产品和铝边框制品;以电力产业发展趋势为方向,加快发展铝制电线电缆,应对铜制电缆的替代需求,发展3C系列铝机壳;稳步发展铝制建筑型材,重点发展门窗铝制结构型材、房屋承重结构型材、铝合金高级活动板房型材;以能耗双控为方向,积极推动再生铝项目建设。到2025年,电解铝产能突破260万吨,绿色铝材年加工能力突破380万吨,再生铝产能实现45万吨,逐步把红河州建设成为云南重要的绿色铝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

  图2-3  红河州铝加工产业施工图

  (二)锡产业

  发挥“世界锡都”优势,从资源优势出发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引进高端锡产品加工企业,建设高端锡合金创新技术平台,实现“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发展以电子锡焊料、锡阳极、锡合金3大类,条、丝、粉、膏、异型材、粒、球、半球、巴氏合金9大系列产品,稳定延伸产业链。加快开发高端锡合金、锡化学制品、低锡焊料和特种焊料、无铅焊料、低锡轴承材料、锡加工材和锡基工艺品,着力打造锡全产业链集群,将红河州建设成为世界高端锡产业核心基地。

  图2-4  红河州锡产业施工图

  (三)铅锌产业

  依托铅锌矿资源优势,坚持集约化、资源化的发展路径,以铅锌冶炼为产业发展基础,以铅电极、铅酸蓄电池、铅基合金和再生铅等产品为重点,不断延长铅产业链,集中发展铅锌精粉、铅锌合金、镀锌和压铸用锌合金等产品。同时以再生铅锌产业作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着力建设实际的综合回收体系、提高再生铅锌回收效率,以再生铅锌为原料,补给铅锌资源消耗,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图2-5  铅及铅深加工产业施工图

  (四)铜产业

  构建铜产业供应链,以提升铜冶炼产能,扩大铜精深加工能力,增强产品可靠性为重要方向,突破高精铜和加工材,重点发展铜杆、铜线、超长冷凝管、新型散热材料、高精铜板带、高精电解铜箔等产品。积极建设废铜回收体系,完善废铜再生利用路径,实现对铜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

  图2-6  铜冶炼及加工产业施工图

  (五)新兴材料产业

  依托红河州有色、稀贵金属等传统资源、产业优势,以新技术引进、新业态培育为重点,加强技术研发能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开发铟、银、铂等稀贵金属和砷、磷等非金属为基材的氧化铟锡(ITO)靶材、电子银浆、铟化镓、砷化镓、磷化铟等新型光电显示材料、光伏材料、半导体材料、催化材料,打造铟、银、砷材料产业链。着力发展以锡、铝为主的有色金属功能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稀贵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形成多领域多系列材料产品体系。

  图2-7  ITO靶材产业施工图

  第三节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一、方向定位

  打好“绿色食品牌”,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坚持设施化、数字化、有机化发展方向,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思路,以“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占市场、建平台、解难题”为着力点,以绿色、高端、精品为方向,全力打造“5个基地”,巩固提升蔬菜、水果、花卉、梯田红米、中药材、规模养殖六大优势产业。瞄准“世界一流、中国最优”目标,着力建设国家级绿色食品加工中心、国际知名的过桥米线产业化基地、我国重要的豆基和植物基健康食品生产基地、西南地区有影响力的肉制品生产基地。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在严守耕地红线和粮食播种面积底线,巩固提升35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110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前提下,初步建成100万亩高端稻谷基地、100万亩干热河谷基地、500万亩高端果蔬基地、20万亩高端云花基地、优质畜禽供给基地,“稻谷、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畜禽”等六大产业优势进一步扩大。百亿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和特色食品产业聚集区基本建成,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品牌化、绿色化、数字化进一步加强,形成产业特色明显、集群优势突出、结构布局合理的现代食品加工产业体系。红河州实现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总产值2630亿元,其中现代农业(农林牧渔业)实现产值79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含烟草)实现产值1840亿元。

  展望2035年,红河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总产值将达到6000亿元以上,其中现代农业(农林牧渔业)突破产值15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含烟草)总产值将达到4500亿元。

    三、实施路径

  分级推动“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建设,持续推进“一县一业”和“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建成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园区。高标准建设绿色食品加工中心,围绕绿色食品“养殖/种植—加工—流通—服务”全产业链,不断提升绿色食品加工水平,做好园区配套,持续优化绿色食品产业服务。

  (一)现代农业

  1. 全力打造五个基地。

  加快构建起以“稻谷、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畜禽”等优势品种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发挥北部坝区规模农业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南部山区特色农业加快发展。一是打造100万亩高端稻谷基地。优化水稻品种结构,瞄准“贡米”“香米”“软米”等优质品牌,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建成100万亩以上高标准水稻田。二是打造100万亩干热河谷基地。探索干热河谷地区发展现代农业路径,优先解决水利等基础设施,引进培育经营主体,围绕热带水果、冬早蔬菜、梯田红米等特色产业,打造出10个以上万亩连片基地。三是打造500万亩高端果蔬基地。突出水果早熟错季上市的优势,推进柑橘、葡萄、石榴为主的亚热带水果提质增效,大力发展芒果、菠萝等热带水果,建设全球最大的小浆果基地和中国南方优质蓝莓带,水果种植面积达到320万亩以上。加快泸西小香葱、建水小米辣、弥勒韭黄等万亩规模连片蔬菜种植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方便净菜、袋装蔬菜、真空保鲜等产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50万亩。四是打造20万亩高端云花基地。发挥好开远、弥勒、泸西花卉产业园区的创新优势,瞄准高端花卉品种,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技术,加快自主品牌研发和商品化开发。五是打造优质畜禽供给基地。加快家禽、生猪、肉牛、肉羊、奶牛养殖基地建设,在弥勒、建水、泸西建设一批规模化养殖项目,依托大企业,带动年出栏生猪万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小区和家庭农场建设。

  2. 品牌创建工程。

  选择具备打造云花与世界对接的窗口的北部新兴花卉产业和南部传统梯田红米产业,以“红河花卉”为品牌名称,以“向奋斗者致敬”为品牌口号,策划“奥运会冠军捧花”等品牌公关活动,力争开创中国花卉区域公用品牌。以“红河梯田红米”为品牌名称,以“可以品味的世界文化遗产”为品牌口号,策划“梯田红米走进联合国”等品牌公关活动,力争打造世界级农文旅产业区域公用品牌。引导县市按照优质产品认证化、认证产品商标化、商标产品名牌化路径,规划创建“一县一业”区域公用品牌。持续推进云南省绿色食品牌“10大名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申报参评和宣传推介工作。

  3. 农业绿色发展工程。

  加快弥勒国家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建设,针对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问题开展技术试验,建立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点,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加大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力争全州绿色有机产品有效认证面积和数量每年增长15%以上,推动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全面纳入追溯管理。加强农业污染防治,积极推动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大力推广绿色防控、畜禽粪污和秸秆资源化利用、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试验等新技术新工艺。

  4.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按照保障粮食安全补短板的要求,以田间道路、灌溉与排水、土壤改良、土地平整等为主要内容,以46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完成37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高标准农田覆盖率。围绕打造千亿元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目标,持续加强水、田、路、电等农业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与产业规模相匹配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增强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

  5. 数字农业建设工程。

  推进种植业光、热、水、土、药、肥等生产要素,以及畜牧业通风温控、空气过滤、环境感知等生产要素的数字化建设,健全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据,实现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持续实施“农业+互联网”战略,加快“州级创平台、县级做园区、乡级建站库、村级布网点”电子商务体系建设。

  (二)绿色食品

  提升绿色食品精深加工水平。以蔬菜、牛乳、豆腐、石榴等农产品优势区为基础,促进农业种植养殖、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程研发中心评定等方式撬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增强产品竞争力。

  1. 着力培育发展蒙自过桥米线方便食品产业集群

  把握经济发展和大众消费升级对健康、安全、营养、方便的绿色食品需求趋势,抢抓传统优势产业、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充分挖掘过桥米线强大的产业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加快制定和出台支持过桥米线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和专项规划,以米线为载体、文化为灵魂、产业为骨干、创新为动力、发展为目标,借鉴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模式和经验,立足用工业化理念谋划推进蒙自过桥米线产业化,推进蒙自市过桥米线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信息化发展,以预包装过桥米线方便食品的开发生产为抓手,以价值链和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为着力点,突出产品创新制造能力、多元服务领域融合等发展重点,立足打造品牌、打造标准、打造文化、打造市场,大力实施文化传承发展、质量品牌建设、产业园区集聚、领军企业培育、营销渠道拓展、对外合作扩大等重大工程的推进,形成以工业化预包装过桥米线生产和标准化、连锁化过桥米线餐饮门店拓展建设的双轮驱动产业发展主体模式,建成以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为核心发展特征的蒙自过桥米线产业生态体系,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蒙自过桥米线及附属产业企业和品牌,助推产业价值链实现高端跨越,构筑起一二三产有机融合的新型产业生态,在全省绿色食品行业领域形成具有特色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力争把蒙自过桥米线产业打造成为红河州食品细分产业,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使过桥米线走出蒙自、走出红河、走出云南、走向世界。

专栏4  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案例借鉴

柳州螺蛳粉是享誉全国的知名特色小吃。近年来,在工业化理念的谋划推动下,经过六年的努力,实现了柳州螺蛳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街头巷尾到袋装速食”的工业化转型,构建了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拉动了上游原材料米粉、螺蛳、酸笋、豆角、腐竹等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同时也培育打造了螺蛳粉小镇、螺蛳街、“螺国”主题乐园等文旅项目,依托美食文化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地标,促进了柳州旅游业的发展,也为柳州市提供了25万个就业岗位,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约2.3万人。袋装柳州螺蛳粉从2014年第一家,迅速发展到现在的113家,产销量由2015年的5亿元到2020年实现“双百亿”的全产业链规模,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柳州预包装螺蛳粉销售收入109.94亿元,同比增长75.74%,配套及衍生附属产品销售收入超过130亿元,年均增长约32%,提前两年实现了“双百亿”奋斗目标。预计2022年全产业链规模将实现300亿元,2025年达到500亿元。“小螺蛳” “小米粉”,撬动了“大产业”,促进了“大发展”。

1. 柳州螺蛳粉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2015年,柳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将柳州独有的特色美食柳州螺蛳粉打造成城市名片,提出将柳州螺蛳粉打造成“百亿产业”,开启了行销全国、走向世界的产业发展道路。柳州先后连续举办多届“万人同品螺蛳粉”、“国际水上狂欢节螺蛳粉品鉴节”、“螺蛳粉评比大赛”、“螺蛳粉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提升螺蛳粉影响力,加速推动产业发展。2015年5月,市政府提出了螺蛳粉产业的“五个一”工程,2018年推进新的“六个一”工程。政策助力:先后出台《柳州螺粉产业升级发展扶持政策》、《柳州市大力推进柳州螺蛳粉产业升级发展的实施方案》、《柳州市全面推进螺蛳粉产业升级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柳州市螺蛳粉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等十多项政策措施。电商助推:柳州市政府紧抓“互联网+”的战略契机,加快实施“电商柳州”工程,柳州螺蛳粉乘势而上。品牌战略:实施“百城千店工程”,鼓励螺蛳粉餐饮企业发展品牌连锁经营;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营销体系;充分利用各种节庆、展会等形式开展电商促销活动,打造以柳州螺蛳粉为代表的网上地标性产品。

2. 柳州市打造螺蛳粉产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强化顶层设计,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产业发展。柳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来谋划和发展螺蛳粉产业;用标准化为螺蛳粉产业保驾护航。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用品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打造螺蛳粉地理区域性品牌,2018年7月,“柳州螺蛳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注册。聚焦消费市场,增强产业发展动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抓消费升级步伐,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营销网络以“互联网+螺蛳粉”打造柳州螺蛳粉网红美食,强化网红IP的带货效应。促进融合发展,健全上中下游产业链。构建了以柳州螺蛳粉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带动了原材料种植养殖规模达到50多万亩,建立了一批柳州螺蛳粉产业园区和集聚区,培育一条螺蛳街,打造了螺蛳粉旅游小镇等美食文化的新地标。强化技术支撑,为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持。成立柳州螺蛳粉检验检测中心、追溯检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螺蛳粉产业学院为柳州螺蛳粉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传播城市形象,讲好柳州螺蛳粉故事。聚焦中央媒体和各省级主要媒体,充分利用新媒体、自媒体传播,打好消息、评论、视频等组合拳,形成“市媒区媒—央媒—全网平台”宣传效果,提高柳州螺蛳粉知名度和美誉度。

  2. 着力提升大豆植物基健康食品产业集群

  结合当前产业发展特点和资源空间布局,坚持“产业集群”和“特色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以石屏产业集聚区和开远小龙潭食品产业园为主要承载平台打造大豆植物及健康食品产业集群。围绕豆制品产业链,以做强做大豆腐、豆腐干、休闲豆制品产业为核心,以其余品类豆制品加工为补充;加快布局豆基大健康植物基健康食品产业,开发植物基人造肉、植物蛋白制品、植物基人造肉衍生品等。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化改造,推动产业整合,提升产业规模,鼓励企业并购重组,着力推动豆制品产业转型升级,致力打造国内重要的植物基健康食品产业基地。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生鲜豆制品、发酵豆制品、休闲豆制品及其他豆制品等新产品研发力度,积极拓展产品线;积极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壮大产业规模;大力开展线上营销新模式,积极拓展线下新渠道。

