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走进全省首批现代化边境小康示范村——河口县瑶山乡五道河村,只见一幢幢民居整齐排列,道路干净整洁,老人们在树荫下纳凉聊天,孩子们嬉戏玩闹……一派温馨和谐的美好景象。
近年来,河口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践行“三个工作法”,推动实现“三个转变”,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
践行“项目工作法” 变“大任务”为“小项目”
河口县把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推动县、乡、村三级联动,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工作要求,把宏观的“大任务”转化为具体的“小项目”。
河口县制定了《河口县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规划(2021-2025年)》《河口县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对标整改提升方案》等,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发展现代化、社会事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边境管控现代化、思想观念现代化”6个大项、30个小项建设任务和内容,量化目标,明确措施,让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目标。
为将边境小康村建设落到实处,该县建立了“县级领导挂联、部门包保”工作机制,60家部门分别包保1个至5个村(居)民小组,实现沿边乡镇、村组和部门挂联包保全覆盖。各级各部门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任务清单,实行分类交办,着力补齐项目建设、乡村振兴、强边固防等方面的短板弱项,挂图作战,逐一销号,打通项目建设“肠梗阻”。
践行“一线工作法”变“请上来”为“沉下去”
在深入推进作风革命、效能建设中,河口县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各级各部门党员干部下沉一线调度指挥、解决问题。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深入项目建设一线调研督导70余次,驻地督导20余天,带动县级包保领导深入挂钩村组现场办公400余次。能立即解决的问题当场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按照“清单制+责任制”限时办理;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及时会商研究,推动落实。截至目前,现场解决疫情闭环管理、垃圾处理、企业用工、物流运输等事项100余件,群众满意率达100%。
今年以来,包保单位和乡镇、村组干部一线开展挂联包保工作2000余人次,发动村干部、党员带头开展拆临拆违、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带动群众参与植绿护绿,打造小花园、小菜园420个。各族群众群策群力,共同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
践行“典型引路法” 变“小村寨”为“大示范”
桥头乡老卡村小组是一个汉族、苗族、彝族聚居的村子,被列为河口县级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示范点。为加快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全村党员干部积极动员村民拆临拆违,助力项目建设顺利实施。目前,该村已完成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农产品加工厂以及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并修复水管网2000米、公厕改造2座。边民互市交易区正在进行提升改造,群众守土固边的责任心和自豪感显著增强。
河口县着眼于打造一批既有特色又能体现标准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变“小村寨”为“大示范”,有效起到以点带面的促进作用。桥头乡老卡村小组,南溪镇坝吉五队、三坪坝小组,河口镇第一居民小组、二条半五队结合实际,挖掘文旅亮点,打造文旅融合型现代化边境小康村。
当前,河口县各个边境村庄立足村情,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目标,稳步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共同绘就边疆美、边民富、边防固的美丽画卷。