  3. 着力推动建设畜禽肉制品产业集群

  加快推进以金锣、温氏为龙头的肉制品项目建设,建立以其为核心的肉制品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鲜冷藏肉、分割肉、调理肉制品、方便即食肉制品、休闲肉制品和发酵肉制品等,扩大低温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的生产,加快中式肉制品工业化生产步伐;应用非热加工、新型杀菌、清洁生产等新技术,积极开发功能性复合肉制品和重组肉制品等新型健康肉制品,引领新兴消费。加强畜禽血液、骨组织、脏器、皮毛绒等副产品综合利用。在稳步发展猪肉产品的同时,重点开发牛羊肉、禽肉制品,积极开发鸡、鸭、鹅等禽类高档休闲熟食产品,改善肉类产品结构。

  4. 积极推动发展果蔬加工业

  充分发挥红河州作为果蔬产量全省第一的产区资源优势,将南部种植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果蔬加工制造的产业优势;鼓励支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果蔬精深加工水平,提高商品化程度。重点发展浓缩果汁、NFC果汁、果蔬粉、果干以及果蔬罐头产品;扩大低温脱水蔬菜、速冻果蔬、净菜等产品生产规模;积极开发果蔬功能产品、方便食品和休闲食品等新型果蔬加工产品;提高传统酱菜等产品的加工技术水平。发挥红河州以灯盏花为代表具有食药同源特色农产品功能性特质,积极发展食药同源食材的加工产品,增加食药一体化功能健康食品多样性,满足各种消费群体和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拓展特色果蔬加工空间。

  重点推广应用果蔬冷链储运保鲜新技术,开发新型果蔬保鲜剂、保鲜材料,发展果蔬冷链储运系统,建立果蔬物流信息平台,大力发展果蔬物联网,提高果蔬物流水平。

    四、产业施工图

  (一)现代农业

  1. 种植业。重点发展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花卉、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作物。

  2. 畜牧业。重点发展肉牛、乳牛、生猪、禽类、肉羊和其他畜牧养殖。

  3. 渔业。重点发展鱼苗,及其他水产养殖(鱼虾蟹贝类)。北部重点发展特色渔业,南部重点发展稻渔综合种养。

  (二)绿色食品

  以精深加工、绿色生态为方向,围绕绿色食品“养殖/种植—加工—流通—服务”全产业链,不断提升绿色食品加工水平,持续优化绿色食品产业服务,重点发展肉制品、乳制品、豆制品、红果、 红菜、 红酒、红米、红糖、红茶等“红品”特色食品加工,持续打造知名品牌。

  1. 肉制品产业链。围绕金锣集团、温氏集团等生猪养殖项目以及牛羊、家禽等优势领域,全力打造“屠宰—猪/牛/羊/鸡/鸭肉—培根/香肠/腊肉/肉酱/肉干/熟肉制品/清真肉类制品”等肉制品深加工产业链。

  2. 果蔬产业链。围绕夏凉蔬菜、冬早蔬菜、石榴、杨梅、蓝莓、枇杷、葡萄、柑橘、荔枝、香蕉、菠萝、芒果及火龙果等区域特色农产品,重点打造“新鲜果蔬—果蔬冷藏—果蔬包装/冷链物流”产业链,延伸发展 “新鲜果蔬—果仁果脯/冻干水果/浓缩果酱/水果罐头/果蔬汁/果酒饮料/脱水蔬菜/酱菜泡菜/汤料包”果蔬深加工产业链。

  3. 豆制品产业链。围绕大豆深加工,着力打造“大豆—豆浆/豆腐—豆腐皮/豆腐丝/腐竹/豆豉/纳豆/豆腐乳/大豆蛋白制品/清真豆类食品”豆制品深加工产业链。

  4. 乳制品产业链。围绕牛奶、羊奶加工等产业基础,重点打造“牛奶/羊奶—灭菌乳/调制乳/酸奶/炼乳/脱脂乳粉/全脂乳粉/奶油/奶酪/含乳饮料/清真乳制品”乳制品深加工产业链。

  5. 茶、花卉、稻米和咖啡等产业链。依托红河州农产品种植基础,打造“茶叶—茶饮料/茶点心/茶保健品”产业链;大力发展食用花卉深加工产业,打造“花卉—花食/花茶/花酒/食用香精”产业链;着力发展米面制品产业,打造“稻谷—大米—湿米线/干米线/方便米线”产业链。

  图2-9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施工图

  第四节  烟草产业 

  一、方向定位

  依托红河烟草种植原产地优势,统筹烟叶发展和卷烟发展两大战略,加快建设数字烟草,打造从田间种植、生产制造到消费环节全过程全产业链的数字化产业;抢抓新型烟草发展机遇,加大新型烟草原料和产品研发力度,建设具备新一轮科技特色的现代化卷烟制造平台,构建现代化烟草产业体系,打造形成全国优质烟叶种植区和优秀商业运营、优秀生产管理、优良卷烟生产基地,持续提升红河烟叶特色品牌影响力,巩固提高红河烟草在云南优质原料基地地位。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州种植烤烟60万亩、收购烤烟160万担,占全省10%左右市场份额,全州符合国家级核心烟区产能占比100%,烟农户均种植面积不低于13亩,烟叶质量保持全省前列,上等烟叶比例保持70%左右的合理水平,特色品种稳定在50万担以上,确保80%的原料进入600元以上高端品牌。每个种烟县市成功培育不少于1个烟农增收特色产业项目,建设以烟为主、多元产业协同互补的烟区产业综合体5个以上。全州卷烟销量稳定在16万箱左右,单箱年均增长1000元左右或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二类烟占比44%以上,一类烟占比保持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全州卷烟零售户数量稳定在20000户左右,占人口比例达4.2‰左右。优质、高端、品牌化的烟草产业在红河州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将发挥一定支撑作用。红河州烟草产业营业收入将实现259亿元,其中:烟草种植业达到26亿元,烟草制品及配套业240亿元。实现卷烟销售营收61亿元,烟草商业税利38亿元左右。

  展望2035年,红河州烟草产业营业收入将实现337亿元,年均增长3%以上,其中:烟草种植业达到26亿元,烟草制品及配套业为31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78亿元。

  三、实施路径

  (一)全面推进烟叶生产转型升级

  着力破解核心烟区、烟农队伍、烟叶质量“三个不稳”问题,大力建设“行业第一车间”“中式卷烟核心原料基地”,牢牢掌控红河烟叶未来发展主动权。一是持续优化生产力布局。重点打造弥勒、泸西、建水、石屏4个20万担以上规模种烟县市,逐步将种烟区域控制在1400—2000米海拔范围内。建立健全基本烟田保护制度和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加快推进核心烟区土地长期稳定有序流转。加大站点整合力度,优化收购线设置,着力打通烟叶生产收购供应链关键环节。二是稳步推进生产管理提质增效。加快推进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构建以专业化服务、技术服务、增值服务为重点的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高端特色优质烟叶生产技术体系,深入推进绿色生产,推动基地单元优化升级,提升优质烟叶原料有效供给水平。三是扎实推进智慧烟草农业建设。稳步推进智慧农业云南烟草“双创新”基地建设,加快在大数据应用、智能装备开发方面实现突破,着力打造“行业智慧烟草农业发展新样板”。四是加快探索多元化促农增收新模式。扎实推进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加快弘毅公司经营模式探索,加大“云香弘毅”品牌运营营销力度,构建以烟为主、多元产业协同互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二)全面推进卷烟营销市场化取向改革

  深入推进卷烟市场化取向改革,营销网络建设水平处于全省前列,卷烟营销贡献度显著提升。一是重点抓好“建设现代卷烟零售终端”这个重大专项。积极推进零售点合理化布局,加快零售终端数字化升级和零售终端诚信评价体系建设,构建现代终端销售体系。二是全面提升销售指标运行调控水平。主动顺应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以结构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大宏观调控和定向精准调控力度,保持良好市场状态。三是全面提升品牌培育水平。构建品类科学布局、梯次发展、竞争有序的卷烟市场品牌培育新模式,培育市场状态佳、品牌成长性强、客户获利好、消费忠诚度高的标杆品牌,把红河市场打造为工业企业满意、零售客户认可、消费者信赖的区域性标杆市场。四是全面提升市场状态调控水平。持续巩固卷烟规范经营整治成果,建立完善与市场化取向改革相适应的经营体系,促进州内区域市场协调发展、共同发展。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工程建设市场、旅游市场、节庆市场的卷烟消费潜力,释放需求满足效应。五是全面提升营销改革创新水平。加快推进“互联网+营销”实践应用,推动营销业务与新技术深度融合。

  (三)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按照“突出重点、服务主业、支撑发展”的要求,着力打造绿色生产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科技成果推广示范中心、应用技术培训中心、智慧烟草农业工程中心和行业烟叶生产技术中心“五大中心”。一是加快技术集成再创新。继续深挖烟草病虫害绿色防控、烟植烟土壤保育、烘烤提质增效三个重大专项,实现理论上有创新,技术上有突破,应用上有提高。二是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方位凝聚创新要素,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高效的创新机制。三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立“多种渠道发现科技成果、多种因素评价科技成果、多种途径培育科技成果、多种主体转化科技成果”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四)打造现代烟草加工及配套产业集群

  聚焦结构调整和品牌升级,提升烟草行业整体技术创新支撑能力,实施好弥勒星田云烟品牌高端优质特色卷烟烟叶纯化库项目、红河烟叶复烤有限公司打叶复考易地技改、红河雄风印业有限责任公司异地技改项目,提升烟叶生产质量和烟草生产技术水平。打造技术水平高、配套能力强、产业链比较完整、资源充分得到综合利用的烟草加工及配套产业集群。

  第三章  大力推进优势产业

  第一节  旅游文化产业

  一、方向定位

  以提升外来游客与本地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与满意度为根本目的,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品质提升与品牌创建为发展主线,以“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为发展方向,以“思路理念创新、项目业态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为发展路径,深入推进旅游革命,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做强昆玉红旅游文化带、滇南文化旅游经济带,推动跨产业、跨区域融合,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将旅游文化产业打造成为红河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打好“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建设文旅深度融合示范区。

  二、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红河州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云锡矿业、百年过桥米线“三千四百年”等独特的旅游资源与宜人的亚热带气候生态环境等优势条件,以旅游客源市场为导向,大力开发建设支撑性、前瞻性的旅游文化产业重大项目,优化、完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融入滇西大旅游环线和昆(明)玉(溪)红(河)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尽快形成旅游文化产业集群,精心培育、创新构建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体系,使红河州成为国际著名的世界遗产与跨国铁路旅游目的地,全国著名的全年龄养生、疗养旅游目的地,全国著名的旅居、养老旅游目的地,全国著名的边境、跨境旅游目的地,全国著名的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高原体育与户外运动目的地,全国具有特色的健康生活方式展示地,云南省重要的露营度假旅游目的地,最终建成“健康生活目的地”文旅深度融合示范区。到2025年,旅游人数突破9000万人次,旅游文化产业总收入达到1500亿元(其中旅游业收入达到1200亿以上)。到2035年,旅游文化产业总收入达到5000亿元。

  三、实施路径

  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能级、做大市场主体、完善设施配套、扩大市场规模、改善服务质量、强化保障措施。

  (一)着力完善旅游产品结构

  围绕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为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和旅游文化产品,进行产业链的增补和强化,配套保障体系。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支撑性、前瞻性的旅游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包括度假休闲旅游项目、旅游小镇项目、民族村寨旅游项目、健康(体育健身、养生养老等)旅游项目与深度文化体验旅游项目等。优化现有的旅游产品结构,重点提升观光旅游产品层次,推动旅游产品由传统观光游览型向深度文化体验型、康养度假休闲型转变。开发非观光旅游产品,以度假休闲作为红河州旅游产品的主打品牌,推动观光旅游产品与度假旅游产品的有机整合。开发文化演艺、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形成具有地方与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系列。

  (二)构建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体系

  加快构建结构层次合理、竞争力较强、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体系。优化旅游交通。加强连接旅游地、旅游景区点、旅游城镇与旅游村寨等的旅游专线与旅游环线交通建设,加强交通道路两侧视域范围内的景观建设,完善旅游标识系统、旅游解说系统与旅游休憩设施等,形成特色风景旅游体验廊道,实现“旅速游缓”向“旅舒游畅”的转变。提升旅游住宿。在主要旅游地和旅游城镇,改造、提升大众型商务酒店,在各县市建造一批高星级的商务酒店、半山酒店,引进高水平的酒店管理公司,提升旅游住宿管理水平。在主要旅游景区、游客集散地,建造一批森林康养、温泉、梯田、树屋、木屋、半山、野奢、帐篷、少数民族文化等特色主题酒店和汽车、房车露营地等。打造旅游餐饮。充分挖掘滇南地区蒙自过桥米线和石屏豆腐等饮食资源,培育餐饮品牌。开发哈尼长街宴、建水汽锅宴等特色餐饮系列,打造泸西羊汤锅、弥勒葡萄酒等具有滇南地域特色的菜品和饮品。在主要旅游城镇、旅游村寨、旅游景区与旅游度假区等地,开辟系列美食街区和风味主题餐馆。完善旅行服务。培育一批旅行服务龙头企业,走集团化、网络化的发展道路,构建包括批发商、代理商与零售商的网络销售体系。支持中小型旅行社朝着专业化、特色化与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与大型旅行社集团形成差异化的市场分工格局,推动旅行社信息化建设,强化人员培训,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丰富旅游产品。做强建水紫陶、个旧斑锡、少数民族服饰和刺绣等滇南地区与民族特色系列旅游文化工艺品,做大石榴、枇杷、梯田红米等高原土特名优产品,做精“三千四百年”系列衍生类旅游艺术品和出版物。在主要旅游地、景区辟建一批旅游商品购物一条街、旅游购物商店等。以越南和东南亚国家免税商品为重点,积极建设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增强娱乐体验。以哈尼族多声部和棕扇舞、花腰歌舞、彝族海菜腔、建水临安小调等民族民间歌舞为依托,重点打造元阳《梯田印象》、石屏《花腰放歌》、建水《临安旧梦》等大型实景演出。建造一批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合的酒吧、演艺吧、休闲吧等旅游娱乐场所。适当增加电子竞技体验、温泉乐园等主题游乐项目。

  (三)创新旅游文化融合发展

  做优“+文旅”,促进旅游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和领域的融合,强化高新科技、数字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创新并形成新的旅游业态方式。依托蔬菜、水果、花卉、梯田红米、中药材、规模养殖六大农业产业,发展旅游观光、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现代农业旅游项目,推进旅游文化产业与高原农业的融合。依托丰富的森林、湿地等资源,开发湿地观光、森林探险、森林养生、“森林人家”体验游等旅游产品,推进旅游文化产业与林业的融合。依托以个旧“锡都”为代表的工业文化遗产,滇越铁路近代工商文明和紫陶、锡、银等工艺品制造能力,开发工业文化旅游项目,扶持一批旅游商品制造企业,促进旅游文化产业与特色工业的融合。以泸西县的中国高原足球训练基地为样本,依托亚热带气候、山地、河湖和森林等特色资源,巩固、提升现有体育训练竞赛和户外运动,建设、开发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体育运动与健身养生基地和项目,发展低空飞行基地、康养运动基地等运动休闲旅游产品,推进旅游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融合项目。依托“一部手机游云南”的平台资源和技术标准,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强化数字技术在旅游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全面启动4A级旅游景区的智慧化建设,推进全产业智慧化经营管理,促进旅游文化产业与高新科技的融合。

  (四)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园建设

  以本地旅游企业和积极引进国内外旅游集团为市场主体,通过项目、政策、资金、土地等要素整合,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旅游文化融合示范园、旅游特色主题产业园等文化独特鲜明、产品业态新颖、产业高度融合的旅游文化园区,形成旅游文化产业集群。

  (五)打造特色红河旅游品牌

  举全州之力打造“哈尼梯田”世界品牌并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继续推进美丽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推动弥勒市创建国家级旅游示范区,弥勒市太平湖和屏边县滴水苗城等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借助“哈尼梯田”这一世界级的旅游品牌,推动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北部县市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力推进建水、石屏和开远等县市创建省级或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持续培育一批文化旅游名镇名村、旅游强县和特色旅游城市。

  深入推进“旅游革命”,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做强昆玉红旅游文化带、滇南文化旅游经济带,打造“滇南最美乡愁之旅”,加大滇越铁路、个碧石铁路及沿线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做优做强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壮大建水紫陶产业。以“一部手机游云南”、全域旅游示范区、半山酒店、特色小镇建设和历史文化街区等为抓手,提升“云上梯田•梦想红河”文化旅游质量、品牌、影响力。

  (六)统筹推进旅游细分产业协同发展

  1. 新型观光旅游产业

  以创建5A级和巩固提升4A级景区为重点,以老旧景区的改造、提升为突破口,对观光旅游产品与观光旅游产业进行整合提升,打造精品观光旅游景区集群。开发建设红色旅游景区、城市生态公园、特色工业农业示范点等一批新型观光旅游景区;开辟滇越铁路“慢生活”跨国观光旅游廊道、红河谷亚热带风情观光旅游廊道。对传统的大众观光旅游模式进行调整,将观光旅游与度假休闲、健体养生等其他旅游形式和业态相互融合,与AI、VR等高新科技手段相互结合,推动观光旅游有所突破,继续发挥其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

  2. 度假休闲旅游产业

  从观光旅游为主导向度假休闲为主导的转型升级,整合并发挥红河州的独特文化、优美生态、立体气候等优势条件,加快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创建和升级;提升、改造一批度假休闲小镇;针对自驾游与自助游的市场需求,辟建一批自驾车及房车度假休闲露营地。打造吸引国际游客及国内中高端游客的系列度假休闲产品,建设亚热带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

  3. 健体养生和旅居养老旅游产业

  以“天养红河”为旅游品牌形象,发挥亚热带气候、全域天然氧吧、民族医药、中药材和花卉等资源优势,以现有度假旅游地为基础,以苗医、瑶医及其医疗设施为依托,开发“中医养生”、“苗医养生”、“瑶医养生”、“食疗养生”、“生态养生”等功能性健体养生、康复疗养、保健美容产品,打造“北方病-南方治”的中医药旅游示范基地;建设一批与良好气候、滇南风情、山水生态、体训基地等相结合的养生、疗养、旅居与养老基地,打造国内著名的全年龄康体养生、旅居养老旅游文化产业样板区;培育梯田、河谷避寒等旅居度假旅游地。

  4. 深度文化体验旅游产业

  以多种形式、多样手段、多元载体,真情实意、全域性地创建、打造以滇南地域与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文化环境氛围,使游客如同进入到主题式的文化万花筒之中。对现有与新建旅游景区点,在巩固、完善游客的感官体验和身体体验的同时,使其旅游体验层次逐渐提升至情感与精神体验层次,以满足游客的深度文化体验需求。注重文化旅游的小众市场,提供优质优价的系列文化旅游产品和主题文化旅游线路,使其真正得到超越一般大众游客体验的沉浸式体验。

  5. 美丽乡村旅游产业

  以打造“滇南最美乡愁之旅”为主线,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民族文化等资源条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全力打造休闲观光农业集聚区,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链条式、连片式发展。培育一批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休闲农业公园、休闲农庄等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大力开发山水田园观光、农事体验、乡村研学、摄影绘画与乡村节事等特色旅游,推动乡村旅游与多种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旅游文化产业集群。

  6. 边境跨境旅游产业

  以河口口岸、金水河口岸等为主要吸引物,以河口县、金平县等边境地区为基础,加强中越两国之间的交流合作,策划中越边境特色旅游线路,创新边境跨境旅游免税商品。加强旅游文化产业与特色餐饮、文化演艺、商品研发等产业的创新合作,打造国内著名的边境跨境旅游文化产业示范区。

专栏7  统筹推进旅游细分产业协同发展

1. 新型观光旅游产业。

提升改造原有系列观光旅游产品。建设个旧市老阴山旅游综合开发区,积极创建南洞景区为4A级旅游景区,改造提升泸西县阿庐古洞风景区、石屏县异龙湖湿地公园景区、紫陶小镇和燕子洞文化旅游区,开发元阳县红河谷旅游综合项目、阿倮欧滨森林公园、屏边县滇越铁路人字桥南溪河风光体验区等项目。以高端化和定制化为目标,构建高端梯田观光旅游产品体系。重点提升元阳县哈尼梯田景区、红河县撒马坝梯田和绿春县梯田景区建设,促进哈尼族特色小镇,如元阳县哈尼小镇、红河县云上撒马坝文旅融创哈尼寨和绿春县中国哈尼城等的特色发展。

2. 度假休闲旅游产业。

打造红河谷康养度假旅游走廊。以红河、元阳、个旧、金平、屏边、河口等县市为空间区域,以红河水系及沿河道路为交通条件,以自然山水风光和避寒气候优势,做强、做优红河谷康养度假旅游产业。

打造弥勒-泸西康体休闲度假旅游区。以弥勒市、泸西县为主体,发挥其独特的空间区位优势,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做强、做好弥勒-泸西康体休闲度假旅游产业。

建水文化旅游度假区为云南省省级旅游度假区,应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并引进地中海俱乐部等著名国际度假品牌;异龙湖旅游度假区也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应以创造新生活方式为目标,提升其品牌知名度;太平湖国际旅游度假区要以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抓手,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

3. 健体养生和旅居养老旅游产业

开发若干个依托温泉型养生度假区。以温泉资源丰富的弥勒、建水、泸西和金平等县市为重点,提升弥勒市太平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弥勒市湖泉温泉康养旅游区、泸西县白水塘片区旅游综合体项目、石屏县异龙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石屏县拖竜黑生态度假区、泸西县景宜吾者温泉国际养生度假区、开远市凤凰谷康养旅游度假区、金平县红河谷温泉康养中心和金平县勐拉温泉傣族风情园等项目的开发建设。

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和户外运动基地。在已有的户外运动场所的基础上,重点打造蒙自市犁耙山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基地、泸西县高原足球训练基地、个旧市马拉松赛事、弥勒市红河水乡国际顶级汽车摩托车赛事、石屏县异龙湖环湖自行车赛、1903屏边县国际步道计划、屏边县低空运动基地等项目。

4. 深度文化体验旅游产业

依托建水紫陶小镇和燕子洞文化旅游区、临安古城、侨乡迤萨马帮古镇、石屏古城与宝秀古镇、城子古村、郑营古村和团山古村等,开发地方历史文化深度体验旅游产品项目。

依托元阳县哈尼梯田景区、绿春梯田景区、撒马坝万亩梯田景区、金平县蝴蝶谷小镇蝴蝶文化生态体验园、滴水苗城特色小镇、“中国哈尼城”风情旅游小镇、阿倮欧滨森林公园、弥勒可邑小镇、河口瑶族盘王小镇和石屏县龙武镇茶马古道文化旅游项目等,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深度体验旅游产品项目。

依托碧色寨、鸡街和开远火车站,以及人字桥、个碧石寸轨铁路和建水、石屏米轨小火车等滇越铁路历史遗迹,开发滇越铁路文化深度体验旅游产品项目。

依托泸西阿庐古洞、建水燕子洞、弥勒白龙洞、开远南洞天然溶洞群和异龙湖、大围山、分水岭、黄连山等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景观,开发自然生态文化深度体验旅游产品项目。

依托中共云南一大会址、西南联大旧址等革命遗址和抗战遗址以及红色文化景区等,开发红色文化深度体验旅游产品项目。

依托个旧、开远两市的众多工业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选择地开发工业文化遗产深度体验旅游产品项目。

依托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点,针对小众细分市场,开发各类深度文化体验旅游产品项目,如科考、研学和探险等。

5. 美丽乡村旅游产业

重点打造系列乡村旅游文化项目。包括泸西县城子古村、建水县新房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元阳县阿者科文化旅游特色村、红河哈尼梯田景区-多依树下寨村乡村文化旅游度假村、红河哈尼梯田景区-全福庄中寨乡村文化旅游度假村、攀枝花乡猛弄刺绣名村、石屏县郑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石屏县宝秀十二营盘特色村、屏边县湾塘乡人字桥旅游特色村、马鞍底滮水岩村等项目,通过这些美丽乡村旅游项目辐射、带动其他村寨乡村旅游发展。

6. 边境跨境旅游产业

在河口、金平两县打造“国门文化”项目,开发金水河口岸边境旅游区、金平县口岸跨境旅游综合项目、河口县南溪口岸旅游度假公园、口岸森林公园4A级景区、国门口岸4A级景区及中越“赶河”国际友谊文化港等项目。

积极开发河口县边境免税购物旅游,设立可免税购物的街区,借助边民互市交易政策和跨境电商平台,推进边境免税购物的良性发展。

建设中越边境旅游示范区,连通金平与越南莱州、山萝、老街和奠边府4省的精品旅游线路,开通河口到越南海防、河内和下龙湾等地的旅游大巴,引导出境旅游的消费回流。

  第二节  生物医药

  一、方向定位

  以优势资源产业为核心,加快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发展,稳定中药材种植基地规模,推进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优先发展灯盏花、龙血竭、重楼、石斛、南板蓝根等当地药材为基础的创新中药研发,加快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发展,创新发展瑶、苗、彝、哈尼等民族药。支持一批领军企业发展,加快弥勒市、泸西县、红河县、屏边县等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通过增链、延链、补链、强链,实现生物医药产业协调创新融合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培育一批创新力强、规模化的中药企业集团,创响一批有信誉、有影响的中药知名品牌,切入中药配方颗粒等制药产业链,实现红河州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培育成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优势得到发挥的百亿元产业,力争全州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50亿元以上。到2035年,争取远景实现400亿元的产值规模。

  三、实施路径

  (一)大力支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加工和中药饮片发展

  坚持质量优先、注重品质、确保安全,以中医药与现代农业融合为重点,以提升道地药材供给能力、农民收入增长为目标,优化区域布局、基地建设带动、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融合促动,建设设施标准、管理规范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培育创新力强、规模大的中药企业集团,创响道地中药知名品牌,努力提升中药材质量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继续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在全州128.47万亩和6个“云药之乡”基础上,进一步充分开拓全州适宜种植的荒山荒坡,规划布局扩大中草药单品种种植面积、拓展规模优势,提升药材品质,实施道地药材基地建设,打造全国知名的中草药种植基地。

  提升种养植标准,积极发展道地药材。支持标准化、规范化、有机化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建设,积极发展道地药材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标准体系建设,推动生产企业、研究单位联合开展质量标准、炮制规范研究,系统构建中药标准化服务支撑体系和信息化追溯体系。到2025年,建设道地药材生产基地670万亩以上。通过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构建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道地药材生产体系,提升道地药材品种选育能力、集成创新能力、优质道地药材供给能力,实现中药材生产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优化,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夯实中医药发展物质基础。

  引入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采取有力措施引入国内中药配方颗粒龙头企业和专业技术及经营管理人才,通过建立中药材“定制药园”、合作研发平台、设立产业基金跟投等方式,切入中药配方颗粒产业链,投资建设配方颗粒生产基地,就地深化加工中药材,完善中药材产业链,实现红河州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专栏8  中药材种植养殖、加工和饮片方面主要企业和产品

1. 中药材种植方面主要企业和产品

云南泽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产品:灯盏花原料,供应占全国市场份额70%。与上海市农科院、云南林科院、红河学院合作,开展多项灯盏花种植科研项目,与上海复旦大学药学院合作建设灯盏花专家工作站;计划在一年内申报灯盏花种植技术相关发明专利3—5个,目前公司中药材种植研发基地正在积极建设中。

泸西希康银杏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产品:银杏叶、银杏苗、工业大麻干花叶,产品在国内、省内属规模较大,技术水平领先,银杏种植新增6000余亩,工业大麻稳定在8000-12000亩。重点推进万亩银杏庄园项目,利用泸西县白水塘水库和观音山森林公园区位优势,充分发挥银杏的独特景观特点,合理规划、布局,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银杏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石屏县和利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主要产品:黄精、黄草乌、细草乌、金铁锁,目前种植1200亩,十四五期间扩大200亩。产品为省内领先水平。

红河麟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产品:砂仁、重楼,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带动周边发展,在国内规模最大,种植技术水平先进,在省内处于主导地位。

泸西博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万寿菊干花颗粒、叶黄素浸膏,种植面积9000余亩。万寿菊干花颗粒:1500余吨,加工万寿菊浸膏550吨。 产品广泛用于食品、医药用品、化妆品等产品的色素添加剂,产品70%销往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十四五期间增加种植面积到15000亩。加工万寿菊浸膏600余吨(含外购),打造高产量、高标准示范基地,提高万寿菊产量,增加农户收入。

2. 中药材养殖方面主要企业和产品:

云南天佑熊业制药有限公司,主要产品:黑熊养殖、熊胆粉,公司养殖黑熊1100头,生产熊胆粉4.0吨/年。

红河云百草药业有限公司,主要产品:菲牛蛭冻干粉,建成菲牛蛭养殖示范基地30000平方米;菲牛蛭冻干粉加工及中药饮片生产车间。

3. 道地药材方面主要企业和产品

建水县富林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产品:滇黄精药材、滇黄精食品,建设红河州道地药材林下仿野生种植基地,建设年处理 4000 吨中药材鲜品的初加工厂;开发滇黄精系列中药养生食品,建成拥有SC认证的食品加工厂,拥有滇黄精茶和滇黄精杂粮饼两条生产线;建设质检和新产品研发能力的实验室。

4. 中药配方颗粒方面主要企业和产品

云南云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品种:中药配方颗粒,云河药业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王永炎院士团队合作研发200种中药配方颗粒的标准和生产工艺,十四五期间完成研发,推动产业化落地。

  (二)巩固完善生物医药制造业体系

  中药制造产业。在根据市场需求扩大现有产品产能同时,根据当地优质资源,积极引进相关品种,为原有产业链补链、增链、强链,促使产业链从低端向中高端发展,扩大中药生产制造产能,延伸完善产业链。采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支持和帮助红河州代表性系列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以新特药打造红河品牌,开拓市场提高销量。

  化学药制造业。鼓励云河药业等具有较完备的化学仿制药基础、通过了国家新版GMP认证、可为新产品开发提供较好的生产设施环境及质量保证体系的企业,关注化学仿制药首仿、罕见病药物和相关产品领域的国内外新药上市信息,避开竞争激烈的慢病药物如心血管病、糖尿病等领域,加快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左乙拉西坦注射用浓溶液等高端仿制药开发速度,在该领域持续深耕,成为该领域的专业生产厂家,积累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线。抓住MAH制度实施的机遇,在产能过剩、新产品不足的情况下,为药品研发公司提供生产加工服务(CRO),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医疗器械制造业。依托良好的健康养老服务业基础设施条件和对医疗器械、康复器械、养老照护设备的旺盛需求,可以积极发展医疗器械制造业。以脉搏血氧监测仪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监测仪为重点,发展健康监护、慢病管理和可穿戴仪器设备等健康监护产品。以发展新型治疗方法、提高治疗精准性为目标,鼓励企业开发有民族特色的中医诊疗仪器设备。引进企业开发生产智能康复器材、康复装备等产品。利用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的便利条件,引入数字化诊疗设备、组织修复与可再生材料、分子诊断仪器及试剂、人工器官等研发成果与产业化项目落地,开发生产高端医疗器械产品。借力云南省纳入《扩大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工作》试点省份的契机,跟踪医疗器械CMO发展,提前布局,迎接医疗器械新的发展机遇。

专栏9  生物医药制造业主要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

1. 中药制造产业

云南弥勒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灯盏花系列中药制剂生产线建设项目:投资项目将新增产能:小容量注射剂1亿支,软胶囊剂4.32亿粒,滴丸剂2亿粒。

云南红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灯盏花素提取车间扩建项目:扩建提取生产车间,新增提取灯盏花素产能10吨,成为全省最大的灯盏花提取基地。灯盏花产业链延伸项目:通过贵州百灵集团合作建设灯盏花制药生产厂,将灯盏花从种植、提取、药品生产全产业链布局在灯盏花产地泸西县,在资源产地延伸和完善灯盏花药品生产链,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红河云百草药业有限公司,菲牛蛭规模化养殖建设项目:建成菲牛蛭标准化养殖,通过GAP认证,成为国内唯一最大的菲牛蛭养殖中心,建成水蛭素提取中心,引领菲牛蛭产业发展方向,产值从2020年500万元提升至1000万元,改善本州资源输出为主的局面。

云南云河药业股份公司,抗疫产品生产线改造项目:为提升疫情防控物资的生产能力,公司将对现有生产线进行提升改造。改造后中成药片剂产能达到5亿片/年,口服液产能达到6000万支/年,中药颗粒剂产能达到1000万袋/年。全部产能提高50%以上。

2. 化学药制造业

云南云河药业股份公司,高端仿制药开发项目:推进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左乙拉西坦注射用浓溶液的开发进度,实施化学制剂技术改造,产品尽快形成产能,实现化学药制剂零的突破,为发展首仿药、改良型新药和高端制剂打下基础。

3. 医疗器械制造业

云南华之源医疗科技公司,一次性手套生产线项目,主要产品:丁腈手套、PVC手套,项目一期投资3.4亿,新建4条丁腈手套生线,18条PVC手套生产线;二期投资2.4亿,新建8条丁腈手套生产线,18条PVC手套生产线。

红河州泸西县,医疗耗材、器材产业园项目,投资3亿元建设医用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等医用耗材、器材生产线。

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加工产业园建设项目,主要领域:高端医疗器械,自贸区采取集中布局、实体形式,借助平行进口的装备零件和保税进口的原料器材,进行高端机电设备、医疗器械等高端进出口产品的加工生产。

第三节  绿色能源

  一、方向定位

  按照打造“绿色能源牌”的总体要求,发展水电、风电、光伏、火电发电模式和供电、燃气为主的绿色能源产业,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大新能源配套产业发展力度,持续推进绿色能源战略与绿色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实现制造业绿色低碳能源替代和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将红河州建成云南省新能源开发利用示范基地、能源安全保障基地、国际能源枢纽前沿(“两基地一前沿”),为红河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安全保障,助力红河州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面打造成为国内特色“绿色能源牌”示范基地。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电力总装机能力突破1600万千瓦;天然气长输管道里程预计达到1000公里,年煤炭产能规模2320万吨,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83%。全州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1958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1325.7万吨标煤,水电发电量309.2万吨标煤,风电发电量262.0万吨标煤,光伏发电量60.9万吨标煤。绿色能源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50亿元。展望2035年,绿色能源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三、实施路径

  红河州通过大力推进开发风电、水电、太阳能等绿色新能源,协同推进石油天然气、煤炭及火电等传统能源绿色化升级,兼顾各类优势资源利用绿色化转型,加快推进一体化基地建设,实现与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支撑红河州绿色低碳转型。

  (一)规模化开发风电基地

  利用“泸西—通海—开远—蒙自—个旧—建水—红河—元江”一带风能资源优势区域,采取市场化配置资源和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化等方式,适度有序地开发利用风能发电,加快推进建设进入《云南省在适宜地区适度开发利用新能源规划》的弥勒西、永宁、仙人洞坡、剑角峰、猴子山5个风电基地项目,目标容量达到215万千瓦。

  加快推进在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红河州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在开远市建设开远市风电叶片制造基地项目。重点发展风电装备制造等产业。一是加快风电上游的产品零部件产业链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跟踪重点零部件企业的动态,适时引进一批风机叶片、涂料、控制系统、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开发企业以及大功率大容量的风电装备零部件研发制造企业。二是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打造重点示范工程。引进金风科技、上海电气等整机制造企业,重点开发山区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三是鼓励企业拓展运维市场,大力发展风电施工安装、检修维护、运行管理及风电场性能升级改造等业务。力争到“十四五”末,引入5家以上风电叶片、电机制造企业,形成风电叶片、发电机组成套装备制造能力,龙头企业形成生产规模,拥有完善的配套安装、检修、运行服务能力。

  (二)探索水电升级发展

  红河州水电总装机容量282.53万千瓦,占云南省投产水电装机容量的3.9%,已开发水电项目重点围绕境内红河水系和南盘江水系进行布局,以满足地方工业、民生用电、强化县域经济为导向,重点开发红河、南盘江、李仙江、藤条江四大水系为主的中小型水电工程。

  积极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和探索中小水电优化开发。重点发展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积极开展抽水蓄能电站选点规划调整论证工作,力争泸西县抽水蓄能电站在“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

  探索中小型水电的优化开发,注重小水电站的综合效益,协调生态用水与发电用水的关系,结合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浇灌条件,确保农业生产,解决农村缺水问题,为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发挥作用。

  (三)有序发展太阳能发电

  在石漠化山地、低产坡地面等区域合理选址,避开生态红线、公益林、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等重点区域,有序开发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规划新增光伏装机容量400万千瓦以上。

  鼓励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鼓励和推进屋面面积相对较大、屋顶承载符合安全标准、设备易于安装、发电就地消化能力强的公建单位、重点用能单位、工矿企业、大型商场(市场)、工业园区、种养殖大棚等领域作为分布式光伏发电利用的重点,积极开发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力争在全州新建的大型公共建筑、居民小区,安装太阳能热利用系统或光伏发电系统。结合小城镇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广使用太阳能路灯或太阳能风能互补路灯。

  推动“农光互补”“林光互补”光伏发电。利用废弃矿山、荒山、坡地等因地制宜布置建设“农光互补”“林光互补”项目,鼓励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将农作物种植与地面光伏电站相结合,水产养殖、水面与光伏电站建设相结合,大力提升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的经济价值。

  (四)稳步推进石油天然气利用

  在加快建设在建项目的同时,积极开展建水-石屏支线、蒙自-个旧支线天然气管道及省级规划油气管道项目和开远、建水、弥勒生物天然气项目前期工作;继续推进城市燃气管网和储气设施建设;开工建设成品油储备油库预留库容项目。

  着力推广城镇燃气利用。以“缅气入滇”为契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坚持居民生活用气与工业用气并重,积极鼓励各行各业使用天然气。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燃气市场,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高品质清洁能源的使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节能减排,改善大气环境。

  (五)适时推进火电项目落地

  积极推动开远和弥勒煤电项目等落地建设。

  (六)推进煤矿升级改造

  推进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煤矿整治《清单》,加快推进保留煤矿升级改造和小龙潭五期扩建项目建设及验收工作,逐步实现保留煤矿单井最低产能规模达30万吨/年及以上,实现年煤炭产能规模2320万吨,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能源保障。

  (七)推进绿色资源优势转化

  加快推动绿色能源战略与绿色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支持工业企业加快技术升级改造,持续降低工业能耗物耗,推动烟草、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从加工制造向绿色制造、高端制造转变,引导工业企业和园区积极创建省级、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和绿色园区,切实增强绿色增长新动能。加大定向招商力度,全力推动云南宏合193万吨低碳铝等项目建设,力争签约和落地一批延链项目,推动锡、铝、铜等原料型产业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努力把绿色清洁能源潜在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第四章  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第一节  现代服务业 

    一、方向定位

  着力打造主体功能区建设,根据各县市产业发展及特点,充分利用现有园区和工业用地,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发展重点,以城市为载体和依托,以滇南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周边县市为支撑、服务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出发点,突出生产性服务平台建设,强化服务型制造园区公共服务水平。加快融入中老铁路沿线产业开发建设工作,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冷链物流、智慧物流等现代物流体系。初步建成集现代物流、金融投资、研发设计、科技咨询、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等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兼顾健康服务业发展,建设成为滇东南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

    二、发展目标

  以创新驱动为主线,以产业升级为核心,建设行业服务平台、促进组团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逐步拓宽,服务工业生产活力进一步增强,服务企业集中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培育3—5个大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形成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带动、城市间融合配套、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着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打造北融滇中、南接越南、东进两广、西出缅老的重要物流枢纽、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强化金融创新,实现金融业规模良性扩张和效益稳步提升,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

  到2025年,现代服务业产值规模突破1300亿元,其中现代物流业总收入达到780亿元,健康服务业总收入达到190亿元,金融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330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全州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各类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0个、州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25个、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个以上。到2035年,产值规模达到3000亿元。

    三、实施路径

  加快构建多元化产业格局,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生产经营活动,促进开展服务外包和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服务相结合,提高服务的专业化能力。积极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制定财税、金融、科技、行政审批等方面的配套政策,降低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成本。优先推动滇南中心城市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发挥各产业园基础设施、人力、经营等资源共享的优势,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产业集群。

  (一)着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

  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综合交通大枢纽建设促产业发展,加快以铁路、公路、机场、航运为主的快速通道体系建设。建立航空、铁路、高速公路联动的物流网络,形成立体联运中心。加快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物流信息化进程,推动河口北—老街—河内—海防铁路项目前期,打通泛亚铁路东线大通道;将师宗—泸西—弥勒—开远—蒙自—建水—石屏—元江的红河州北部铁路线纳入国家、省级规划建设,实现南昆铁路、玉河铁路、中老铁路的串联;推动中国坝洒—越南巴刹红河界河公路大桥项目、中国金水河至越南马鹿塘口岸多功能大桥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能通全通”续建高速公路及“互联互通”高速公路建设,高效运转的高速公路枢纽,推动各县市共同配送体系建设。

  推动重点领域物流业发展。着力推进现代商贸配送物流体系建设,重点发展工业物流、保税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城市配送物流以及农产品物流,积极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进工业物流服务外包,构建一体化运作的供应链。

  合理布局城乡物流设施。支持商贸服务业与物流业对接,发展专业化、网络化、全流程的物流服务,构建城市共同配送物流体系。加强涉农物流通道、物流节点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和降低中间费用。积极培育粮食、水产品、医药、冷链等专业物流,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强化应急物流体系建设。

  加快发展中老铁路沿线产业。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冷链物流、智慧物流等现代物流体系,建立红河州连接中老铁路的公铁联运体系,推进中老铁路场站与红河州物流枢纽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打通公铁联运的“最后一公里”。依托红河州丰富特色农业、旅游产品,大力发展跨境农业、跨境物流、跨境旅游等领域,用好RCEP优惠市场准入条件,输出红河州特色农业产品。依托中老铁路面向国内外游客推出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产品和线路,征求纳入过境免签政策适用范围。

  (二)优化金融服务结构

  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强化金融创新的基础上,实现金融业规模良性扩张和效益稳步提升。通过扩大金融业市场开放、探索发展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全面建设征信体系,有效建立运行稳健、结构合理、体系完备、功能完善的金融体系,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打造滇南跨境金融中心。积极争取全国性、区域性金融机构及各类外资金融机构在红河州设立分支机构,并适度引入保险、证券、期货和金融租赁机构分支机构,形成金融资源聚集的外溢效应。推进“金融机构聚集、金融资源汇集、金融服务云集”,发挥滇南跨境金融中心的聚集、辐射、监管、结构调整、信息处理和金融创新功能。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功能完备、运行稳健”的多样性金融服务体系和全方位的金融发展格局。

  运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持续推进成长型、成熟型企业在深、沪交易所挂牌上市,引导和培育创新型、创业型企业到资本市场挂牌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公司债等债务融资工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规范发展股权投资基金行业,设立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符合条件的国有和民营资本参与基金组建。

  提升保险保障作用。积极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推进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推动科技保险发展,加大保险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工程保险,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风险保障,引导保险资金投资重点企业、重大项目。

  做大做强金融机构。支持金融机构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推广金融产品、加强网点建设,逐步实现基层网点全覆盖。支持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创新工作,加快国有融资担保公司整合重组。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继续推进面向企业和个人信用的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将金融信用网络建设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结合起来,提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打击恶意逃避银行债务行为,为金融机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预警和监测,完善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机制,维护地方金融稳定。

  (三)重点升级电子商务

  加快招大扶强,推动应用创新,提升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建成产业集中度高、带动力强的电子商务集聚区。

  培育经营主体。支持基础好、潜力大、成长快的电子商务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在红河设立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

  提升应用水平。推进制造业电子商务应用,鼓励龙头企业以优化供应链为核心,加快制造业高端化进程。推进商贸业电子商务应用,鼓励大型商场、购物中心和老字号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实现实体店和网店的有机融合。推进农产品网上交易,拓展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用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等新机遇,利用好跨境电商零售试点政策,鼓励和支持跨境电商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引导更多电商市场主体参与跨境电商,带动相关产业提质增效。鼓励电商企业在便民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养老服务等领域扩大电子商务应用。

  促进产业集聚。构筑集商品贸易、物流仓储、融资支持、研发创意等多功能、多业态于一体的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楼宇经济。创建互联网金融集聚区,促进金融和电子商务融合发展。

  完善服务体系。加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网络州域全覆盖。促进电信运营商与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合作,提升园区信息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优化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支持建设现代化、集约型电子商务专业快递、物流园区和配送基地。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快递和物流配送企业、连锁超市和社区服务组织建立社区终端共同配送服务网络。鼓励发展网上产品分销、渠道管理、管理咨询、软件应用等电子商务服务业。整合信用信息资源,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推广数字证书、数字签名的应用。

  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健全促进电子商务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政府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宏观指导与统筹协调。制定实施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监督管理的制度措施,指导网络交易平台和网络经营主体规范管理,实施网络市场监测。搭建数据采集、数据集成、数据开放、数据分析为一体,具备大数据监测和可视化功能的电商大数据统计分析系统。

  (四)加快研发与技术服务

  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等科技服务业,形成产业要素集聚、市场主体活跃、带动效应显著的科技服务体系。

  建立研发设计服务体系。围绕先进制造、有色金属新材料等优势产业,依托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和培育一批第三方设计服务机构,构建支撑企业产品开发、工业设计、实验认证的公共设计服务机构和专业化服务平台,提高研发设计服务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撑能力。鼓励企业、高校院所、科研机构成立服务业战略联盟,引导研发设计、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吸引大型企业在红河州设立研发中心,或与本地企业、科研院所共同成立研发机构。

  以企业为主体创立研发机构。围绕产业重点领域和核心技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搭建公共技术平台,加强研发管理,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业化研发服务,建立和培育一批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形成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研发体系,增强服务能力。

  (五)健全专业服务门类

  以健全服务业门类、提高服务机构社会公信力为重点,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等专业服务市场主体,培育和引进一批专业水平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的机构。建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诚信规范、集聚和辐射效应充分显现的专业服务业高地。

专栏10  健全专业服务门类

咨询服务。推进行政审批和事业单位改革,加快培育咨询市场需求。成立行业协会,规范市场行为,形成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加快信息公开,促进咨询信息资源共享。强化高水平人才梯队建设。促进各类咨询机构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的咨询服务体系。

会计与评估服务。引导和督促会计师事务所和评估机构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执业立场。打破行政壁垒、行业分割和地方保护,推动公平竞争,全面提升行业诚信度和社会公信力,逐步建立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适应、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会计、评估服务体系。

法律服务。加快建设一批多专业协同、多层次分工、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知名度、能够从事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的律师事务所。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批既懂法律又熟悉金融、航运、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的公证人才,不断增强公证公信力。探索政府购买法律服务模式,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公证工作与司法审判、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相衔接的法制建设。

勘察设计服务。加大对勘察设计企业在科技投入、成果转化、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鼓励采取重组、上市等方式做大做强,培育一批综合甲级、行业甲级的勘察设计龙头企业。抢抓全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机遇,积极引进一批“国字号”的勘察设计服务机构入驻。

人力资源服务。深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人力资源市场领域的管办分离。加快专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人力资源社会化服务能力,加强区域人才合作和行业交流。依托新技术,采用新模式,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培育一批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形成种类齐全、运作规范、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人力资源服务业体系。

广告服务。提升广告企业市场竞争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先进技术、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的大型广告企业。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广告企业进行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促进广告资源的优化整合和产业水平的整体提升。不断丰富广告产业链,打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紧密衔接的广告产业集群和专业园区。

会展服务。结合产业基础、科教禀赋和交通优势,打造具有较强区域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会展品牌,成为东南地区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

  (六)全面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水平

  继续发挥沿边区位优势,巩固拓展美丽县城、特色小镇康养旅游内涵,尽快启动中越跨境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集“医、药、学、康、养、旅、智”一体化发展的健康产业综合体,着力提升边境城市医疗健康服务质量,推进跨境健康服务合作区和边境健康医疗服务辐射区建设。以高标准建设滇南中心医院(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为契机,引进省内外优质医疗资源,推进县级医院提标改造,建立三甲医院对薄弱县级医院的对口帮扶机制,打造优势互补、辐射东南亚的医疗联合体。

  按照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总体要求,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满足群众多元化健康需求,大力发展高端医疗、康复疗养,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实现全民健康管理,全面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专栏11  全面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水平

1.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覆盖所有困难人群。逐步提高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

2. 满足群众多元化健康需求。加快健康体检、康复产业发展,加快“医养结合”项目实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引进国际一流医院或医疗投资集团来红河州投资新建或合作兴办高端医疗机构。发展对越旅游、康养、医疗一体化服务,提升规范化跨境医疗服务水平。

3.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特定困难老人享受政府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惠及老年人群。养老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比重显著提升。统筹建立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广泛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社区为纽带、企业和机构为主体、项目化运作为载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通过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委托运营等形式,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或运营老年人供养、社区照料、老年食堂、老年活动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等为老服务项目。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养老机构、社区、家政、医疗护理机构信息互联互通。支持企业和养老机构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发展老年电子商务,建设居家服务网络平台。

4. 推动医养融合发展。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护理院和医疗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科,鼓励医疗机构开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引导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优先满足老年人基本服务需求,发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健康服务、精神慰藉、法律咨询等服务。支持企业开发生产康复辅具、食品药品、服装服饰等老年用具和服务产品,引导商业服务设施设立老年用品专柜,引导和规范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开发老年人理财、租赁、保险等产品。鼓励发展养老服务中小企业,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建设养老服务业生产(服务)基地。鼓励建设功能突出、特色鲜明、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休闲养生、特色医疗、科技服务养老基地。

  第二节  节能环保产业

  一、方向定位

  依托全州资源优势,以清洁化利用和综合性开发为导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升固体废弃物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加快推动以有色金属冶炼废渣、钢铁烟尘、尾矿为主的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培育具有核心技术的节能环保企业。瞄准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发展新需求,聚焦有色金属冶炼废渣、钢铁烟尘、尾矿为主的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寻找节能环保类项目,鼓励节能环保企业集群化发展;积极发展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业,加强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构建环境污染治理产业化发展体系,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打造成为西南地区环保产业创新基地。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多年对有色金属开采和冶炼积存的冶炼废渣、烟尘、尾矿等固废得到有效利用,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形成完整的固废资源回收处理技术集成体系,培育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形成再生锡、再生铝、再生铅锌等多条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主要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均实现超低排放和清洁生产。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污染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州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实现绿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营收达到120亿元。2035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规模达350亿元。

  三、实施路径

  (一)加快建设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

  依托云锡公司、鑫联环保、振兴集团、宏合公司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资源综合利用强大能力的骨干企业,发挥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的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再生锡、再生铅锌、再生铝循环产业链。加快推动冶炼废渣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研发稀贵金属提取和纯化技术,突破尾矿处理完全资源化利用技术瓶颈,提高二次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专栏12  循环经济产业链

1. 尾矿—锡、烧结球团/烧结球团,烧结球团—钢铁,其余固废—新型建材。

鼓励云锡公司,聚焦锡烟尘、锡冶炼渣等固废,积极培育“砷—高纯砷—砷化镓、砷化锑、砷化铟等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链。

支持云南华鼎100万吨/年冶炼废渣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积极利用历史铅锌冶炼废渣提取锌、铅、铁粉等有价金属,生产新型建材,打造“冶炼废渣—再生铅/再生锌”循环产业链。

2. 阳极泥—银、铋、锑,银—银饰品、银基新材料,铋—易融金属新材料,锑—阻燃材料、电池用锑合金材料、焊接材料。

鼓励振兴实业、圣比和新材料等企业积极开展“废旧铅酸蓄电池、锂离子电池拆解回收业务,培育发展铅酸蓄电池/锂电池—再生铅/锂/镍/钴—先进金属材料/锂电材料”循环产业链。

3. 聚焦废旧铝制品,鼓励云铝涌鑫、云铝润鑫等企业开展废铝回收业务,加快构建“废铝—再生铝”循环产业链。

聚焦钢铁烟尘、铅锌锡废渣、废旧ITO靶材、废铟丝等固废,依托鑫联环保、蒙自矿冶等企业,大力发展锌铟有价金属综合回收循环产业链。

依托泸西扩铂贵金属等企业贵金属提取工艺,提高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器所含铂、铑、钯等稀贵金属二次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企业发展再生锡、再生铜等循环产业链。

  (二)重点推行生产能效提升和清洁生产方式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加快推进结构节能,以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应用为手段强化技术节能,提高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围绕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节能降耗需求,大力推广高效锅炉、高效电动机、节能变压器等高效节能装备,推动先进节能流程改造,优化转化率、回流比、循环比等过程参数,持续降低企业能耗。加快实施工业园区节能改造工程,推广普及煤改气、集中供热制冷、余热余压综合利用等技术,推动制造业节能降耗从少数生产环节、局部企业向全生产流程、园区企业全覆盖。

  大力提倡企业应用清洁生产技术,着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以蒙自、个旧、开远等地区为重点,推进冶金、化工等污染物排量较高的行业积极采用高效、低碳、绿色、循环的新型生产技术,不断提升清洁生产水平。鼓励企业积极投入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回收与循环利用领域,重点突破废旧有色金属及二次资源预处理、熔炼等领域的技术和装备瓶颈,加快构建有色金属全社会循环利用管理和技术体系,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推动园区和企业集中建设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工业废水处理回用系统,深入推广雨水利用、串联用水、一水多用及废水深度处理等措施;健全城乡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积极推进个旧、泸西、建水、元阳等地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建设,依托畜禽粪肥、烟梗等资源发展生物有机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等有机肥产品;建立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设施,科学环保处理医疗废弃物。

  (三)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加快开发绿色产品、打造绿色供应链,积极推动绿色矿山、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积极培育节能环保企业,鼓励红河鑫联等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以蒙自经开区个旧片区纳入国家园区环境第三方污染治理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第三方环境污染治理模式,积极引入环境污染治理专业团队,对历史环境污染进行治理;鼓励企业与第三方环境污染治理专业团队签订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协议,由第三方负责处理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环境保护工作,助力生产企业轻装上阵,培育环境污染治理的生产性服务业。依托环境污染治理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引入环保设备生产企业,生产脱硫塔、收尘设备、污水处理等环保设备,大力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重点围绕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积极打造绿色矿山,加快矿山装备升级换代,加大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重点推动云锡铜业、珍茗食品等企业申报绿色工厂,引导企业按照绿色工厂标准实施建造、改造和管理,集约利用厂区土地资源;鼓励企业使用绿色低碳原料,对各种物料严格分选、密闭遮盖、分别堆放,最大程度避免污染;降低厂界环境噪声、振动以及污染物排放,营造良好的生产环境。优先推动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区等打造和申报绿色园区;优化工业用地布局和结构,提高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积极利用余热余压废热资源,推行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系统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专栏13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规划项目和企业

绿色节能技改。支持云南国能煤电有限公司洁净煤项目、云锡矿山资源合理开发项目、云锡节能减排项目、云锡锡化工无机锡基地环保整治提升建设项目、个旧市天梯冶炼厂年产1.6万吨粗锡技改项目、云南解化清洁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解化化工分公司脱硫改造项目合成气硫回收项目、国电开远发电有限公司超低排放改造、大唐红河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屏边县黄磷厂环境综合治理及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提升建设项目建设。

综合回收利用。支持弥勒市冶金建材有限责任公司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弥勒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云南国能煤电有限公司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红河州弥勒市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中心建设项目、弥勒市建筑垃圾消纳厂建设项目、云锡公司一般固废渣场建设项目、个旧市云南华鼎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100万吨/年冶炼废渣资源化综合利用建设项目、个旧市天黎冶炼厂低品位铅银废料鼓风炉水淬渣等固废处理工程、开远市裕丰再生资源利用生产项目、蒙自市固体废物回收利用工程建设项目、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中水回收利用项目建设。

  第三节  房地产业

  一、方向定位

  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以改善民生、服务经济、优化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生态低碳发展为目标,抢抓政策机遇,前瞻性、针对性谋划储备一批项目,通过新型城镇化提升产业承载能力。推进城市更新,保持和提高宜居发展环境,合理规划各类住房建设用地,完善住房供给体系,重点加快城市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发展为民生服务的保障房和一般商品房,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创新园区、会展、旅游、养老等地产,鼓励发展商业及办公地产,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美好生活多层次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全力实施城市更新,继续发挥房地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推动城市化建设以及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和发展租赁住房,加快建设完整居住社区,合理规划商品住房建设用地计划、供应量和比例,促进居住、商业、办公、康养等地产多元化协调发展。到2025年,房地产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到2035年,红河州房地产业增加值将达到250亿元。

    三、实施路径

    (一)保障性住房

  统筹解决和改善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城镇中低及以下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符合保障条件的引进人才等人群的住房困难问题。

  保障性安居工程。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老旧小区改造99776户,建筑面积867.84万平方米,到2025年,全州累计改造户数达到14.7946万户。棚改户数7.83万套,建筑面积680.4万平方米,到2025年,全州累计棚改户数达到20万套。

  保障性租赁住房。公共租赁房。纳入规划申请建设公租房2.6万套,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实施后全州累计公租房建设体量达到12万套。纳入规划申请年均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0.6万户,实施后全州累计发放租赁补贴体量将达到16万户。政策性租赁住房。规划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8万套,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

    (二)商品住宅

  1. 重点推出具有当地文化和民族特色元素的不同档次和户型的住宅产品,形成有特色的住宅小区和街区,满足市场多层次居住需求。新增商品住宅1600万平方米。

  2. 推进住宅产业化建设。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坚持节能减排与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方向,推动房地产业整体向绿色方向发展,提高建筑科技含量,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建设,逐步扩大装配式住宅产业化体系的应用覆盖率,推广一次性装修,逐步减少毛坯房比例,推广全装修或菜单式装修模式的住宅产品。

    (三)打造多元化房地产业类型

  提升发展商务楼宇。建设综合功能齐全的智能大厦,打造集网上信息发布、交易支付、体验展示、品牌推广等功能为一体的商务服务平台。对现有商务楼宇进行升级改造,实现转型发展,培植优质商务楼宇,力争到2025年全州甲级写字楼达到6万平方米。

  促进旅游地产发展。按照云南省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的目标要求,依托自然景区、民族风光等资源,大力发展旅游度假区等旅游房地产项目,在昆玉红旅游文化带建设中,挖掘和塑造建水、石屏等县城城市名片,着力培育山水交融、城乡链接、全域覆盖的休闲旅游度假区新兴业态。建设和打造服务一流的半山酒店,重点向全国推出达到五星级管理水平的12家半山酒店。使游客在云雾里、山水间、花海中得到难忘的历史文化、多民族元素的入住体验。

  促进会展地产发展。充分利用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和民族特色资源,以及土地取得费用相对较低的优势,在蒙自、弥勒等县市建设会展中心,与昆明国际会展中心错位经营。

  发展健康养老地产。发挥红河州绿色食品和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满足社会民生需求,以提供医疗服务为基础,养老健身为核心,包含休闲养生在内的养老健康地产发展,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建设具有品牌效应的精品康养示范项目。

  大力发展科创地产。构建一批有特色、低成本、便利化的科创园区。建设多层次多样化的创业创客平台,在各县市各自重点建设一条创业街、多个创客空间。

  加快民族街区、历史街区保护利用。注重民族街区、老旧街区的历史风貌保护,包含名人故居、老工业厂房保护、保留、修缮和改造。根据老旧厂区发展定位和功能分区,适度进行商品房开发,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城镇和街区。加强以上各类建筑的综合利用,拓展可利用空间,兼顾历史人文价值与商业开发价值,引入有旧城镇改造经验和实力的企业投资参与改造,积极发展特色旅游、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工业旅游、演艺等产业。

    (四)增强行业竞争实力

  推动产业整体升级。选取口碑和信誉较好的3至5家开发企业通过整合重组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有实力的本地房地产开发企业。或引进具有品牌效应房地产企业与本地企业进行整合重组,推动本地房地产开发企业整体升级。大力促进房地产及关联服务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规范物业服务管理,着力改善物业服务业生存环境,实现小区物业服务全覆盖。

    (五)提升住宅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建立健全“州、市县、片区、邻里、街区”五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合理确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模,形成以街区级设施为基础,各级设施衔接配套、布局均衡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超市、智能快捷箱、菜市场,以及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打造方便快捷生活圈。加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建设。

    (六)抢抓机遇,以滇南中心城市建设促产业发展

  按照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服务融合、文化融合思路,持续推动“个开蒙”同城化、“弥勒、泸西”和“建水、石屏”一体化发展,加快打造百万级人口城市,更好发挥“半小时经济圈”对投资和消费的集聚作用;加快编制以特色县城为重点的城镇化建设规划,重点在文化旅游、商贸流通、绿色食品加工、边境贸易等领域谋划发展新空间,突出北部7县市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南部6县补齐短板弱项,增强县城功能。支持边境县城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和边境贸易等功能,提升人口集聚能力和守边固边能力。

  第五章  培育新动能

  第一节  美丽经济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们对自尊、自我认同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开始增长,美丽经济开始蓬勃发展。市场需求引领产业发展,消费新热点、新趋势中孕育新产业机会。

    一、方向定位

  打好“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发挥红河州我国第一个“天然氧吧州”及特色植物资源优势,推进“文旅”与美丽产业深度融合,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旅游为推动、特色活动为抓手,建设集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美丽为一体的美丽经济第一名镇“红河美都”。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力争实现红河州美丽产业产值100亿元,基本建成产业集聚、链条完整、特色鲜明、品牌响亮、竞争力强的美丽产业高地。展望2035年,红河州美丽产业产值将实现300亿元。

    三、培育路径

    (一)打造“红河美都”城市名片

  打造特色美妆体验消费目的地。积极参与或举办“红河美都”直播电商大赛,充分运用自媒体、融媒体等新媒体,宣传和推介红河美妆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云上梯田-梦想红河-天然氧吧”旅游资源优势,依托城市商圈、旅游景点、产业园区,发展品牌连锁美容、美发、美体等消费业态,丰富“美妆+大健康”“美妆+中医药”“美妆+文旅”“美妆DIY”等消费新体验,开展美妆知识讲座培训引领国潮美妆新时尚。

    (二)建设特色花卉美妆产品绿色制造基地

  1. 高起点建设特色花卉资源美妆产业园

  在红河相关园区建设特色花卉资源美妆产业园,首期规划建设1平方公里,远期规划拓展到3平方公里以上。紧扣美妆产业发展需要,高起点布局先进制造、科研孵化、展示体验、技术培训、检验检测、仓储物流等功能,推动构建特色花卉资源美妆产品制造体系,重点发展精油、美肤产品、美容产品、护发产品、特殊功能化妆产品等。

  2. 大力引进培育创新主体

  依托行业协会、媒体、联盟等组织,大力引进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美丽产业龙头企业,带动美丽产业集聚发展。建设美妆产业科技孵化园,为高校、科研单位和科技企业搭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平台,发挥红河特色花卉资源优势,开发独具特色的化妆品原料和配方,研制受市场欢迎的中高端美妆产品,形成特色花卉资源美妆发源地。

  3. 加快发展特色花卉源美妆产品配套产业

  围绕美妆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发展包装、设计、文创、装备、耗材等配套产业,积极引进培育政策研究、运营管理、品牌营销、创业孵化、标准制定、技术咨询、会展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

  4. 推动构建特色花卉资源美妆产业标准体系

  对照国家《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要求,着眼于打造美妆品牌产品,推动构建特色花卉资源化妆品的企业、地方、行业和国家标准体系。

    (三)建设特色花卉资源美妆原料供应基地

  1. 建设特色花卉生态种植基地

  根据《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结合市场需求,突出道地性和适宜性,选择一批重点发展花卉资源品种,建立优良种源繁育基地,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形成地理标志、区域品牌。

  2. 建设特色花卉交易集散地

  依托红河已有的花卉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集初加工、检验检测、仓储物流、展示交易等功能齐全的特色花卉资源交易集散地,为红河美丽产业提供花卉资源的供应保障。

  3. 建设特色花卉美妆原辅料供应基地

  着眼于全球花卉美妆产品原料需求,大力引进培育基质原料和辅助原料企业,在相关园区建设原料提取工厂,加快构建以植物花卉为特色的全要素美妆原辅料供应体系。

专栏14  美丽经济重点项目及招商对象

1. 特色美妆生产加工与品牌销售项目

以红河特色花卉资源为基础,采取现代化的生产加工工艺,生产出具有特色的植物美妆产品,并以“云上梯田•梦想红河•天然氧吧”的天然概念进行品牌宣传与市场营销。可实现年产值10亿-30亿元。

招商对象:伽蓝集团、珀莱雅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相宜本草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

2. 特色花卉美妆原料提取项目

以红河特色花卉资源为基础,采取现代化的提取生产工艺,生产出符合化妆品要求的美妆原料。可实现年产值5亿-10亿元。

招商对象: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方淼森股份有限公司等化妆品原料企业。

3. 特色花卉美妆产品研发与标准体系建设项目

通过深入挖掘红河特色植物资源,结合美丽产业的市场需求,构建研发、检测与标准建设平台,研究开发系列花卉类美妆产品,建设“红河美都”地方产品标准。

招商对象: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国妆科创自然科学研究院、植物资源研究开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等机构与组织。

4. 美丽休闲大健康项目

以红河特有的旅游资源为基础,结合特色植物资源优势,构建美丽休闲大健康基地,为来到红河旅游的人群,提供全套健康美丽服务,包括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可实现年产值20亿-40亿元。

招商对象:克缇(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旅游商报》社、北京首都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

5. 中国化妆品红河美妆品牌孵化与营销项目

以“中国化妆品”的品牌优势,结合红河州旅游与资源优势,在红河州构建中国化妆品红河美妆品牌孵化与营销基地,聚集全国网红直播人才,孵化红河州的美妆品牌,营销红河州的产品。可实现年产值30亿-50亿元。

招商对象:《中国化妆品》杂志社、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京东美妆、天猫美妆等机构与组织。

  第二节  数字经济

  一、方向定位

  紧紧抓住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和产业创新机遇,坚持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发展思路,实施数字赋能行动,围绕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城市四条主线,以场景应用为抓手,以数据为关键要素,加快建设滇南区域数字中心、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数字经济先行区、高原特色农业及绿色食品数字化建设示范区、智能终端产业聚集区、面向中南半岛沿边开放数字经济合作高地。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千兆宽带网络加快部署,4G网络深度覆盖,5G网络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高速、泛在、安全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立。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产业布局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数字技术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政府管理与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数字政府稳步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快速提高,数字社会加快构建。“城市大脑”加快建设,智慧县城建设稳步推进,数字城市全面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260亿元,全州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到203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

  三、实施路径

  (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网络建设。4G网络深度覆盖和扩容提速,5G基站及网络建设全力推进,千兆宽带、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加快建设,基础网络、终端、应用平台IPv6全面改造升级,滇南中心城市、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特色旅游小镇等热点区域5G网络率先覆盖,县城、乡镇5G网络逐步覆盖,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到2025年,滇南中心城市、重点旅游地区、其他地区移动网络下行平均速率分别达500Mbps、500Mbps、300Mbps,自然村(20户以上)4G网络有效覆盖率达到100%,全州5G基站数量达7500个以上。

  提升基础支撑能力。加大5G标准下物联网建设力度,按需新建物联网基站,加快在高标准农田、产业园区、城市路网、社区街道、水库、湖泊、水电站、自然保护区等布设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的智能传感器,实现全州城市主城区、重点区域全覆盖。建设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离岸数据中心,积极推进联通国际枢纽红河传输工程,助力面向东南亚数字经济合作高地建设。

  打造数字创新应用新平台。建立规模合理、应用广泛、链条完备的算力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建设面向中南半岛的滇南区域数据中心集群。推广使用“孔雀码”,推动形成建水紫陶溯源、供应链金融、税务区块链、边民互市撮合交易等区块链应用场景。建成行业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平台、蒙自人工智能辅助服务等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场景、有色金属工业互联网等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和面向东南亚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应用孵化中心)等基础研究与产业创新平台。

  (二)发展数字经济

  坚持“以资源引企业、以市场换产业、以应用促发展”,聚焦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和在线经济,以融合应用为牵引,以区块链为突破口,探索数据服务产业集聚,赋予红河州经济发展新动能。

  推进智能终端制造集聚发展。开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工程,大力推动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组装制造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培育物联网产业集聚区,围绕智能终端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等数字经济园区打造红河州智能终端产业集群。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利用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河口边合区等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引进智能终端上下游配套企业,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智能终端和消费电子主要元器件研发生产基地。支持企业开展特色智能机器人等研发生产。结合地方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完善集群生态,构建产品结构多样、优势互补的终端制造体系。

  推进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融合。依托工业互联网,分批分类推进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产业园区、矿山、煤矿、物流园区等5G网络覆盖,打造一批智慧园区、数字工厂、无人车间、无人生产线和无人作业应用场景,实现烟草、先进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等领域“5G+工业互联网”应用。推进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5G+智慧园区、蒙自经开区数字园区等园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红河卷烟厂易地技术改造智能工厂、云南锡业锡冶炼智能工厂、电解铝智能制造技术开发运用及智慧工厂等项目建设,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工业设备联网上云、业务系统云化迁移。开展“5G+工业互联网”省级典型应用场景、“5G+智慧矿山”省级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到2025年,打造5户全省领先的智能制造示范企业。

  推进数字经济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融合。以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强化农业物联网应用,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数字化水平,加快高原特色农业信息服务平台、高原特色农业及绿色食品基础数据库等项目建设,打造红河州农业资源和产业一张图,建立红河州高原特色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开展“5G+智慧农业”省级应用示范建设,建设国家级、省级数字农业示范基地(项目)。积极推广绿色农产品线上销售、供应链协同、防伪追溯等新应用,发展电商农业、直播农业等新业态,推进开远市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到2025年,建成2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

  推进数字经济与服务业融合。一是实施智慧旅游提升计划。推进旅游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进程,加快旅游景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广运用“一部手机游云南”。围绕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建水和石屏历史文化名城、滇越铁路和个碧石铁路等优质资源,创新数字化应用场景,推进智慧景区、数字哈尼梯田、数字异龙湖、特色小镇和美丽县城数字化等项目建设,完成全州所有4A级以上景区和特色小镇智慧化改造,开展省级智慧旅游示范建设。二是实施数字商贸推进计划。推动传统商贸数字化转型,建设生活服务平台,鼓励建设特色街区数字化管理和服务平台,逐步建成一批省级智慧商圈和省级数字化特色步行街。三是实施智慧物流推进计划。大力推广智能物流装备、无人搬运、智能码垛等数字技术和数字产品应用,加快传统仓储设施智能化改造,支持重点物流园区智慧化改造。

  实施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工程。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互联网平台、行业龙头企业等提升智能化和运营效率,开放数字化资源和能力。引导中小企业加快推进数字化应用建设。倡导企业、产业联盟等建立开放型、专业化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提供市场化服务。深入推进“一部手机云品荟”,推动传统零售和渠道电商数字化改造,推进发展在线超市、无人超市等电商零售新业态,加快无接触配送、冷链物流、限时速送、夜间配送、智能投递等系统建设,发展在线展览、在线办公、在线直播等新应用新业态,拓展与国内知名电商合作深度,大力培育发展本土电商平台。

  (三)建设数字政府

  深化数字技术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稳步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构建全州一体化、标准化大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实施数字政府“一中心+一平台+六库+N个场景应用”项目建设,即滇南互联网智能计算中心、全州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人口库、法人库、社会信用库、空间地理信息库、电子证照库和宏观经济库6个基础库以及农业、环保、税务、边境等若干场景运用。

  加快“一部手机办事通”迭代升级,推进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最多跑一次”“零跑动”。深化智慧党建与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推进应急、监管服务数字化水平快速提升,实现边境数字化管理,着力解决“数字鸿沟”“数据烟囱”,打破数据孤岛、数据壁垒。

  (四)建设数字社会

  大力拓展数字化公共服务,深度开发各类便民应用,扩展社会服务覆盖范围和应用群体,以优化提升民生服务、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激发社会活力、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市场化服务为重点,开发深度智能便捷的数字化公共产品,建设数字社会。

  积极推进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人社、智慧医保、智慧交通、智慧养老、智慧水务、智慧警务、智慧应急、数字文化、数字体育、数字传媒、数字生态、数字环保、数字税务和数字社区、数字小镇、数字乡村建设。拓展数字化公共服务,大力推广“刷脸就行”工程,推动全社会数字化转型。实施全民“数字素养”提升工程,消弭数字鸿沟,提升全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建设州县两级融媒体中心,构建省、州、县三级联动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加强融媒体中心数字化建设,丰富数字内容供给,打造传媒行业数字化转型示范样板。

  (五)建设数字城市

  以“优政、惠民、兴业”为发展目标,整合数字资源,全面推行城市数据大脑建设。围绕政务服务、城市治理、城市生活、经济运行四大领域,以城市精细化管理、基层社会治理、公共安全、公共文化、交通治理、生态环境、健康医疗、托幼养老、社区服务和社会信用等行业智慧应用为重点,强化跨行业、跨部门的智慧融合,打造精准主动的全州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集城市数据中枢、开放式智能运营平台于一体的全州“城市大脑”,引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城市,重点推进蒙自、个旧、开远、弥勒等数字城市建设。

  按照“全面提高基础设施智慧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社会治理精准化水平”的要求,制定智慧县城建设标准和导则,支撑县城健康高效运行和突发事件快速智能响应,加快推进河口等一批智慧县城建设。13县市聚焦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基本需求,强化标准协同、系统对接,数字城市、智慧县城数据逐步接入全州“城市大脑”平台,努力实现全州城市运行管理一张图,不断提高决策效率和治理能力。

  第三节  自贸经济

  依托边境贸易产业现状,借助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政策优势,深化改革,推进“智慧口岸”建设,积极推进跨境贸易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加工及贸易、大健康服务、跨境旅游、跨境电商等产业,创新金融服务、积极探索投资自由化、促进红河片区与红河综合保税区、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中国(红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五区”联动发展,高端制造业深度融合,跨境商贸物流高效流通、跨境旅游吸引力不断强化,着力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将红河片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金融创新功能突出、服务体系健全、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一、方向定位

  承接高技术产业转移,引进一流制造研发企业,将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打造成面向东盟的加工制造研发基地。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完善设施与服务,融合跨境物流和国际商贸,打造跨境电商物流中转站、国际货物分销物流中心,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商贸物流中心。借助与越南“两国一城”的特点,推动中越双方跨合区建设,打造中越合作国际加工制造总部;完善旅游设施,打造为中越跨境旅游集散中心;引入国际一流的娱乐产业和医疗养生等业态,打造中越共同健康生活区;发展配套生产性服务产业,打造中越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建成中越经济走廊创新合作示范区。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红河片区各项公共服务配套成熟,基础设施健全,海关监管区高效安全运营,产业规模初步显现,跨境旅游服务不断增强,区县发展高度融合,带动沿边经济稳步发展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到2035年,红河片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新兴产业体系更加完善,跨境贸易更加顺畅,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城市环境更加宜居,对外开放体制更加成熟,着力打造成为我国西南面向东盟的加工制造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中越经济走廊创新合作示范区。红河片区企业营业收入170亿元,进出口贸易达到572亿元。到2035年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进出口贸易达到1770亿元。

  三、培育路径

  (一)实施五区联动,推动红河州优势产业协同发展。

  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红河综保区、蒙自经开区、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中国(红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五区”联动。加强五区间道路、铁路专用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空间联系,推动产业与技术扩散,将红河片区打造为储备流通基地,提供口岸流通服务,并将红河保税区定位为保税基地,蒙自经开区、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为生产基地。推动五区间重点项目合作,发展配套产业体系,突出各自优势,打通主导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红河片区承接下游产业,促进产品流通;综保区发挥保税功能,扩大流通渠道。

  以发展主导产业、打造产业互补为目标,蒙自经开区重点围绕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加快冶金产业链的延伸,大力发展新材料和信息、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等产业,加快产业链由初级向高端延伸;红河综保区重点推动海关监管区内外产业配套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分销服务、物流配送、金融保险、电子信息产业以及先进装备制造业;红河片区重点推进海关监管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口岸配套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加工及贸易、跨境电商、跨境旅游、大健康服务等产业。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加快发展边境贸易、文化旅游、商务服务等产业。

  (二)依托现有基础,持续创新产业模式。

  借助口岸优势,适时向国家申请修订边民互市政策,推进边民互市商品加工试点落地进程,培育发展“边境贸易+落地加工+跨境电商”产业。在做好边民互市“存量”的同时,发展“互市+”产业,方便居民生活,推动跨境小额贸易。发展“互市+购物旅游”,推广“游客购物证”,持证游客可参照边民获得免税互市购物额度,扩大互市政策红利;发展“互市+保税零售”,构建互市贸易以越南水果蔬菜等日常生活产品为主,保税零售店以国际知名品牌香水、化妆品等中高端产品为主的零售体系,两者互补,满足居民与游客的免/保税消费需求;发展“互市+物流配送”,利用河口完善的物流体系,为游客购买的互市商品提供专业的打包、快运等物流配送服务。

  (三)借助科技提升产业,深化中越合作。

  积极融入国际产业链分工,依靠中国的技术和产业体系优势,抢占价值链顶端产业。借助互联网技术的线上平台,打造智慧通关和智慧生态,发展线上国际医疗和教育;借助大数据技术的数据收集分析功能,打造智慧监管和智慧市政,方便跨境旅游与跨境物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分析功能,打造智慧交通和智慧生活,推动加工制造业实现智慧制造。

  (四)全面构建红河特色自贸产业体系。

  利用自贸区政策,对红河片区现有优势产业进行改造提升,使边民互市“存量”产业保持既有优势的同时再上一层楼。抓住沿边和跨境两大优势,提升加工及贸易、大健康服务、跨境旅游和跨境电商等四大重点产业,做好跨境金融、数字经济、教育培训、专业服务、总部办公五大配套产业。

  第四节  配套体系建设

  一、创新体系建设

  健全市场导向的技术研发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资源的作用。

  一是加大创新型企业引进和培育力度。落实激励创新的相关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推动优惠政策适当向创新型企业倾斜,强化创新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以及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二是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提高带动和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重点做强有色金属区域产业创新中心。

  三是健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产学研项目重点扶植能够转化的、应用性科研课题的立项。鼓励高校与有能力的企业携手组建股份制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企业之间、同行或者跨行业之间开展项目合作,形成产业创新联盟。

  四是建立便捷高效的成果转化机制。加速孵化器和产业联盟建设。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培育、加速中小创新型企业成长的作用,提高孵化器聚焦程度。加强各类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各个区域创新的协同,建立健全新型协同创新机制,着力推动分散式创新向系统性创新转变。

  二、支撑平台建设

  产业发展平台是推进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础,着力提高产业平台承载能力,有效支撑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一是提升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整合资源,规范运行。涉及行政审批和事前服务事项,争取实现“一站式”办理。进一步简化流程,压减审批环节。把“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引入新建平台,使各级服务平台能够互联互通,在网上、在终端办理审批事项,真正使服务平台智能化,塑造良好营商服务环境。

  二是谋划科技创新基础平台。鼓励州内优势企业与红河学院等科研院校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发挥好“合同科研”模式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重大项目合作、科技领军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让等方式,提高研发资源利用成效,支撑产业转化和转型升级。

  三是建好创新创业平台。研究制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等实施意见,为创新创业平台提供政策支持,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支持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动性,主动对接,争取项目,实现企业快速发展。

  四是用好“互联网+”平台。深入研究“互联网+”的内在规律,分行业分领域编制“互联网+”规划,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电子商务成本,强力支持本地互联网企业发展,推动“互联网+”企业与资本市场合作,积极探索“互联网+政务”发展。

  五是搭建园区发展基础设施平台。坚持政府统一规划,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整合园区各企业需求,引导园区产业进一步聚集,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大投入,道路、电力、供排水、供热、环保、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当超前建设,研发创新、检验检测、仓储物流、实训基地、电子商务等公共平台应实现全覆盖。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内光纤、5G 基站、边缘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加强银企对接、银地对接,扩展投融资平台,充分利用各种资金来源,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园区企业的发展和营运提供发展平台。加快完善园区住宿、交通、医疗、教育、文娱、商贸、金融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园区产业承载能力。

  三、产业主体培育

  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不断增强龙头企业实力,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强实施企业培育工程,提高企业专业化水平,进一步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一是引导龙头企业创新对外合作方式,加强品牌和营销渠道建设,构建畅通的国内国际服务网络;鼓励企业采用合资合作、产权流转和股权置换等方式实施产业链、价值链并购重组,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竞争力。

  二是以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民营小巨人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为目标,围绕全州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优、市场前景好的优势企业。

  三是建立动态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和项目在资金、审批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入库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开展联合重组,加快纵向延伸、横向联合,推进优质企业升规纳统。

  四是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技术平台,针对产业链不同环节开展创新合作研究,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降低产业整体研发成本,实现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协同;以细化优化产业链分工为导向,建立完善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引导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服务,推动大中小企业错位发展、协同发展、聚集发展。

  五是加快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引导服务机构提供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创新中小企业征信产品,高效对接金融服务。

  第六章  空间布局设想

  一、空间布局

  为深化“三张牌”内涵,培育发展“千亿级”“百亿级”现代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竞争优势,空间布局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属性相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做大做强”的思路,坚持园区化、集群化和全产业链方向,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化发展,坚持依托自然禀赋和发展基础,一体布局,联动发展,注重经济性、合理性、协调性、平衡性,形成“一核一极两翼四带多板块”的产业空间布局。

  一核——指滇南中心城市(个旧、开远、蒙自)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有色金属及新材料等产业。

  一极——指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河口)重点发展加工及贸易、大健康服务、跨境旅游、跨境电商物流等产业。

  两翼——指以弥勒泸西为一翼,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加工、绿色铝材、烟草等产业;建水石屏为一翼,重点发展大豆植物基健康食品、旅游文化等产业。

  四带——指昆河经济走廊发展带、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沿边经济开发开放带、滇南文化旅游经济带。

  昆河经济走廊发展带。主要任务是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现代煤化工、电子信息、出口加工、有色金属及新材料、现代服务业。实施滇越铁路及个碧石铁路保护利用等项目,推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主要任务是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绿色能源、旅游文化等产业,巩固拓展红河谷沿岸地区脱贫攻坚成效。

  沿边经济开发开放带。主要任务是发展加工及贸易、大健康服务、跨境旅游、跨境电商物流等产业,打造中越经济走廊创新合作示范区。

  滇南文化旅游经济带。主要任务是发展旅游文化、文化创意产业,打造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昆玉红旅游文化带的最具魅力旅游环线。


   

  图6-1 红河州现代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二、产业布局

  (一)先进制造业

  1.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布局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红河综合保税区、雨过铺片区、开远轻工产业园)、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

  2. 绿色化工产业。现代煤化工及化工新材料产业重点布局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开远片区、个旧片区)和云南泸西产业园区。

  3.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矿冶装备、电力装备、汽车零部件装备重点布局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大屯片区);绿色食品加工设备、先进农机装备重点布局建水产业园区;医疗器械装备重点布局弥勒产业园区。

  4. 新型建材产业。重点布局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椅子山片区)。

 

  图6-2 红河州先进制造业布局图

    (二)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

  1. 绿色铝及绿色铝材产业。重点布局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

  2. 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有色金属、稀贵金属资源综合回收产业重点布局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鸡沙片区循环经济产业园);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重点布局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大屯片区新材料产业园)。

  图6-3 红河州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布局图

  (三)旅游文化产业

  按照“五区三带”进行布局。五区为:滇南中心城市群旅游发展区、哈尼梯田遗产文化生态旅游区、最美乡愁之旅文化体验旅游区、弥泸康体休闲度假旅游区、中越边境风情旅游区;三带为:滇南文化旅游经济带、红河谷康养度假旅游带、“米轨时光”跨境精品旅游体验带。

  图6-4 红河州旅游文化产业布局图

  (四)现代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物流枢纽重点布局滇南中心城市核心片区、河口县,物流园区重点布局泸西县、建水县、元阳县。物流中心重点布局石屏县、弥勒市、红河县、绿春县、金平县、屏边县。

  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布局滇南中心城市核心片区、河口县、弥勒市。

  金融服务业,重点布局滇南中心城市核心片区、河口县。

    (五)绿色能源产业

  风力发电。重点布局蒙自市、个旧市、开远市、弥勒市、泸西县、石屏县、建水县。

  光伏发电。重点布局开远市、弥勒市、建水县、蒙自市、个旧市、红河县、泸西县。

  火力发电。重点布局开远市、弥勒市。

    (六)节能环保产业

  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回收利用、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产业重点布局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鸡沙片区循环经济产业园)。

    (七)生物医药产业

  中药材种植产业,布局十三县市。

  医药制造产业,重点布局弥勒市、泸西县、屏边县。

  医疗器械产业,重点布局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弥勒市。

    (八)美丽经济

  花卉种植产业,重点布局开远市、弥勒市、泸西县。

  美妆产品配套产业,重点布局开远市、弥勒市。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协调保障机制

  健全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实施方案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明确任务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充实和完善州领导挂帅的重点产业工作推进,由各分管副州长担任组长,调研梳理产业链发展现状,统筹推进项目建设、技术创新、企业发展、人才引进等各项工作,加强政策优惠、产业引入、企业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协调力度,围绕各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积极促进各方面联动,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各项问题,实实在在提升落户在红河州的企业综合竞争力,稳步推进规划实施和产业发展,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营造良好产业营商环境

  加强与国内、省内科技龙头企业合作,积极承接创新资源,并在土地、人力等资源和相关政策上密切配合,提供支持,共同整合区域科技资源,实现现代产业体系集聚发展。鼓励和引导制造业、物流、服务、农业等龙头企业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营模式,积极与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农业农村厅、文化旅游厅、财政厅、商务厅等上级部门的沟通,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提升红河州现代产业在全省产业布局中的地位。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领导干部挂钩服务企业制度,深入了解企业发展诉求,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困难,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坚决清理市场准入隐形壁垒,全面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现市场主体均可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加快推进 “一颗印章管审批”,积极推行投资项目审批告知承诺制,探索推动常规性技术审查免审,缩短办理时限。统一监管标准, 健全公开透明的监管规则和标准体系,做到监管执法透明规范。创新监管方式,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仲裁调解工作机制,贯彻落实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对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在土地、融资、 人才、技术、管理、市场、信息、法律等方面遇到的难题,做好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

  三、积极培养引进专业人才

  加大科技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行政管理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管理到营销的人才培养体系。落实引进科技创新人才的各项配套政策,聚集、培养一批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企业建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以技术入股等方式提高科技人员研发积极性。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通过职业培训和市场竞争全面提升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加快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定向式、订单式培训,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质量。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开展优秀企业家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厚植企业文化,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培育创造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环境。

  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引进骨干人才。加强与周边四川、贵州以及云南省内的各大科研教育基地等人才载体的合作,加快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产业创新紧缺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加大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高端人才的宣传和重奖力度,对引进人才在户口、住房、创业、研发、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享受优惠相关政策,让高端人才“来得了,聚得住”。对引进到红河州的重大项目紧缺优秀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要给予企业引才奖励。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人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以股权、期权等方式给予奖励。对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有功人员要给予重奖。完善高端人才评选表彰制度。

  建立新型产业工人培养体系和发展助力机制,依托包括企业、地方学院、学习中心及研究院所等在内的全社会多维度的教育体系,与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教育系统开展广泛合作,充分、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全社会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面向生产服务一线产业工人、职业院校学生以及社会,开展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助力职工成长发展,探索、建立体现终身学习理念和开放特色的新型产业工人人才培养模式及机制。

  四、制定有效财税支持政策

  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专项资金,根据项目经营情况,以及带动行业和上下游企业发展的能力,由地方财政视财力情况安排一定金额的补助资金进行扶持;大力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对制造业的扶持。统筹州级技改、科技、环保、人才等专项资金向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倾斜,将研发、技改等经费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作为企业申报专项资金的重要条件。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对企业在产能扩张、技术改造、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支持。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千方百计降低制造业企业经营成本。

  建立银政企协作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融资授信额度,优先给予政府贴息支持。并根据企业信用情况建立差异化利率定价机制,根据重点产业特征、企业发展阶段创新金融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引入创业投资等渠道筹措资金, 精准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支持企业进军资本市场,鼓励企业通过公开上市、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发行债券等形式拓宽融资渠道。

  五、坚持规划发展

  坚持按照规划既定的空间规划布局、产业规划布局和产业发展方向构建我州产业体系,强化产业园区、交通物流、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各部门形成合力,“一张蓝图”干到底,在项目审批(备案)、供地、规划、环评等前期手续环节要认真结合规划进行审核,对不符合规划的项目说明理由并向符合规划的县市、园区推荐,鼓励和引导项目业主按规划进园区聚集发展。

  六、制定产业重点招商目录

  明确“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招商方向,聚焦重点产业、精准对接目标企业,强化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坚持“招大引强”思路,拓宽中介招商、会展招商、网络招商等渠道,瞄准中国500强、行业龙头和隐形冠军企业,着力引进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桥梁纽带作用,鼓励企业开展以商招商,引进产业链上下游项目。依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西部地区鼓励产业目录》等政策,结合好云南省及红河州“十四五”发展规划,找准契合点,研究制定“红河州产业发展重点招商指导目录”,明确绿色铝材、有色金属、化工等产业市场准入条件,做好产业发展与能源消耗、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相协调。建立健全招商项目洽谈、项目签约、项目落地及后续跟踪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明确项目建设时间表,对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处理。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和财政贴息,加强财政对重大现代产业领域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推进产业聚集,鼓励市场消费。

  七、推行链长制落实“六个大抓”

  以链长制为引领,聚焦重点产业,突出先进制造业,依托龙头企业带动、重点园区支撑,进一步发展壮大绿色铝及精深加工、绿色食品及精深加工、有色金属及新材料等3个千亿级产业链,集中打造一批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培育现代物流、电子信息制造、新型化工、绿色新型建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紫陶文旅、新能源电池及储能和通用航空及无人机等9个百亿级产业链,持续推进优势产业发展。以大抓产业发展为核心,深入践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和典型引路法,统筹推进大抓营商环境、大抓市场主体、大抓改革开放、大抓创新发展、大抓绿色发展,形成叠加效应,助推红河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附件

  名 词 解 释

  1. “5+8”万千亿级产业:重点培育先进制造业、旅游文化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现代物流业、健康服务业等为重点的万亿级支柱产业和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烟草等为重点的千亿级优势产业。

  2. “三张牌”:“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

  3. “5+6”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培育先进制造业、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旅游文化业、现代服务业5个千亿级支柱产业和烟草、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房地产、节能环保6个百亿级优势产业。

  4. “两型三化”:安全高效型、本质安全型、基础管理精细化、技术装备现代化、人员培训制度化。

  5. “双碳”背景:“双碳”指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简称。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正式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6.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四大优势的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则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排头兵,是瞄准市场空白、行业痛点进行钻研和深耕业务的中小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

  7. 美丽经济:以美丽的资源要素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元素,充分应用美的效应,满足消费者爱美丽、求快乐、想愉悦的消费需求,所形成的综合性低碳性的经济类型。

  8. RCEP协定: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2012年由东盟发起,历时八年,由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共15方成员制定的协定。标志建立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

  9. “产学研用”结合:本意指将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的系统合作,延伸意为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

  10. 5个基地:着力将红河州建设成为国家级绿色食品加工中心、国际知名的过桥米线产业化基地、我国重要的豆基和植物基健康食品生产基地、西南地区有影响力的肉制品生产基地。

  11. 五大中心:红河州按照“突出重点、服务主业、支撑发展”的要求,打造绿色生产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科技成果推广示范中心、应用技术培训中心、智慧烟草农业工程中心和行业烟叶生产技术中心。

  12. “三千四百年”:充分发挥红河州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云锡矿业、百年过桥米线“三千四百年”等独特的旅游资源与宜人的亚热带气候生态环境等优势条件,

  13. “两基地一前沿”:在红河州加大新能源配套产业发展力度,持续推进绿色能源战略与绿色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实现制造业绿色低碳能源替代和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将红河州建成云南省新能源开发利用示范基地、能源安全保障基地、国际能源枢纽前沿。

  14. “半小时经济圈”:以主城等经济中心为核心,在汽车等传统交通半小时可通达的范围内,形成一个具有明显聚集效应、具备竞争优势的地区。

  15. “五区”联动:促进红河片区与红河综合保税区、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中国(红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五区”联动发展。

阅读下一篇

红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完善红河州公平竞争审查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